為什麼合作者的文章就不能宣傳?只要是好的成果,自己在文章中有切實貢獻,不管是幾作,都有讓更多人讀到的意義。而且也有研究指出,通過社交媒體宣傳和沒有宣傳的學術文章的影響力和引用都會有顯著區別。

但是如果你並不是文章實際意義上的作者但是被加到了作者list中,那就要好好考慮一下宣傳是否有必要了。什麼是文章實際意義上的作者呢?我的博士生導師要求不能夠只是像個審稿人一樣review一遍文章,而是要切實的進行文章的寫作,才能叫做作者。當然也有一些領域的慣例是拉項目的老師在最後做通訊作者,這個如果是行業習慣也沒問題。

以前和一位美國科學院院士一起開項目會議的時候,她對作者的要求更高。她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分享給大家:

在美國看病的時候,一般都是護士先進來給你做一些基本的測試,比如量血壓,抽血等等。然後才是醫生進來根據獲得的數據給一些具體的診斷信息和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因為護士沒有為最終的診斷結果提供分析和判斷,只是採集了數據,不能夠算作文章的作者,只有後面進行診斷的醫生才能作為文章的作者。

這個例子不一定對於所有的領域都適用,因為在很多領域採集數據也是非常艱苦困難的事情,很多也是由學生來做。我個人對於給足學生credit是非常支持和贊同的,學生永遠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點。

現在各大學術期刊推動的CRediT authorship contribution statement是一個很好的機制。在大家誠實報告的前提下,能夠更好的反映對於文章的貢獻。但是所有東西的前提就是,大家是誠實的。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看期刊的水平、合作者,以及成果數量。但是,能拿來宣傳的大概不會是垃圾吧。

一,大多數國際頂級期刊的成果只靠一個兩個人確實是做不出來的,就算只有10%的文章貢獻,掛了四作,這種貢獻也不是次級刊物的一作或通訊可比的。社科類的人大B類刊(領域排名2-6),我基本可以6個月出一篇,還不用大佬carry。人大A刊(經濟領域非水A)到現在我還沒發過,沖了幾次都沒上……那是太難了。

二,學術圈除了極少數天才之外,很大一部分青年學者都是一步一步走上來的。然而,很多頂刊卻只認大佬名頭。抱著大佬們的腿,一步一步向上走才是王道。能跟大佬合作,別說三作四作了……

三,學術作品只有形成體系了才有意義,這也就要求需要有團隊合作。有合作大家肯定要均分。假如說,我和四個哥們兒,分別研究了A的四個影響因素,x、y、z、k,並分別輪流掛一二三四作發了四篇文章。同時,根據四篇文章構建了一個小的研究構建和體系。那麼,即便有兩個刊物我只掛了三四作,我依然會拿來宣傳。要不我的研究就不完整了。

當然,肯定會有一定量的水怪、運氣怪。


我一般不贊成,但也有例外,先說說依據:

一般來講,導師一作學生二作,或者自身一作的論文,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成果。或者學生是通訊/通信作者的論文。這種作者位次也是高校認定成果和評定獎學金的標準。

但也有例外。存在課題組為項目送論文的情況,這時學生無法做一作和二作,只能做三作四作。此時,名義上看不是學生的成果,但其實,論文的撰寫/修改/投稿,都是學生完成的。此時,我認為,可以將論文作為成果宣傳。


謝邀,一般沒有意義。


盲目宣傳意義不大,不過很多為了宣傳而宣傳的人也是迫於形勢無奈。三四作也屬於作者之一吧,只要他宣傳的時候說明還有一二作,強調突出自己的工作重點和付出,沒啥不可的吧。

很多時候覺得宣傳沒有實在的作品或者理論成功來得重要,有時候覺得,比如某項業務確定有某項優惠,那麼對於既有的定期合作客戶群,通過技術手段強制在系統上給予優惠即可,無需對他們過多宣傳,耗費大量人物力,卻只是給彼此帶來合作上的不適感。當然對於非既有定期合作客戶,這樣的宣傳是有意義的。不過個人覺得名人效益比普通人宣傳效果好太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