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婉约派为主,看多了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悲春伤秋。哪怕是豪放派,比如辛弃疾的词,都是壮志未酬的悲愤,看多了人也变得忧伤。我是真的喜欢宋词,但是又不想人生变得太忧愁,所以现在不懂还要不要继续看宋词。ps:我本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患有轻度抑郁症的人。


可以啊,宋词也有很多「并不哀怨」的作品。

都已经产生「忧愁」之感,说明题主的确是一个真正喜欢宋词的人而又情感心思非常细腻的人了。的确,宋词有不少婉约清怨(正面情绪较少)之作,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彦。豪放词中又的确多抒发壮志难酬、功名未立、国势倾颓之感,如辛弃疾、刘克庄、陈亮。

个人以为,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状况还是有关的,宋朝重文轻武,经济文化很是发达,可是周边影响力和国家硬实力则难以与汉唐并论。综合影响下,使得文学作品也更注重于琐碎生活而非家国天下,情思有余而气力不足。所以说,风格是时代决定的。

哀怨凄清、清空疏淡、心中积郁、物是人非……这种感情在任何时代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但在宋朝尤为明显。譬如李商隐的种种「无题」已经够凄恻哀怨而让人「心枉然」了,却仍比不上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柳永「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等来得更为强烈和细腻。所以说,这是时代决定的,而不是题主的问题。我也很喜欢诗词尤其是宋词,偏向于苏辛豪放词也很喜欢柳永的词,在我看来,虽然宋词婉约细腻,但也仍然有许多「并不抑郁」,反而很有哲理趣味,甚至「千里快哉风」的作品。

给题主推荐一些。(不过好像确实苏辛比较多,没办法,还是那句话,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作品,我们欣赏作品的时候不能脱离时代,否则就陷入其中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北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应该大家都知道。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北宋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南宋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看到如此佳句,我往往已经折服了,还来不及分析其中感情呢哈哈哈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南宋 辛弃疾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整个上阙简直一气呵成,读来甚爽!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太潇洒了吧!

我特别喜欢沁园春这个词牌,很有气势,可以与宋词的精致细腻较好地调和而不致「哀上加哀」。

破阵子·春景

北宋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还是那句话,很多词句,我根本不必分析它们的情感,就已经很喜欢了,或者说,我首先欣赏的是它的音韵之美,至于情感,先放著吧哈哈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北宋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另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我觉得北宋初年的一批作家,尤其是晏殊欧阳修,他们有点「装」,也就是文艺青年的通病,说白了就是不管写什么,都要悲伤含蓄一点好,要不然怎么看不上柳永的「大尺度」作品呢?所以题主也不要过分深入词句中「寻找哀伤」,何况有的看似写的是香草美人,实则另有它意呢。

望江南·超然台作

北宋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或许这就是我想对题主说的吧

临江仙·送钱穆父

北宋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就更不用说了,尊前不用翠眉颦。不要端著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你我只是匆匆过客。哈哈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北宋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沁园春·长沙

近现代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不用说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水调歌头·游泳

近现代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也不必说了,由此更可见,时代影响作品,主席诗词也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先放这么多,其实很简单,如王国维所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时代有时代的特点,也许读多了李白高适杜甫的大开大合之后,也想换换口味呢。


宋朝的历史处境就决定了我们看待它孕育出的作品是伤感的,而不论作品本身要表达何种体会。

比如说「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本身可能是豪放的,积极的。但是我们一结合到时代背景,这些豪言壮语根本不能实现。那么豪放的词,我们有壮志难酬之感;婉约的词,我们有不思进取之叹。这都不是词本身表达的意境。

如果我们换个背景,把这些词放在盛唐。「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表现了词人想像丰富,意境浪漫,开朗豁达。「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现了词人积极进取,为国为民,慷慨激昂。回到宋朝,我们又是一番滋味。

我们读作品,最后都是读的那个时代。


就拿辛弃疾举个例子吧

我们见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类的悲切之作。但是你看看他的《清平乐》《西江月》,虽然这类作品很少,但是它们扑面而来的清新和难得的平易却和上述那些作品构成了完整的辛弃疾,它们在辛弃疾的生命和读者的阅读生命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价值。

没有谁的人生和境遇永远伤感和愁闷,你看杜甫一生衰败,不也是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轻松吗?你看苏轼起起落落,不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释然吗?

风雨太多,不代表晴天就不会出现啊。

补充:

我没有说辛弃疾的那些豪放之词读起来不愁,我只是强调我们要完整的去看,除了像《破阵子》描述那样的壮志未酬,《清平乐》中「醉里吴音相媚好」却是平和之境。他刚开始被调到南方,因为想北伐,所以一直觉得自己是异乡人,怎么也不会融入这南方的温柔。执著是愁,但最终与周围世界达成和解,有那么一天我辛弃疾也觉得生活中除了国恨还有平静生活,还有「稻花香里说丰年」。我认为这已经是超越了「愁」。这种和解不是更难得吗?

我强调一个人要完整的看,就如同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总说宋词受时代影响才如此情感纤细,但北宋和南宋是不一样的,那《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正是北宋市民经济发达的表现,只是唐朝外向,而宋朝内显。

我们总觉得宋词很愁,其实和文体有很大的关系。「词」发源于民间小调,特性是音乐性强,换句话说「词」是用来唱的歌!所谓「诗言志,歌抒情,文以载道」,「诗」既然言志,要积极大方一些,「歌」往往抒发人内心最真的情感。就像叔本华说的「艺术是人生的麻醉剂」,我们往往在悲伤的情感中会沉浸许久,断断续续,词的「长短句」句式就非常适合表达这类情感。

最后我还是要说,「愁」是宋词的主调,但不是完整的宋词。那些极少的潇洒、人生之从容、难得的平静、回首的惊喜……也是我看到的宋词。


看啊,干嘛不看,负负为正明白吗?人忧愁的时候,看点忧愁的诗词,听点忧愁的歌曲,契合那时的心情,反而会好一些。

但是,如果你也想生活中多一些色彩,多一些欢乐,就不要只看只听忧愁的,而是要迈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熟悉的圈子。具体来说,可以多点户外活动,爬爬山,到森林里洗个肺,条件允许的话适当健身,持之以恒。顺利的话,你会多认识几个新朋友,逗逼那种,有很多尴尬但也有很多乐趣……这个过程中,你的生活或许会慢慢从蓝色转为绿色,再转为黄色,能不能到红色不强求。等到那个时候,或许你对忧愁的文字和音乐自然就不感兴趣了。

再读宋词,或许就会有新的感受,祝你好运


怎样才能做到看喜剧不笑


这个真的在于自己的心境。我年少的时候读词容易陷入自怜自艾的伤感情绪,现在可能是成熟了吧,读再伤怀的词都不会伤感,只会觉得词句美、意味隽永。

最近很喜欢读纳兰性德的词,个人感受更多的是他词风的清丽纤巧,哀而不伤,越读越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