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天朝的崩潰》出版已經快二十年了,有空在知乎問問題,就不能去自己找一下書看?

終於知道知乎歷史博主都是怎麼火起來的了,都是被你們這種人捧的

是的!

李鴻章在光緒二年上書,大意就是我們用兵動輒十萬以上,耗糧百萬計,不如學西方操演,先來2千嘗嘗鮮,聘請德國和荷蘭教官、招募新兵、購洋槍洋炮,再配以左右馬炮隊、左右步炮隊,成為大清第一支新式軍隊!

朝廷一合計,這兩千人每年軍餉22萬兩,超了綠營兵10倍,於是說要考慮考慮。

17年後,回復:「好的 !」

而光緒二年是1876年,鴉片戰爭的30年後。


是的,完全落後。鴉片戰爭期間,清朝落後西方大約100-200年。

整個17-19世紀,歐洲列強都在爭霸,類似於我國戰國的「大爭之世」,戰爭連綿不斷,新的戰術戰略思想層出不窮,歐洲各國從中世紀軍事中脫胎而出,新的軍事技能、武器、思想突飛猛進,遠遠把其餘國家拋在後面。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中,歐洲諸國開始實行徵兵制,建立了常備軍與後勤系統,使軍隊可以進行持久戰。軍隊亦逐漸精簡化,以符合機動戰的要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所進行軍事改革,以火槍兵取代長矛兵,先以炮兵進行集中火力的攻擊,再以騎兵出動進行突擊,最後由步兵負責清理敵軍的三段式戰法,更成為其後戰爭的標準戰法。

三十年戰爭

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淘汰了三十年戰爭後所沿用的火槍及長矛方陣(西班牙方陣)戰術,以攻擊力更強大的持燧發槍滑膛槍的步兵橫隊(線列)戰術取代。交戰雙方開始使用爆炸彈和霰彈,使得火炮攻擊的殺傷力更為巨大。後勤補給的效率因為新科技的發明亦大為改善,使得持久戰變得更為可能。而交戰雙方亦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機動戰與城塞戰,這種戰爭的模式直至拿破崙戰爭時纔有較大的突破。

1748年,普魯士軍隊的進攻(北美獨立戰爭時期,也是如此戰法)

拿破崙時期戰爭(1799-1815),拿破崙大大提升了歐洲的軍事思想。明確指出集中優勢兵力的作戰方法,廣泛實施重兵機動,以求創造對總決戰有利的形勢和保證在主要方向上的對敵優勢;戰術上集中步兵和騎兵在炮兵的支援下給敵人以猛烈打擊的進攻,成了戰鬥行動的基本方法。明確攻防一體化戰術;設立近代參謀體系;建立義務兵制度,歐洲各國開始適應大兵團作戰模式;設立近代軍事法律體系,包括兵役、軍人保障、退役軍人保障法律;設立軍校;設立預備隊。著各國軍隊都採用縱深戰鬥隊形,即射手的散開隊形與步兵的縱隊相結合的隊形。縱隊作縱深配置,增強了步兵在戰鬥中的突擊力量,軍隊能夠在戰場上更廣泛地實施機動。(小象不是專業人員,說的有點亂)

拿破崙戰爭

而中國清政府,在18-19世紀,雖然也有戰爭,但是主要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是一種邊境戰爭、平叛戰爭,軍事武器、思想、技能都還停留在中世紀。大約和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相仿。

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的軍事能力並不比乾隆時期有很大的進步,還停留在歐洲1650年三十年戰爭時期的水平,因此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整個西方軍事技術至少領先中國100-200年。

——————————————

當然這只是陸軍,完全沒有提海軍。

事實上與陸軍相比,清軍幾乎沒有海軍,只有「水師」,僅僅用於內河和近海防衛,防衛的對象也是能力更加底下的海盜。與近代海軍根本無法類比。


在弓箭騎射方面應該強於西方,但西方軍隊為啥要跟你比弓箭騎射呢?


有的答主不懂就不要硬答了。清朝是完全的落後於英國的。

首先體現在航海技術上,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林則徐從北京到廣州,得五十多天,這跟義律從英國到印度休整,在從印度到廣州時間差不多。中國當時的水師都是各種舢板船,噸位小,不靈活,不抗揍。英國當時最好的船,是木頭包銅,又結實,又抗揍。清兵的大炮打上面都能彈開。

再就是配備的武器。清兵的炮最好的是純銅的,但是非常昂貴,口徑也小,因為中國是貧銅國家。鐵炮質量很差,氣泡很多,葯填多了會炸膛。清朝當時成平日久,武備很差,一些大炮新近造的質量還不如康雍乾時期造的質量好。而英國的大炮射程非常遠,可以在清軍射程之外打擊清軍。英軍的大炮當時已經開始使用車牀切削炮膛,非常光滑,射程遠,精度高。士兵用的槍也是如此。

再一個軍事思想。當時清軍的想法是,在沿岸設置很多大炮,封鎖入海口。而英軍是乘船進入,在清軍射程之外對清軍的陣地依次轟擊,而清軍的固定炮臺並不能互相支援,被各個擊破。林則徐以及後來的楊芳、奕山等人想出來的火攻之計根本對英軍沒有用。比如弄一些小船,靠近英軍的船,然後往英軍的船上扔燃燒瓶,都沒起作用。陸戰也很落後。英軍是海戰加陸戰,船在海上攻擊清軍陣地,陸軍上岸從側後方包抄。當時的英軍日記,來中國打仗就像旅遊一樣輕鬆。英軍的船非常靈活,一支軍隊多次作戰,打完了廈門再依次北上,而在岸上防守的清軍是處處防守處處被動。

總的來說,英軍傷亡最大的原因是得病以及遇到颱風觸礁。


清朝的軍隊不是現代的野戰部隊,是軍隊+警察,軍隊不單要打仗,還要巡城,輯盜,收稅,守門,甚至充當官員的儀仗隊和護衛,一個總兵或提督,手下幾千人被分佈到上百個駐地,一旦有了戰事,不可能把所有部隊集結,只能抽調,五千人的部隊抽走一千多人,就處處捉襟見肘了。一次戰役集結出的幾萬軍隊,就是這樣從各地抽調出來的,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一個福建將領指揮著手下的四川,廣東,山東兵,連話都聽不懂,效率有多高可想而知。

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從本土調兵,坐船三個月到中國,從印度調來的一個月到中國,而我們從四川甘肅黑龍江調來的部隊,到福建浙江前線的時間可能還不止三個月呢,而且是一路走過來的,哪個勞哪個逸?前後一共有二十萬清軍參加了鴉片戰爭,而英軍只有兩萬,看似我們十倍於敵人,但是我們這二十萬人分佈在數千公里長的海岸線上以至於每次戰鬥我們實際上都是以寡敵眾,連人數上都不佔優勢。

為了在浙江打敗敵人,清軍準備了半年時間,從全國各處調兵,好容易湊出幾萬人,派出了最拿的出手的戰將——楊芳,而英軍在這半年裡幹什麼呢?他們就在那兒看著清軍準備,即沒有北上攻打天津北京,也沒有南下攻打廣州福州,更沒有趁清軍集結未好就端了清軍大營,這些選擇都是更有效的,結果清軍還是一觸即潰。說明什麼?英軍就是用最笨的辦法,你還是拿他們沒轍。

當然,清朝的落後不是僅僅軍事方面,是全方位的落後,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生活習慣道德樣樣落後,農耕文明是打不過工業文明的。否則咱們幹嘛要學習西方。


不僅落後於西方,也落後於自己後金時代的祖宗。

薩爾滸之戰,明朝七八萬齊裝滿員火器配比充分的精銳,被後金用冷兵器全殲。

就算明朝的火器遠遠不如一鴉的英國佬,怎麼說,炸膛率高,命中度低,射速也更慢,但那畢竟也是明吹眼中,三段擊疾風驟雨天雷滾滾虐得蒙古人日本人哭爹喊孃的神機強軍吧!

退一萬步講,也是具備一定火器部隊特點的軍隊吧。譬如射程,那是肯定要超過清弓的。就算後金有那麼些拉得動高力清弓的猛男,但也架不住大明幾萬把火銃多吧!

結果呢,後金猛男躲在楯車,也就是近似於八路軍土坦克的玩意後面,抵近射擊,進入100米射程,猛男們或者不那麼猛的男人們,鑽出來就是一波箭雨,再一波箭雨,弓箭射速快嘛!明朝軍隊馬上人仰馬翻,堂堂杜松一個總兵,也被一箭爆頭!

所以我覺得,鴉片戰爭時的清軍,徹底丟掉了自己曾經的本領。


謝邀

鴉片戰爭時候的清國軍事稍有落後,但是和英軍沒有差太多。這不是失敗的決定因素。

至少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候,清軍已經有線式戰術,配備大量槍支和火炮了(在乾隆時期的閱兵圖裡就可以看出來,那個時候火器配備率就已經6-7成以上。而1840年時候不僅更多,還和當時「西方」一樣學會了拿破崙時期的線式戰術)。此時英軍是拿破崙戰爭時候的水平,不過是比清軍火繩槍強一些的燧發槍和火炮而已。況且清軍還有一個大殺器——抬槍,此裝備是清軍原創,直到20世紀初還在改進使用(還有後裝版本)。

與影視劇裏看到的相反,清軍更加重視火力輸出而白刃戰能力急速下降。無論是戰爭的記錄還是根據效率的分析,如果僅僅是火力對射不可能有鴉片戰爭的傷亡比例。加之清軍長期剿匪遇到的對手基本上是火力覆蓋以後一觸即潰的烏合之眾,無論是刀牌手還是普通士兵都沒有重視,清軍或許是很久沒有白刃戰了並迷信火力可以使得敵軍潰散。英軍則沒有潰散反而沖了上來。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清軍士氣更是一落千丈(見敵而逃者為上勇,望風而逃者為中勇,誤聽而逃者為下勇)。軍隊腐敗,這些有特權的寄生蟲更加羸弱、不堪一擊;強徵和臨時拼湊的鄉勇倒是有點戰鬥力,只是水平不高。(不過清軍在搶劫屠殺這些地方還是挺有建樹的......)

清國的失敗往往是政治/外交的失敗,軍事失敗也並非實力失敗(而是人不會打,愚蠢至極的指揮和配合)。清法戰爭,打贏了卻不敗而敗扔了越南;後期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這些,擁有更先進的裝備和優勢的數量甚至是防守優勢,仍然慘敗;在西藏的清軍不敢和英軍作戰......這不是因為清後期衰落纔有的,而是清國的常態(後期還有大沽口戰役是完美的一場)。似乎從清緬戰爭、清準戰爭、雅克薩戰役、金川、廓爾喀這些時候清軍就一直是用最強大的實力打出了最腦殘的失敗/慘勝。

清國軍事的落後,不是實力(包括技術)不行所致,而是從軍隊微觀的士氣、體制,宏觀的戰術和指揮,再大一些的戰略和政治,這些地方纔是要命的。


近代軍隊和封建軍隊的差距不僅僅是裝備,畢竟對射幾輪就對得起糧餉了,近戰肉搏不存在的( ????? )


鴉片戰爭時的清朝在軍事上至少落後西方一百五十年。這還只是字面上的落後。如果算上清朝腐敗和長期承平等因素,實際上還要更加落後。


落不落後,落後多少,還是要分開看的。

武器,線膛槍炮和滑膛槍炮是代差,後膛裝填和前膛裝填是代差,定裝彈和彈藥分開是代差,蒸汽戰艦和風帆戰艦是代差。結論就是,幾乎沒有代差,火繩槍燧發槍、前裝滑膛炮、裝火藥填子/炮彈然後擊發,英國遠徵軍的蒸汽戰艦基本不是戰鬥艦艇這方面雙方還是沒有代差。但是,技術角度,燧發優於火繩,鐉牀等製造的火炮精度更好、關廟設備技術、火藥配比、發射藥配比都優於清軍、風帆戰艦更不用說。

編制訓練,真是代差,英軍普及燧發槍全部火器化,清軍依舊是冷熱武器混用的17-18世紀的戰法,訓練方面,清軍集成軍隊保安隊警察職能於一身,談不上訓練。英軍早已專業化。

那麼問題來了,清國擊敗明朝和其他大陸上的敵人,靠的不是明末那些漢奸軍隊的火器就是傳教士帶來的火器,最後自己宣傳騎射纔是根本,自己把自己都給說服了。按照一些文章的說法1840年清軍火器在遊隙值、關廟設備技術方面還不如明末,火器質量也不如其康熙時代,周邊就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也離著不遠,十三行也算一個口岸。就是不願意學,誰也沒轍,畢竟到了二次鴉片戰爭時候,清軍的武器裝備訓練等相比於1840年幾無進步。


滿清?生而落後,還鴉片戰爭時期,明末清初就落後了,人家在熱兵器的道路上一騎絕塵,我們還在怕自己人造反,而弘揚什麼騎射精神,靠!



只是落後於西方,但是當時的西方就是吊打全世界,不服不行


不是鴉片戰爭落後的,從滿清開始建立就落後了,明清打的起勁的時候,歐洲的西班牙大方陣就玩的很溜了,瑞典的古斯塔夫改革也快了。戰爭最能刺激科學技術的發展,滿清的紅夷炮就是艦載加加農炮,就是西方戰艦使用的。軍事技術來源於軍事需要,戰爭刺激軍事需要,中世紀到一戰錢歐陸打的是血肉模糊,三十年戰爭把德意志地區人口打到只有戰前三分之一。這些戰爭直接導致了西方軍事技術的快速發展。西方用軍事力量佔領殖民地,得到原料和傾銷市場,這些有反過來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英國之所以打鴉片戰爭,不是為了什麼自由貿易,不是為了什麼國際地位,說白了就是打的贏而且有的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