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里提到:

一切重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一般地說都會出現兩次,這是黑格爾告訴我們的。而且,正如後來馬克思之所補充:第一次是作為悲劇,第二次是作為笑劇。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感覺很多事情都會發生兩次。

是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像我們普通的人際關係,而歷史規律也可以用來對應個人的生活經驗。

重要的事和人物,都會出現兩次。

馬克思補充的,一次是悲劇,一次是笑劇。後面這個「笑劇」是喜劇的意思吧?

如果第二次不是喜劇是鬧劇,那每當發覺同樣的事情的第二次出現了,該多麼無奈。而第一次是悲劇到無所謂了,反正沒人會覺察。只有「又來了」才能讓人覺察。


第一(n)次:

民國XX到底有多喪盡天良?說說河南內鄉小軍閥劉顧三的發家史?

baijiahao.baidu.com圖標

悲劇

第二(n+1)次:

「XX回歸」助推鄉村振興?

m.baidu.com圖標

笑劇


就不能看完嗎


黑格爾的概念都是會運動發展的(放入到時間中理解),因為認識概念的主體——人生活在時間中,時間不斷推進,人的認識能力也不斷推進,黑格爾舉的例子:同一個道理在年老時的理解必定比年輕時要豐富得多。

提問中的歷史事件抽象為——復辟,如果靜止、孤立、片面的看待復辟這個概念,那對拿破崙也好路易也好,復辟就是復辟誰來理解都一樣,但將復辟放到實踐中(現實生活中),復辟的概念就會隨著認識的主體——人的理解不同,而有各種各樣更豐富的含義。

以前我們沒有經歷過復辟,現在經歷過了,於是我有了對復辟更深刻的認識,我揚棄了以前的自我,我超越了以前的自我,當再次面對復辟時,我能更容易的理解歷史的重複,更從容的面對,因此原來的悲劇,在現在的我看來就是鬧劇,因為我太了解它了。當然如果對復辟認識不夠深刻,那下次再經歷也可能還是悲劇。

邏輯公式:某概念為A,年輕時=A1 年老時=A2 且A1&

看到沒有,辯證邏輯不同於我們日常習慣了的形式邏輯,如:1≠1,1+1≠2


趙鼎新的解釋是,第一次的出現是因為社會結構導致了該結果(悲劇),但第二次出現往往是因為社會結構都變化了,而行為體卻想強行得到之前的結果,這不就是鬧劇嘛?!


由此可見,在這些革命中,使死人復生是為了讚美新的鬥爭,而不是為了勉強模仿舊的鬥爭;是為了提高想像中的某一任務的意義,而不是為了迴避在現實中解決這個任務;是為了再度找到革命的精神,而不是為了讓革命的幽靈重行遊盪起來。————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其實馬克思說的很清楚了,革命是需要不斷揚棄,不斷學習舊的鬥爭經驗的。如果只是純粹地把舊的革命拿出來當做口號而不解決實際問題,在新時代的框架下,必然成為笑柄。最近的事情你們懂得,不能多說了。


1、這需要分析原文;

2、在西方,哲學of邏輯學,而國人的解讀,並未依照這條原則;

3、所以,這些話都不是他們的原意,而是國人的揣測,也就不必要對此煞有介事地分析。


我不知道易中天和黑格爾有啥關係?我趕腳我聽不懂你在說啥


一個是正反合,那個不清楚…(話說老馬說過這麼宿命論的話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