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作為史上著名的反面教材,二千多年來有幾個軍事將領不知道啊?二千多年沒平反過的人物,在這和平年代倒是有人給平反起來了,紙上談兵對紙上談兵的惺惺相惜?


題外話:真看不下去了,這回答下有兩個答主完全是瞎扯淡,一個說什麼換廉頗只會更慘,一個專業洗趙括一百年。

趙括已經做到差無可差了,我實在想不明白換成廉頗怎麼才能比趙括做的更差。

趙括一舉送了四十萬人頭,導致的最直接的惡劣後果就是趙國空虛,於是秦軍揮師攻佔了長治盆地,克重鎮太原,兵鋒直指邯鄲。

趙國極為被動,不得不割地求和。

正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予取予求,任人宰割。

恥辱啊。

—————————————————————————————————————

兵法有云: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守,不能守則走,餘者唯死與降爾。

廉頗做到了不能戰則守,而趙括做到了死與降,主帥死,將士降。

首先看地圖:

為了便於說明,我們把廉頗統領趙軍的長平之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攻防戰,第二階段是相持戰。

第一階段,秦軍進攻,趙軍迎擊,被擊敗。

廉頗統趙軍在空倉嶺與秦軍交戰,趙軍不敵,後撤。秦軍繼續進攻,奪取晉陽盆地的咽喉入口西鄣城和東鄣城。

史記上的記載為「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

於是廉頗構筑西壘壁堅守,秦軍繼續進攻,奪取西壘壁。

對此,史記的記載為「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而央視紀錄片《喋血長平》對此的觀點為:秦軍掌握太行道,隨時可以威脅廉頗的後路,廉頗撤退到丹水以東,避免被秦軍切斷退路。趙軍駐紮于丹水以東,不論是正面來犯的秦軍,還是從太行道奇襲的秦軍,都必須渡河才能攻擊趙軍。丹水成為趙軍的天然屏障。

廉頗又構築了兩道防線,如上圖所示,第一道是依託丹水,以韓王山和大糧山為制高點,沿河佈防;而第二道是以長平關和故關為核心構築的百里石長城防線。

大糧山海拔一千兩百多米,是廉頗的主陣地,趙軍糧草便屯於大糧山之上。

廉頗不愧是名將,善用地利,兩道防線穩如泰山,秦軍對此無可奈何。

史記記載如下: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廉頗死守不出,秦軍毫無辦法,因為防守方優勢太大,居高臨下,對秦軍又可半渡而擊,秦國不得已用上了慣用手段——反間計,撤換廉頗。

其時秦趙相持形勢如圖所示:

自此廉頗的長平之戰結束了,趙國迎來了不可避免的失敗。因為廉頗已經證明瞭,野戰是打不過秦軍的,趙軍只能堅守。

趙軍改變策略,主動出擊,必然失敗

對此趙王和平原君早有商量:

平原君勸趙孝成王受馮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白起必將,誰能當之者乎?」對曰:「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面銳,瞳子黑白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面銳者,敢斷決也:瞳子黑白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於爭鋒。廉頗為人,勇鷙而愛士,知難而忍恥,與之野戰則不知,持守足以當之。」王從其計。

對於廉頗前期的敗仗,我個人觀點「非戰之罪」,理由如下:

其一,趙軍固然能打,但野戰的確是打不過秦軍。尤其是秦軍此前攻擊韓國戰無不勝,士氣正旺,而趙軍一直待機狀態,士氣不高。對此平原君和趙王都有認識,野戰趙軍也許不如,但是防守足以抵擋。

其二,趙軍並沒有派出騎兵部隊,反而是秦國的騎兵在長平之戰中十分活躍,五千騎兵切斷了趙括的退路,而史記上並無趙國騎兵出現長平戰場的記錄。

關於趙軍騎兵部隊的觀點,我引用《喋血長平》中王立羣教授的解釋,其時匈奴威脅很大,騎兵部隊在北方邊境抵禦匈奴。

其三,趙軍以防禦為目的,廉頗統御的兵力遠少於進攻方王齕的秦軍。

相持戰對趙軍有利,對秦軍不利。

長平離鹹陽500公里,運輸糧草路途遙遠,而且此前秦軍一直在徵戰,先打韓國,打完韓國又打趙國,糧草消耗巨大。

秦國從昭王四十三年一直到四十七年都在征伐韓國,光靠河內河東地區的糧草無法供應經年的征伐,必須由關中運糧。

趙軍長平關之後便是長治盆地,是古代著名的小米之鄉,補給異常便利;長平離邯鄲也只一步之遙,糧草運輸天然比秦軍佔優勢。

秦軍運糧必須由關中轉運到河東,然後順黃河直下,逆支流沁河北上到沁陽(野王),到這裡有兩個選項,一是直接走沁河支流,二是走丹河支流。走沁河支流的優勢是安全,運力強。走丹河的優勢是航程短。

以秦軍初期從空倉嶺一線突破的進軍路線來判斷,秦軍前期的運糧路線是走沁河支流。

趙軍運糧同樣可以走水路,從漳河逆流而上,漳河支流一直通到長平關背後的長治。

如圖所示:

秦軍糧草通過沁河支流運送到空倉嶺一線。

趙軍糧草通過漳河支流運送到長治和長子一線。

雙方各有一段陸路,但是趙軍背後長治平地是平原,而沁河到空倉嶺一線是崎嶇的山路,單以陸路而言秦軍的運輸難度都要大於趙軍,更別說秦軍水運走渭水-黃河-沁河,三次轉運,而趙軍只需走漳河。

趙括統領的趙軍缺糧,是因為當時秦軍佔領了長平關和故關,切斷了趙軍的糧道,又佔領了趙軍的主營大糧山,奪取了趙軍的糧草。

廉頗統領趙軍時,守得固若金湯,絕對不缺糧草。

史記白起列傳所載,秦軍包圍趙軍之後,秦王動員河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前往守衛長平關和故關,「遮絕趙救及糧食」,可見趙國依舊在想方設法增兵和運輸糧草。

趙國絕對不缺糧草。

秦國反間計成功後,趙括上任,中了秦軍的誘敵之計,輕敵冒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丹水河,結果被秦軍分割包圍,被迫龜縮防守。

請看地圖:

史記記載如下:

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趙括上任之後,秦軍詐敗引誘趙軍追擊。趙括統趙軍渡過丹水一直攻到秦軍的主體防線——也就是廉頗構築的第一道防線西壘壁。

白起詐敗引蛇出洞,趙括中計統兵進入白起設置的預設戰場,寸步不得推進,此時王者白起開始了行雲流水般的精妙操作。

一記左勾拳:「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指揮秦軍突襲長平關切斷了趙軍與太原的聯繫。

一記右勾拳:「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指揮秦國騎兵利用丹水的地利,切斷了趙括前軍的退路,圍困了趙括前軍。

左勾拳,右勾拳,惹毛王者白起的人有危險。

最後一記下勾拳KO趙括:秦軍前後夾擊,攻取了趙軍最後的據點——故關,由此趙軍斷了與邯鄲的聯繫。

自此,趙軍雙關盡失,後路斷絕,已成甕中之鱉。

王者白起算無遺策,微操無敵;而青銅趙括一臉懵逼,完全跟不上節奏。

「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這裡就可以看出趙軍和秦軍戰鬥力的真實差距了,廉頗統趙軍野戰打不過秦軍,趙括統趙軍依舊是打不過秦軍。但是廉頗是沙場宿將,審時度勢,不會置自己於危險之中,面對秦軍可能通過太行道切斷自己退路的隱憂,果斷選擇後撤,而趙括對白起的操作茫然不知。

這就是有經驗和沒經驗的分別,是王者和青銅的分別。

趙括統軍戰線拉得太長,前軍和後軍分別被分割包圍,前軍指望後軍救援,後軍指望主帥救援,結果是誰也指望不上誰。

戰爭打到這種程度,趙括已經完全喪失了對四十萬趙軍的控制,他唯一能指揮的就是被圍困的前軍。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秦王發布動員令,動員河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前往守衛故關和長平關,困死了趙軍。

自此,趙軍再無任何生機。

對比白起對邯鄲之戰的預判和趙括在長平之戰的表現,一個是戰略級的將領,千里之外已決勝負;一個是戰術級的炮灰,帶著迷之自信初陣即敗亡。

白起和趙括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對手。

王者吊打青銅。

————————————————————————————————————

關於糧草的問題補充說明一下:

長平之戰從四月王齕攻趙開始,到九月趙括全軍覆沒結束。

此前秦軍攻擊韓國,趙軍一直是待機狀態。

十月,秦軍全面佔領上黨地區,攻佔趙國重鎮太原,趙軍徹底退出舞臺,只剩下割地賠款這條路了。

四月到九月末,一共才六個月不到。

作為戰國七雄,趙國要是連支撐一場六個月戰爭的後勤補給都做不到,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併入魏國纔是正經事。

別忘了,趙國北部邊疆還養著數萬騎兵抵禦匈奴。


20201229更新:

總結:長平之戰,敗於趙孝成王丹身為君主毫無主見,三心二意。大敗於馬服子趙括紙上談兵,不知合變。

上黨太守馮亭來投,趙孝成王丹和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商議。平陽君說接受上黨恐惹怒秦國招來大禍,不如拒絕。平原君說接受上黨於趙國大利,建議接受。

趙王想要上黨又擔心秦國進犯,問平原君我們接受上黨,秦國打過來怎麼辦,白起領軍誰能抵擋。

平原君說秦國有白起,我們趙國有廉頗,用廉頗防守白起妥妥的。

趙王很開心,不用打仗白得一郡,賺到了,立馬安排平原君接受上黨,廉頗率軍入駐。

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

趙國接受上黨,秦軍果然來攻,趙軍初戰不利,趙王心裡就犯嘀咕了,找來樓昌和虞卿商議。

(說好的相信平原君和廉頗的呢,氣抖冷,渣王。)

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趨之,何如?」

一開始趙王思路很清晰,堅決貫徹平原君的策略,表示寡人要增兵,寡人要抵抗秦國,兩位愛卿怎麼看呀。

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發重使為媾。」

虞卿曰:「昌言媾者,以為不媾軍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論秦也,欲破趙之軍乎,不邪?」

王曰:「秦不遺餘力矣,必且欲破趙軍。」

樓昌說,增兵沒卵用,不如媾和。

虞卿當即反對,說樓昌胡說八道,你以為我軍必敗嗎,開口就說媾和。大王你來評評理。

趙王表示,秦國是玩真的,是真要跟我們拚命。

三言兩語下來趙王就改變了想法,從寡人要增兵變成了寡人要媾和。

虞卿曰:「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

虞卿很無奈,說大王啊,你既然慫了,我也沒辦法,你就聽我一句勸,媾和不能直接找秦國媾和,要擺出與楚魏合縱的架勢,這樣秦國心裡怕怕,主動權就在我方,自然可以順利和秦國媾和。

趙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鄭硃入秦。

結果趙王不聽虞卿的話,掉頭找平陽君商議與秦國媾和。

(平原君和廉頗罵罵咧咧的退出了直播間。)

當初平陽君反對接受上黨,平原君支持接受上黨,你趙丹選擇平原君的策略,擬訂了抵抗秦國的計劃,就應該做好和秦國硬剛到底的心理準備。秦趙交戰初期才亡了一個都尉,就心慌慌的打算和秦國媾和,這不是明擺著賣隊友嘛。

戰場上拿不到主動權,談判桌上還想拿到主動權?

做夢。

當時的選擇,上策是主動增兵,以優勢兵力挫敗秦軍的銳氣,在戰場上奪取主動權,再來談議和。

中策是虞卿的建議,聯合楚魏合縱,哪怕是擺個姿態,秦國都要掂量掂量,然後談議和。

下策就是直接找秦國議和,結果被秦國忽悠瘸了。

秦內之。趙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陽君為媾於秦,秦已內鄭硃矣,卿之為奚如?」虞卿對曰:「王不得媾,軍必破矣。天下賀戰者皆在秦矣。鄭硃,貴人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

趙王派出使者赴秦媾和,又來問虞卿的意見,虞卿說,拉倒吧,媾和不可能成功,趙軍將孤立無援。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以割六縣換秦國息兵。邯鄲之戰楚魏聯軍大敗王齕軍團,解了邯鄲之圍,趙王便不想割讓六縣,於是問計於臣下:

虞卿謂趙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來年秦復攻王,王無救矣。」

虞卿表示,不管你割還是不割,秦國總是要來打你,既然如此幹嘛要白白割給秦國六縣城池增強秦國的實力。

王以虞卿之言趙郝。趙郝曰:「虞卿誠能盡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所不能進,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王曰:「請聽子割,子能必使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趙郝對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他日三晉之交於秦,相善也。今秦善韓、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今臣為足下解負親之攻,開關通幣,齊交韓、魏,至來年而王獨取攻於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韓、魏之後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趙王雖然覺得虞卿的話好有道理,但是畢竟心慌慌不能安,又問趙郝,說我割了是不是秦國就不來打我了?

趙郝說,那我不敢保證,但是魏國韓國都在割,你不割,秦國就要暴打你。

王以告虞卿。虞卿對曰:「郝言『不媾,來年秦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復攻也。今雖割六城,何益!來年復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盡之術也,不如無媾。秦雖善攻,不能取六縣;趙雖不能守,終不失六城。秦倦而歸,兵必罷。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罷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償於秦也。吾國尚利,孰與坐而割地,自弱以彊秦哉?今郝曰『秦善韓、魏而攻趙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盡。來年秦復求割地,王將與之乎?弗與,是棄前功而挑秦禍也;與之,則無地而給之。語曰『彊者善攻,弱者不能守』。今坐而聽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彊秦而弱趙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趙,其計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

趙王沒主意,又問虞卿。

虞卿語重心長的說,今年割地,明年秦國又來進攻,你又割地,秦國越來越強趙國越來越弱,割來割去哪裡還有趙國的容身之地。與其割以永治,不如奮起一擊。

趙王計未定,樓緩從秦來,趙王與樓緩計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緩辭讓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雖然,試言公之私。」樓緩對曰:「王亦聞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仕於魯,病死,女子為自殺於房中者二人。其母聞之,弗哭也。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於魯,而是人不隨也。今死而婦人為之自殺者二人,若是者必其於長者薄而於婦人厚也。』故從母言之,是為賢母;從妻言之,是必不免為妒妻。故其言一也,言者異則人心變矣。今臣新從秦來而言勿予,則非計也;言予之,恐王以臣為為秦也:故不敢對。使臣得為大王計,不如予之。」王曰:「諾。」

趙王還是沒想明白,恰好樓緩從秦國來,就問他到底是割地還是不割地。

樓緩表示不敢說。

趙王說讓你說你就說。

樓緩說,做人呢最重要的是講信用,說割地就割地,一口唾沫一個釘。我說割地,是怕大王以為我是秦國間諜,所以不敢開口。

趙王表示,你說的對。

虞卿聞之,入見王曰:「此飾說也,王蜰勿予!」樓緩聞之,往見王。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樓緩對曰:「不然。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何也?曰『吾且因彊而乘弱矣』。今趙兵困於秦,天下之賀戰勝者則必盡在於秦矣。故不如亟割地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將因秦之怒,乘趙之弊,瓜分之。趙且亡,何秦之圖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原王以此決之,勿復計也。」

虞卿聽說了,去見趙王,說樓緩胡說,不能割地。

樓緩聽說了,也去見趙王,說不割地必將觸怒秦國,其餘諸國會趁火打劫瓜分趙國。希望大王早做決斷。

虞卿聞之,往見王曰:「危哉樓子之所以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獨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賂齊。齊,秦之深讎也,得王之六城,併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也。而齊、趙之深讎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為也。王以此發聲,兵未窺於境,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於王也。從秦為媾,韓、魏聞之,必盡重王;重王,必出重寶以先於王。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趙王曰:「善。」則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趙矣。樓緩聞之,亡去。趙於是封虞卿以一城。

虞卿又聽說了,又去見趙王,說與其割地給秦國,不如割地給齊國,聯合齊國攻擊秦國,割給齊國的地再從秦國打回來,魏韓兩國見我們奮起反抗,一定以我們馬首是瞻,如此聯合齊國魏國韓國對抗秦國大事可成。

趙王表示,虞卿你說非常對,就派你去見齊王促成此事。

趙孝成王就是典型的沒主見耳根子軟,三心二意,所以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撤換廉頗,主動進攻秦軍,導致長平之戰失敗。

但是把戰術失敗演變成戰略失敗,完全是趙括的責任。

哪怕趙括把從邯鄲帶去的援軍打光了,死傷十幾二十萬人,只要守住百里石長城防線,趙軍在戰略上依舊是優勢,完成了接受上黨鞏固邯鄲西線防禦的戰略目的。

結果趙括全軍覆沒,趙國西線全面崩潰。

趙括的失敗遠大於趙丹的失敗,趙括的責任遠大於趙丹的責任,所以趙括必須為長平之戰慘敗負主要責任。


20201211更新:

沒想到過了一年多這個問題又熱起來了,針對評論區的一些觀點再回答一下。

首先說長平之戰的起因,史記裏寫的非常明白。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史記白起列傳寫得很簡明,秦國攻佔了重鎮野王,將韓國攔腰斬斷,上黨成為飛地,前有秦國,後有趙國,所以上黨人一合計,降趙,拉趙國下水共同對抗秦國。

而趙國方面好像是平原君隨隨便便說一句話,趙孝成王就決定接收上黨了。

而事實是上黨高地對趙國至關重要,趙國不可能拒絕這個大禮包。

老規矩,先看地圖。

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奢率軍救援,出奇計,終於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

這就是著名的閼與之戰。

比較一下地圖中閼與和長平的地理位置。

趙國和秦國在閼與交戰,就好比是趙國在自家客廳大戰秦兵,打輸了整個客廳和過道都被秦兵佔領,主臥邯鄲和次臥太原被分割開來,臥室大門都處在秦兵的兵鋒之下。打贏了,什麼便宜都撈不到,砸碎一地的也是自家的罈罈罐罐花花草草。

趙國和秦國在長平交戰,構築了百里石長城防線,就好比是背靠鐵閘門,禦敵於家門之外。

趙軍打贏了向西威脅秦國東出的大本營河東地區,向南威脅秦國重鎮野王。

趙軍打輸了直接縮回百里石長城防線固守,秦軍要打進來,拿命和血來換。

趙括最失敗的地方在於,他不止是送了四十萬人頭,也送了百里石長城防線,更導致趙國龍興之地太原和整個晉陽盆地全部丟失。

趙王和平原君本來想修個鐵閘門睡個安穩覺,結果趙括大哥一出馬輸個底朝天,別說鐵閘門客廳了,連次臥太原都輸掉了。


關於長平之戰的幾點謬論。

謬論一:長平之戰打了三年,趙國國力不足,不得不尋求決戰。

長平之戰打三年是典型的謬論,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清楚的記載了昭王四十七年破長平軍,與史記記載相符。

史記所載如下:

昭王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

於是上黨投趙,拉趙國下水。

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秦國繼續對韓國用兵,兵鋒直指韓國都城新鄭,徹底把韓國打趴,打慫。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

秦軍收拾完韓國掉頭攻擊上黨地區,與守長平的趙軍交鋒,正式拉開長平之戰的大幕。

史記秦本紀所載:

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攻韓南陽,取之。

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葉陽君悝出之國,未至而死。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四十八年十月(其實還是四十七年十月,秦國以十月為歲首,故記載為四十八年),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齕將伐趙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正月,兵罷,復守上黨。

結合白起列傳記載,昭王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秦國從昭王四十三年開始到四十七年,一直在攻伐韓國,把韓國按在地上反覆摩擦,若不是趙國火中取栗,接下韓國上黨這燙手的山芋,秦國未必會主動進攻趙國,畢竟秦軍在趙奢手上喫過大虧損失慘重。

有不少人把趙國接受上黨,廉頗率軍入駐上黨當作長平之戰的起始時間,我認為這個邏輯很沒道理。

就好比秦國和趙國打比賽,趙國提前一天抵達比賽地點,適應賽場環境,順便做做熱身運動(廉頗在百里石長城精心構築防禦工事),秦國第二天抵達賽場正式上場比賽。

然後有觀眾說秦國和趙國比賽打了兩天,有這種道理嘛?

第一天秦國根本沒來,人都沒上場好嗎,這樣也能算打了兩天?

而且,太史公著史記對戰爭跨度時長超過一年通常都會標註。

比如趙世家所載,智氏欲滅趙氏圍城打了一年多:

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羣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禮。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

比如廉頗列傳所載,邯鄲之戰圍城打了一年多:

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

長平之戰從四月王齕攻趙開始,到九月底趙括全軍覆沒結束,總共才六個月時間。

所謂秦趙長平之戰打了三年,根本是謬論。

以此謬論衍生出趙國國力不支,缺糧必須速戰,更是謬論中的謬論。

謬論二,秦國坐擁天府之國巴蜀之利,修了鄭國渠之後更是富饒,而且後勤可以走水路,遠比趙軍後勤壓力小。

巴蜀之利攻伐楚國是相當便利,順江而下勢如破竹,但是巴蜀之利再利也利不到山西地界。

鄭國渠是秦王政元年動土,修了十年才竣工,而長平之戰在昭襄王四十七年,不能把曾孫輩的工程乾坤大挪移移到曾祖父身上吧。

長平之戰時,別說鄭國渠,韓國人鄭國都不知道在哪呢。

秦軍後勤補給走水運遠比趙軍走陸路效率高,乍一看似乎不錯,但是河東地區海拔四五百米,上黨高地海拔一千兩百多米,逆流而上走水運輕鬆?秦軍是有高達還是有蒸汽輪機啊?

長平之戰除了王齕軍團進攻上黨,還有白起軍團屯住重鎮野王,彈壓魏國和韓國。秦國重兵在外,兩線補給,後勤壓力一點都不輕鬆。

正是秦國後勤支撐不住,無法打持久戰,必須速戰速決,所以才用反間計換下廉頗,引誘趙軍決戰。

謬論三,趙國堆了四十餘萬大軍在長平,國力支撐不了,必須決戰。

長平之戰最終決戰的確是雙方四十餘萬大軍交戰,但是廉頗統兵之初並沒有四十餘萬大軍。

趙國堆四十餘萬大軍是趙括從邯鄲帶來了援軍,秦國堆四十餘萬大軍是白起軍團從野王北上。

廉頗身為戰國四大名將,出戰攻必取守必固,對燕國對齊國對魏國攻城略地從無敗績,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全賴廉頗死守邯鄲抵禦秦軍猛攻,保全了趙國。

若是開戰之初廉頗統領四十餘萬趙軍,王齕軍團作為進攻方兵力不足廉頗的一半,廉頗怎麼可能放秦軍攻破兩道防線。趙軍本來就是守勢,就是拿人堆也能頂住秦軍的進攻。

趙軍在前線堆四十餘萬大軍只有兩個月時間,從七月到九月,從趙括援軍抵達到全軍覆沒為止。

趙國主動增兵主動進攻,根本不存在糧草短缺。

20201214更新:

謬論四,趙國找齊國借糧,說明趙國糧草短缺,所以趙國堅守必敗。

麻煩找張地圖看一看趙國都城邯鄲到齊國都城臨淄的距離,再算一算以戰國的生產力從齊國運糧到趙國需要多久。

長平的守軍要是等著齊國臨淄的糧草救命,墳頭草都長成青青草原了。

歷史上有一場非常著名的防守反擊戰,曹操對袁紹的官渡之戰。

此戰袁紹兵精糧足,曹操兵少糧缺,雙方的實力差距比之秦國和趙國還要懸殊。

首先看地圖。

曹操因為兵少糧缺,一路小勝卻一路後撤,從黃河沿岸的白馬延津,後撤到官渡堅守。

在官渡堅守眼看糧草告急,甚至一度想後撤到大本營許昌堅守。

荀彧分析時局,鼓舞曹操,終於堅守到局勢變化,二五仔許攸投曹,曹軍奇襲烏巢,大破袁紹。

一路後撤拉長敵軍的補給線,縮短己方的補給線,官渡之戰纔是劣勢兵力缺糧克敵的正確打開方式。

對比一下長平之戰,趙軍後撤了嗎?

趙軍不止是沒撤退,反而增兵二十餘萬,主動進攻秦軍。跟曹老闆捉襟見肘的窘況比起來,趙軍簡直壕的不像話。

所謂趙軍缺糧必須決戰,並無史料支撐,不過是鍵盤俠的腦洞罷了。

20201227更新:

謬論五:趙括領軍殺傷一半秦軍,所以趙括做得相當不錯,主動出擊比廉頗更出色。

通常對持這種觀點的人我一般稱為不看史書瞎扯淡,但凡認真讀點史書都不會相信這種謬論。

所謂「趙軍殺傷一半秦軍」的觀點來源於史記白起列傳其中的一句「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那麼,對於史記中關於長平之戰的記載同樣應該認可。

史記廉頗列傳所載: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史記白起列傳所載:

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綜合廉頗列傳和白起列傳來看,趙軍被秦軍分割包圍,士卒離心,斷糧不得食四十六日,自相殘殺為食。

這種狀態下趙括依舊能夠率領趙軍殺死二十萬以上的秦兵,然而又沒有突破秦軍的包圍網,那麼真相只有一個(柯南畫外音,極端認真臉):那就是趙括喫人肉導致基因突變,突破基因鎖,揮舞掌中青銅劍使出超光速禁招「傾城之戀」,一招秒殺二十餘萬秦兵,破碎虛空而去。

白起驚恐莫名,屠戮四十萬降兵泄憤,因其為趙括「傾城之戀」劍氣所傷,五臟六腑盡皆破碎,痛不欲生,故意激怒秦王以求速死。

完美。

瞎扯淡說完了,說點正經的。

史記白起列傳原文:

其九月,秦複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長平之戰破趙軍在昭襄王四十七年九月,而白起對秦王說這番的話的時間是在四十九年正月,此時距離長平之戰已經過去兩年,所以這句「今秦雖破長平軍」是解釋不通的。

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秦雖破長平軍,而(今)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而(今)秦卒死者過半,說的是「王陵兵亡五校」。

國內空,說的是「秦益發兵佐陵」,說明秦國已經派出了一波援軍,現在國內兵力很難再湊出第二波援軍。

然後盲生又發現了華點,說:王陵兵亡五校,損失兵力也只是四萬到五萬左右,這點兵力就讓白起說秦卒死者過半,可見秦軍兵力也不過十餘萬,和長平之戰時秦軍出動四十餘萬大軍不可同日而語,不正好說明長平之戰趙括重創秦軍,導致秦軍兵力短缺嗎?

說的有道理。

接著我們看史記秦本紀所載:

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十月,將軍張唐攻魏,為蔡尉捐弗守,還斬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張唐攻鄭,拔之。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齕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餘。

之前我們提到長平之戰,秦軍出動了兩個軍團:王齕軍團和白起軍團。而邯鄲之戰秦軍同樣是出動了兩個軍團,王陵軍團初戰不利,以王齕代替王陵繼續圍困邯鄲,而張唐軍團一直負責彈壓魏國,威脅魏王不讓魏軍救援邯鄲。

等到楚國和魏國相繼出兵救援邯鄲,張唐軍團也立即攻伐魏國策應王齕軍團。

長平之戰後秦軍佔據了整個上黨郡和晉陽盆地,需要分兵駐守,而趙國主力部隊全軍覆沒,所以初期王陵軍團出兵十餘萬攻伐邯鄲足以。

看一下王齕在邯鄲之戰的表現,圍攻趙國都城一年多,久攻不克,死傷過半,士氣低落之極,又被楚魏聯軍優勢兵力夾擊,然敗而不亂,敗而不潰,率領秦軍撤回汾城。

再回頭看一眼趙括在長平之戰的表現。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修改了一下。沒想到很多人都不知道趙括是在有糧的情況下被截斷糧道,使得趙國大軍被活活餓死的,甚至很多答主都不知道。有些答主明明拿著錯誤答案誤導了別人,還說我是錯的,真是沒有一點求是精神。還有人在那誇趙括的,真的不要太離譜。

如果繼續廉頗,長平之戰小概率以秦國撤軍而結束,大概率以廉頗撤軍結束。趙國會失去上黨地區,但可以保存實力,秦國會暫時得到上黨地區,但會元氣大傷,在不久以後上黨地區會被三晉的某國再次吞併。長遠來看,趙國佔優,秦始皇統一六國也會晚幾年。

所謂的趙國斷糧餓死人,根本就不是趙國缺糧,而是趙括的騷操作。趙括把軍隊拉前到了韓王山,遠離後方走韓運糧的通道,只剩下長平關內到長平之間的通道可以運糧,而長平關是個山谷,兩邊都是山,一旦堵住中間的大路,那麼運糧就是不可能的。所以,白起給他來了個8字圍殺(類似魔獸爭霸3的8字圍殺),一下子將趙國糧道和退路截斷,所以趙括率領的主力軍在南側的韓王山,有兵無糧,長平關北的趙國後勤,有糧無兵,雙方都無力突圍,趙括的主力軍這才被活活餓死。趙括完全是在有糧的情況下被餓死,因為糧道被切斷了。這操作也是沒誰了。廉頗是絕對不會打出這樣的垃圾操作的。實際上,我覺得是個人都不會打出這樣的垃圾操作。

廉頗只要繼續沿著丹河固守,秦國根本無法繞後打廉頗,因為秦國總不能原地造船過河吧!切斷廉頗的糧道更是不可能,因為廉頗的糧道是走韓的糧道,秦國只有先滅了韓國才能切斷這個糧道。廉頗唯一的問題就是他和趙國的高層關係沒搞好,不懂得趙國高層好大喜功的心理。

然而,趙王不可能不換成趙括。甚至可以說,趙括就是唯一合適的人選!

這裡的趙王不是趙惠文王,而是趙孝成王趙丹,他是個年輕人,好像還是個基佬。史書上記載,趙王作了一個夢,他覺得是好夢,所以採納了他的叔叔平原君的建議,決定收取上黨地區,並與秦國一戰。然後就有了前期的長平之戰,是廉頗在打。

至於為什麼要換將換成趙括,並不是其他幾位答主所說的趙國沒有錢糧了。實際上,趙國的錢糧多得很,從長平之戰後面的邯鄲之戰就可以看出來,秦國打只有老弱病殘的邯鄲,三番五次也打不下來,足以證明邯鄲是不缺錢糧的。(注,前259年五大夫王陵攻邯鄲失敗,前258年王齕攻邯鄲失敗,前257年鄭安平攻邯鄲被信陵君俘虜,同年白起被要求攻邯鄲,被秦昭王以怠慢軍情為由賜死)

趙王換將趙括的原因,其實是戰略誤判。趙國過高估計了自己的戰鬥力和號召力。趙國高層認為,第一,他們的兵力不比秦國差,趙國的士兵雖然少一些,但士兵裝備強於秦國,趙國是大量裝備鐵片鑲嵌甲的,秦國則以皮甲為主,少有鐵甲。趙國裝備的蹶張弩也比當時的秦弩射程遠,秦弩超過趙弩是在呂不韋時期,在長平之戰時趙弩還是更強的。第二,趙國高層高估了自己的號召力,他們認為一旦趙國和秦國決戰,那麼其他五國會來幫忙,至少三晉中的魏國會來幫忙,而魏國的地理位置距離長平不太遠,支援速度會快。

基於這兩點錯誤認知,趙王決定和秦國決戰,而廉頗認為長平遠離趙國腹地,運糧極其不便,而秦國可以從渭河至黃河水路運糧,所以堅決反對進行決戰。因此,趙國高層決定換將,讓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主將,因為他願意打決戰,並且說服了趙國高層,他能贏。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趙括沒打過仗,就讓他上,這明顯不合適啊!實際上,趙國也沒有其他選擇了。趙奢身患重病,已經死在了決戰之前。平原君作為時任趙國丞相,不應該親自領兵出征,平陽君則由於強烈反對打長平之戰,已經被趙王冷落。

有人可能又要問了,就不能從不姓趙的人裡面選一個能打的將軍嗎?就像廉頗那樣?這裡就牽扯到趙國的國體了。趙國不是軍功制,而是貴族制,其貴族階級類似於武士階級,最高級的貴族才能當將軍。所以他們只能從姓趙的人選一個主將,因為長平之戰就是全國的軍隊了,趙國擔心異姓將軍去了之後,帶兵謀反啊!你看,趙奢是趙武靈王的私生子,所以趙括和趙孝成王是堂兄弟啊!懂了吧!

那為什麼廉頗就可以當主將呢?廉頗也不姓趙啊!這其實又牽扯到了趙國的歷史,商紂王有個大臣,叫做蜚廉,也做飛廉,就是那個被封為風神的男人。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惡來,是秦國的祖先,其後人姓嬴,另一個是季勝,是趙國的祖先,其後人姓趙。蜚廉的其他後代,就是廉姓。所以,廉頗並不是平民,他其實也是趙國王室的親戚。所以,你可以認為這就是火影忍者的人物關係,趙姓就是千手一族,嬴姓就是宇智波一族,飛廉就是六道仙人,廉姓就是漩渦一族,季勝就是火影的阿修羅,惡來就是因陀羅,兩個兄弟的血脈互相詛咒,其後人兩個家族永遠相互爭鬥。

但是現實中,趙國高層預言的兩點都落空了。第一趙國的裝備優勢並沒有彌補趙括的戰術失誤。第二,其他五國都不想參與秦趙兩國的決戰,而是想坐山觀虎鬥。尤其是魏國,魏王從一開始就認為秦國會贏,所以不想支援趙國,只有信陵君願意幫忙,注意,這不是竊符救趙那次。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正妻。但是他也沒想到長平之戰決戰打的那麼快,趙國速敗,以至於信陵君沒有來得及支援,趙國就失敗了。


不管怎麼說,就算對手超神,自己被對方1比1打了殲滅戰,然後自己作為主帥死在突圍的時候,把趙國的軍事力量一朝散盡,然後趙國再沒有左右時局的力量,靠著信陵君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竊符救趙,才苟延殘喘下來。

繼續廉頗的戰略,就算他也不會贏,而且確實缺糧,但是不會把40萬趙軍全部葬送。該做的其實是邊打邊談判。都說秦國那邊也缺糧,而且全民動員了,婦女和孩子都在運糧了。

所以根本上,還是趙王太貪,不捨的上黨這個燙手山芋。而且絕對想不到趙括能把40萬軍隊短短几十天就全敗光。

還是那句話,就算趙括是有天賦,也許會成長為大佬。但是中國軍事史上,這麼大的規模的戰爭,如此迅速的被1比1打成殲滅戰的,這是頭一個。作為中國軍事史上頭一遭這麼大規模的殲滅戰的反面教材,他不背鍋誰背鍋。


爭一時。

長平之戰趙國最大的失敗,就在於爭一時。

對於趙國來說,應該做的事情,是統一軍政,形成良好的統治中心。然後研判整體局勢,對當時格局做出正確研判。接下來,是對長平之戰進行戰略定位,明確此戰在整體戰略中的位置意義。再然後,纔是此戰怎麼打,是速決,還是持久;是爭勝,還是拖平;是殲滅,還是消耗;是立威,還是示弱。

啥也不談,上去就說,怎麼贏,這是將一國之君,置於一軍之將的地位。古人講戰勝於朝廷。現在這樣的思路,則是放棄了朝廷,出手已經輸了一半。

對於趙國來說,長平地近邯鄲,秦軍隨時可以翻越山嶺奇襲趙都。這是一個危險。不過這個危險並不特彆強烈,因為道路十分艱險,趙軍可以建立的防線較多,並不是特別緻命。短期內忍受這個危險,然後再想辦法解決,並不是不行。

關鍵點,在於趙國想表達一個什麼態度。

秦國攻韓,趙國是以貪地的姿態落井下石,還是以保衛韓國的名義出兵長平,這是有很大不同的。

保衛韓國,打不贏,態度已經有了,撤就撤了。反正你原先也沒有長平。過後再謀劃就行了。

侵佔土地,土地已經沒了,繼續打下去,沒意義。所以也應該撤兵。

就當時的局面來說,廉頗已經把軍事上該做的工作做好了。野戰打不過秦軍,那就後撤建立防線。防線既然已經建立起來了,那麼丟失長平對邯鄲造成的直接影響已經減到最低,有時間從容謀劃了。

可以說,從一開始,起用趙括,趙國就已經把事情搞砸了。

起用趙括的目的,是在戰場失敗的情況下,妄圖冒險一搏。但是在整體形勢沒有變化的情況下,趙括放棄堅固防線出擊,這與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潼關並無分別。說到底,就是趙國統治集團舉動失措,希圖僥倖。

在戰略決策錯誤的同時,人員決策也有問題。

臨陣易將的危險,一是改變了原有的組織體系,易於被敵軍乘虛而入。二是意味著戰略意圖發生改變——或者說,原有將領執行的戰略意圖不能達到要求。這同樣會影響軍事部署,容易造成危險的空隙。

從當時的記載來說,趙括抵達前線以後,大幅度更換了原有將領,組織體系已經變得十分脆弱。接著又改變了作戰策略。這樣一來,整個形勢都變得岌岌可危。

所以從軍事上來說,趙括顯然是一個缺乏足夠軍事經驗的生澀統帥。那麼趙國派他去做臨陣易將這麼危險的事情,屬於嚴重的決策錯誤。

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再來看,倘若趙國堅持任用廉頗,會怎麼樣。

趙國堅持任用廉頗,就表達了一個決心:趙國不會給秦國野戰殲滅趙軍主力、消除軍事威脅的機會,趙國仍將堅持對韓地的攻勢、不會坐視秦國的征服。

這樣雙方就到了比拼戰略決心的時候。

此前我曾經討論過此戰的策略。其中就明確提出,趙國一定要擺出能戰的姿態。比如說趙王要一面大舉收糧,一面要裝作糧食充足。此舉必然會被各國看穿,人人都知道趙國糧食不足。但是趙王一定要死撐,沒糧食也要說有糧食,硬說去別國收購糧食是為了打持久戰。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明知道會被敵人看穿的偽裝呢?就是要告訴敵人,這仗打定了,趙國就是當褲子也要耗下去。展示的就是持久消耗下去的戰略決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就算戳破了趙國沒有糧食的詭計也沒有意義。因為就算是戳破了,秦國也得要和趙國拼糧食。付出重大代價,打一個既不送死又不屈服的強敵,徒增損失,毫無意義。秦軍將領是為了軍功來打仗的,你讓他們打這樣沒有軍功的仗,他們也不樂意。

就是要用戰略決心的堅定性,來對抗秦國戰略決心的堅定性。

表面上是在長平進行軍事鬥爭,其實是在邯鄲進行政治鬥爭。

前方死守,後方死扛,秦國只能主動撤軍。

這樣以後,秦國認識到難以通過小動作動搖趙國的戰略決心,也就只能放棄很多小動作,這樣又可以為趙國帶來良好的政治環境。

長平之戰,趙國輸在了朝廷。倘若堅定支持廉頗,秦國繼續與趙國對峙缺乏意義,那麼最終秦國就只能放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