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一开始项羽的计划是用军事手段强行解决刘邦,所以说才会对军队下达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那么项羽为什么要下达这样的军事命令呢

因为曹无伤的告密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於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第一,刘邦把著函谷关,不让项羽进去;第二曹无伤告密,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为宰相,而且把关中的所有宝物全部据为己有。

可以说如果这种事情是真的话,那不光项羽要干掉刘邦,那十八路诸侯没有一个会放过刘邦,因为这货太不厚道,想吃独食,那是犯了众怒

所以项羽命令诸侯军队击灭刘邦,本身就是顺应人心的做法

然后那天晚上项羽的叔叔项伯去了刘邦的军营,因为项伯跟张良是老朋友,张良曾经救过项伯的性命,所以项伯不希望张良跟刘邦一起陪葬,所以想去告诉他赶紧跑

张良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立刻将项伯引荐给刘邦,刘邦在知道事情的原委以后,立刻对著项伯一通忽悠。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刘邦首先给项伯敬酒,然后再和他约为亲家,最后就说,我入关秋毫无犯,那是因为要等著项羽入关来接收,之所以把著函谷关不让人进,那是因为害怕盗贼入关,我在关中日夜盼著项羽前来,我怎么可能有反心呢?

这一番忽悠项伯什么反应呢?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项伯首先给刘邦做了一个许诺,然后说隔天你亲自来给项羽谢罪,换句话项伯已经有把握,能够劝说项羽将军事行动暂时的停止,因为项羽是最敬重自己的长辈的,只要自己说话,他一定会听的

然后回去之后,项伯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那就是如果不是刘邦先破关中,你怎么能够这么轻易的就进来呢?

换句话说,关中一带还有不少秦军的兵马,刘邦打进来的时候也花了不少的功夫,正是因为刘邦将关中的主力解决了,项羽入关才会这么顺利,如果这个时候杀了刘邦,诸侯会怎么想呢?很显然就是在告诉项羽不能在这个时候诛杀功臣

这里面还要说一下,那就是项伯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救刘邦的命,因为一开始项伯估计也是信了曹无伤的话,认为刘邦想要独霸关中的所有财宝和美女。

但是后来听刘邦解释一番之后,不管项伯是不是真的相信刘邦的话,至少他可以明白一点,那就是关中那些财宝和美女,刘邦并不想要独占,他愿意献出来

这样就好办了,只要刘邦不想吃独食,那么饶他一命那也无妨,所以他才会回去跟项羽说这件事情,而项羽从项伯的口中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其实心里面也是已经气消,而且对诸侯也有了一个交代。

因此才会有第2天的鸿门宴,这并不是一场杀戮的宴席,最起码对项羽来说不是,这是一场给刘邦一个辩解的机会,只要刘邦能够把这件事情好好解释清楚,双方就可以和解,所以鸿门宴其实是一场和解饭局。

所以既然已经决定置办鸿门宴,就本身就已经算是饶了刘邦一命了,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鸿门宴上项羽要杀刘邦,真要杀刘邦就不用办这个鸿门宴了


读历史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是不能唯结果论。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穿越到过去问当时的那群诸侯,刘邦是你们中最后的胜利者,你们为什么不先把他干了。

这是上帝视角,超维了。

就像你告诉曹操过几天要和你青梅煮酒的那穷小子将是你后半生的最大敌人之一,赶紧把他杀了,你看曹操会不会先把你砍喽。

第二个是,你以为坏抉择的对立面是好抉择,但其实坏抉择的另一面可能是更坏的抉择。

你以为杀了刘邦就不会养虎为患了,放刘邦是放虎归山。但是假设项羽把刘邦弄死了——仅仅因为自己兵比刘邦多,武力比刘邦强,仅仅因为刘邦先一步入关。你猜猜关外那群诸侯会不会先联起手来把你这个暴君弄死喽?

好好的霸主不做,与天下为敌,这样的抉择真的比弄死刘邦好吗?

觉得好的,只是因为最后是刘邦赢了,这又回到唯结果论上了。假如刘邦失败了,你们还认为项羽妇人之仁吗?


如果你充分了解刘邦其人,这个答案大概率会是:不可以。


在展开来讲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个冷知识:


对于中国历史的「时间线」,很多人其实都会一些想当然的错误印象。就拿刘邦来说,多数人可能都没意识到,刘邦其实只比始皇帝嬴政小 3 岁——其实他们俩是同一时代的人,郑国渠竣工那年刘邦就已经 20 岁了。


相反项羽比刘邦小了整整 24 岁,比秦二世胡亥大了两岁。楚国被王翦所灭的时候,项羽才 9 岁,胡亥 7 岁,而刘邦 33 岁,嬴政 36 岁……


所以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刘邦身上体现的,更多的还是战国时代的色彩。


简单说就是:务实、更接受多元化,同时行事更有底线,要脸,也就是所谓「战国风骨」——最早以切腹这种方式来自裁,其实就是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刘邦年轻的时候,以平民的身份,能获得当时魏国贵族张耳的赏识,把他招入门下。当时的张耳,身兼多重身份:魏国外黄县县令、地方豪侠(古代能称侠,不是说你有功夫,而是说你有社会影响力),同时他和信陵君魏无忌之间,有点类似于漫威电影里美队和猎鹰、钢铁侠和蜘蛛侠之间的关系。史书记载,当时张耳身边,聚拢了一大批牛人。那自然,在张耳看来,刘邦也绝不可能是一个普通人。


可以说,即便刘邦没有做皇帝,其实以他的心智,最后很大概率,也依然是会被写进《战国策》的人物。


如今影视剧里,给人们造成的印象是,汉高祖最初就是的流氓、混混、不学无术的庸碌之辈。因为他「小人」,项羽「君子」,所以才有了大汉天下。这种不靠谱的印象,追根溯源,差不多应该是是始于元代,当时的话本和元曲里,不少段子都是在「黑」刘邦、同时拔高韩信。

要知道,秦朝从统一到亡国,中间一共才 15 年,战国遗风、士人精神在当时依然是精英阶层的文化主流,让这么一群高傲的牛人给一个如此不堪的混混卖命,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更不要说,在这个所谓的「混混」手里,建立了大一统时代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而华夏文明也被随之被推上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事实上,作为领导者,在专业领域的素养的确不需要太高【比如项羽,最多只是特别能,但并不具备王者之能】;但是除了运气,你还必须保持能高度的理性,并且拥有比其他人更强大的意志力,既要能听取专业建议,又不能在关键受政治正确的干扰。


刘邦自然也不会例外。这么多年来,除了所谓滥杀功臣以外,关于刘邦,最大的两个「黑点」,其一是「分一杯羹」的典故,其二是说刘邦在逃跑过程中,把一双儿女推下车自个逃命。


其实这两件事要是细细推敲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刘邦做的并无不妥,只不过是他的做法有点反常识而已。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41 节内容

盐选专栏

王伟说秦汉史之解读权力密码

围炉Talk 知识付费品牌围炉 Talk 官方账号

41 小节 | 9 小时

¥79.00 会员免费


(虽然评论区的历史发明家杠得很尬,但这里还是作个补充——先秦至秦代,中下层士人是从事生产的。)

公元前230年,秦廷正式发动灭六国战争。

公元前221年,为期9年的秦灭六国战争结束。韩、赵(代)、魏、燕、楚、齐六国的政治实体均被摧毁。

有关秦灭六国战争的过程需要特别注意一点,秦廷所摧毁的仅为六国的集权实体。除非当时秦廷掌握有某种惊世骇俗的异星科技,否则在短短9年间完成如此的伟大征服,唯一的方式只有接纳列国的地方官僚系统。

也就在这样的基调下,秦帝国这一特殊历史环境下孕育的怪胎正式诞生。这里的「怪胎」一词并非贬低之意,而是说明当时的客观情况。

直观一点讲:

秦帝国的心脏,是原秦国的中央官僚系统,其官僚体系上层基本有外籍士人所垄断,而且出现了进一步的家族化、世袭化情况;

秦帝国的骨骼,是原列国的地方官僚系统组成,在征服战争中,韩、齐两国本身有明显的投降主义倾向,而赵(代)、魏、楚、燕四国则在君王(含代王嘉)被俘后迅速平定,可见六国地方系统上相对比较配合,此时地方系统必有大部分被保留;

秦帝国的血肉,是周王领域中遍布的望族,战国时期的集权政治并不能真正解决基层问题,在广大的村镇,望族是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力量。

更直观一点的概括:

相比于其后郡县制的成熟阶段,秦帝国与其说是由36个郡组成的帝国,倒不如说是秦廷和36个政治实体的超级大连横

以上内容看似与项羽、刘邦的纷争并无关联,但在明确时代背景以后,我们才能看出当时项氏与各路诸侯的政治诉求。

公元前210年,秦帝国这一「大连横」建立的11年后,秦始皇逝世,二世皇帝继位。

公元前209年,一名「秦公子」与「楚将」在大泽乡勾结,而后又发生了更为诡异的一幕——这名「秦公子」复楚并称楚王,而且还得到了楚人乃至列国士人的响应。

是啊,一个「秦公子」得到「楚将」的辅佐,为什么在当时显得是那样的理所应当呢?其后甚至还堂而皇之地当上了楚王,甚至得到了楚人乃至天下人的认可。

期间的光怪陆离,也许你已经看到了些许似曾相识的影子。

那又是什么熟悉的影子呢?

在我们的熟悉的断代史中,历史学家会以公元前221年秦帝国的建立作为一个断代的节点。这是一道无可争议的分割线,在这条线之前是那个诸侯并立的纷争年代,在这条线之后则是一个崭新而雄壮的帝国时代。但是:

历史却给我们自以为是的无可争议一记响亮的耳光,它傲慢地告诉我们,延续2个世纪的纵与横的游戏绝不会因为我辈的断代而就此终止

在纵与横的时代里,秦国诸公子向来都是最活跃的人群之一,他们利用母系、妻系的资源勾结列国重臣,利用质子的身份在列国朝堂的染缸中尽情翻滚,又利用上述方式争取来的政治资源以结交秦廷内部的外籍重臣。

公子扶苏。

尽管史书羞答答地不愿说出他背后的力量,但陈胜冒其名而称楚王一事已足够说明——公子扶苏与楚党、楚人、楚国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必然十分密切,以至于赢姓血脉都能坐稳芈家江山。

也就在冒名的「公子扶苏」起兵反秦的上一年,真正的公子扶苏自杀身亡,受其监管的齐籍士人蒙恬也被逼迫自尽。

在这其中,扶苏与蒙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期间又有什么政治运作,我们实在是无从知晓。

但考虑到蒙氏在秦廷始终与楚党的沉浮有直接关联,又考虑到公子扶苏必然存在的楚系背景,两者之间的起承转合无论多与少都会引起朝堂间的动荡。

以上内容看似仍与项羽、刘邦的纷争无关,不过,接下来我们马上就能得出题主所需的答案。

试问,在战国时期的纵与横的游戏间,什么样的时间节点最容易出现天下大变?

在列国君主集中逝世或强势君主之际。

那么,在秦帝国时期,谁又是强势又仅存的君主?

始皇帝。

再看,那些蛰伏在帝国各个角落的野心家,又在等待哪个天赐良机呢?

始皇帝的逝世。

所以,在那个没有天灾人祸的年代里,「秦公子」一声莫名其妙地呐喊挑动了天下群豪——那是扶苏,那是楚王,那是纵长——帝国的地方官成片成片地附逆,不过此时写作「附逆」已不太准确,准确来说,帝国在地方的政治实体成片地从横方倒向纵方

天下大变,就像昔日赵惠文王的逝世引发纵与横的快速洗牌。

公元前208年,「楚王扶苏」兵败身亡,其后「楚怀王」接替了楚王之位。横方开始进行反扑,纵方的势头依旧在延续。

公元前207年,楚将项羽于巨鹿击败秦将章邯,纵方已占据优势。

同年,楚将刘季攻入武关,灭亡秦国。至此,2个世纪以来的合纵首次失去了它的敌人。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前面一位答主提到的「项羽根本就不想当皇帝,也不想一统天下」,是欠妥的

这是因为,所谓的项楚在根本上都不具备帝国抑或统一的基础,它本质上是一个失去敌人的大合纵,既不是王朝,也不是帝国,甚至都不是一个王国

既然如此,项羽集团的政治诉求也不可能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怎么办。

接下来回看一下历史,通常合纵达到了一定效果以后,会发生什么呢?

纵方列国之间的火并。

当楚将刘季消灭秦廷的消息传到项羽的大营之际,项氏集团的成员们显然知道此时要筹备什么。

摆在项氏桌面上的议题,也就无外乎以下方面:

第一,关中事宜——秦国的崛起已经证实了秦川在地理上的绝对优势,而项氏的根基在战国后期的楚地(淮河流域及长江下游),占据此地完全没有可操作性,那么人为制造一个零碎的关中就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第二,南郡事宜——为旧楚地,也就是两湖地区。鄢郢之战时,秦军摧毁了楚国在该地的统治,不过从战国后期的历史事件看秦廷也没能在此处建立比较有效的统治,而淮泗方面的楚廷也对此处失去了兴趣。对于这个不稳定因素,项氏想占领也没有什么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在此扶持诸侯。

第三,齐、魏事宜——齐国诸田明显是秦末除项氏以外最为强大的力量,相比而言,魏公子在表面上的力量虽然逊色太多,但作为战国时期阴谋活动最广、最深也最为活跃的群体,其背后蕴含的能量不可估量。

实际上,在公元前206年,项氏集团要面对的强大对手并不包括灭秦的刘季。强悍的齐国,还有曾经让秦始皇下令务必诛杀殆尽的魏公子,才是西楚的真正劲敌。

那么,项楚在此时也就必须要占据昔日楚国核心的淮泗地区(此处指战国后期的楚国),并攥紧从前魏国核心的梁宋地区(此处指战国后期的魏国),一者可以看紧诸齐,二者可以将魏公子挤到晋地。

那么,关中和南郡的不稳定因素又怎么办呢?

必然要扶持一个人作为牵制,最佳的牵制地点就在蜀郡。

这样一看,刘季确实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而无论如何,在公元前206年,拥有蜀郡的刘季所表现出的威胁都远不及齐、魏。

所以,答案出来了:

项羽在鸿门宴没有杀死刘邦,不是他不想统一天下,而是他准备坐稳伯长(霸王)的重要一步。

以当时项氏的实力,究竟想不想统一天下也不得而知,但即使是想,也要先想办法坐稳伯长才能进一步兼并天下。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以当时项氏的实力想坐稳伯长之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此,他们必须要有人在南方牵制三秦,在西方牵制临江,这样才能腾出手收拾东方的事务。

而项氏集团内部对究竟该把谁安排在蜀郡确有异议,其中的原因可能确有认为刘邦集团蕴含巨大的能力,但也不能排除其他原因,比如有些成员希望自身能被分封到蜀郡。

那么,如果鸿门宴上杀死刘邦,而后铲除沛公集团,项氏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不知道。

可能来自蜀郡的力量并不会迅速坐大,在西方并不会出现超级威胁。

不过即使如此,看西楚在东方的纠缠,至少短期之内由完成类似秦国的大兼并并不太可能,当然由齐、赵、魏、燕等国完成兼并也不太可能。


题主怕是没有搞明白,项羽根本就不想当皇帝,也不想一统天下。

项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旧秩序守护者,他所崇拜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所以他分封各路诸侯,自己也是一路诸侯,只是自己带有霸主角色,是调节各诸侯矛盾的世界警察。

从上古三代,到商周时期、春秋战国,千年时间里,从来就没有过什么集权帝制,唯一出现的一个就是秦朝,还短命的不行,二世而亡,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不认同帝国制的。项羽是楚国人,楚国的贵族分封制最为严重,他骨子里就不认可什么帝制,他要做的是诸国霸主。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知道项羽不可能杀刘邦。刘邦是独立的诸侯,有功无过,项羽凭什么去杀他,他可以打压,但是不会去杀了他,不是不能,而是这违背了他自己的政治理念,只要诸侯对自己表示顺从,就没有必要杀了他。这种霸主思维和帝王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霸主是允许他人的独立性,只要对方表示臣服于自己的权威就行,而帝王则必须是唯我独尊的,任何威胁到自己唯一性的都是敌人。

项羽杀了义帝,却不自己当皇帝,就是因为他反对这种帝制,要重回诸侯时代。

其他诸侯也大都是这么想的,管好自家一亩三分地,对于统一天下没兴趣。韩信对于刘邦忠心耿耿,甚至项羽劝他三分天下他都不干,为什么攻克齐国之后却主动要求要做齐王,不是因为心里有野心了,而是韩信也是一个旧秩序观念者,他以为刘邦是要做一个新的霸主,就像项羽一样,等天下安稳了,还是诸侯林立,只是换一批诸侯罢了,他没把自己要求做齐王的行为当成是不臣之心,而是本来就觉得自己应该是独立自主的一路诸侯。

如果你要分析历史大势,就应该站的足够高,以上帝视角去看;如果你想搞清楚某个人的行为逻辑,就应该站的足够近,以这个人的视角去看,你就能理解他的许多事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