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你提的這個問題,實質上在哲學中早有研究,也有結論,不過不是這種提法,而是用「演繹」和「歸納」這兩個關鍵詞。人類認識、研究一定的事物或者稱研究對象,無外乎是用兩種基本的方法或方向,即演繹推理的方法與歸納推理的方法。只要從稍長一些的過程看(考察),人類在對事物的觀察、實驗或實踐中都是交替與結合使用這兩種方法。演繹推理都必須有前提,而前提不可能完全由演繹推理得來,很多都是來源於直接的經驗以及歸納推理或總結,包括演繹推理的邏輯規則(規律)。但這並不意味著演繹推理不重要,演繹推理也很重要,是必不可少,不是可有可無。因為人類是有抽象認識、思維與推理能力的高級生物,是唯一的智慧生物,這就決定了,人類不可能是一切認識都只能與只是來源於直接的經驗和歸納總結。


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提些想法僅供參考。

  人都逃不開人的局限,這個局限就是人本身所具備的情緒,也就是你如果要研究一個事物首先要確定自己有沒有對於這個事物的熱忱,以及對其深入下去的求知慾望,當你的動力因足了才有繼續研究下去的條件,成熟了你所說的只是方法問題,基於此我再說說方法。

  任何事物的研究都是由現象開始的,這種現象既是事物的知識現象也可以是事物的實際現象,對於有所觸及的事物所呈現出的現象大多數情況是無法分辨其具體範疇的存在(即便好像很清楚但也存在認知與實踐的二律背反性),因此我的意見是從你能看懂的地方開始,正如之前在談及對哲學的認知中,從哲學史或是從哲學問題入手都是門路但總體上是因為要進入哲學這個現象中,所以確定了範疇任何有所觸及的地方都是研究的開始,主支、分支都是關聯性的整體我個人認為其應該是可以比對的存在。以下是個人對於比對性的理解:

哲學四則:比對哲學 - 知乎

步社行悟:哲學四則:比對哲學?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所以對於任何深入而言,只要你看的進去我認為都是有助於研究的,點面亦如分形這般,點看的不太明朗了就從面上了解,糾結於這種區分反倒失去了動力,如果應性比較高我覺得你從什麼進入都會很快抓住自己所能駕馭的部分,以上建言望對你有用。


要看你研究的是什麼領域,個人覺得研究分支是最好的,容易出成果。主支涉及的面太廣,要做的東西太多,容易形成帽子太大。


謝邀。

義務教育什麼都學,大學基礎課程還是義務教育那幾門課,專業課的第一章都是概述,概論。到後面才開始詳細深入。

所以不管研究什麼,要想深入研究,必須先把整體了解一遍,才能從中獲取你所要研究的那一部分在整體中所處的位置,和整體的聯繫等等。從宏觀上把握內容,然後在微觀上取得突破。


給你一個鐵鍬挖坑 怎樣挖的深? 當然是剛開始挖的面積越大才有可能往下挖的深 厚積薄發 有一定道理 但也未必適合每個人


目前看,各類事物的主支基本都被研究完了


肯定是主支,分支是延伸,標準和技術規範的要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