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和《了不起的比爾蓋茨》的關係是:

前者少了「爾」。

《了不起的蓋茨比》篇幅不長,卻入選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並高居榜眼,僅次於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尤利西斯》。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也許就在於能夠生動刻畫時代,反映人生永恆主題,並經得起時代變遷的考驗,毫不褪色反而熠熠生輝。

關於夢想。新教倫理和憲政主義催生了美國夢:任何人在美國,只要足夠勤奮,堅持不懈地奮鬥,便能擁有更美好的生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夢的定義逐漸異化,「更美好的生活」往往意味著進入上流社會,擁有萬貫錢財,享受豐富物質。蓋茨比彷彿是美國夢在1920年代的化身,他出身貧寒,為了實現夢想,有意識、有系統地訓練自己,經過不懈奮鬥,終於躋身上流社會。當他舉辦免費的奢華宴會供人縱情玩樂時,各路名流、各色人等毫不在意他的出身高貴與否、暴富之路是否合法,反而作為傳奇廣為宣揚,人人自詡為他的故友知交。當他的存在讓上流社會感到威脅,特別是當湯姆感到要失去黛茜時,則對他的貧困出身、他的致富手段予以唾棄,蓋茨比也因此在黛茜面前失去了刻意訓練養成的謙遜有禮。下級階層向上躍升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分得上級階層的蛋糕,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之際,衝突便難以避免,上流風度背後的齷齪面目也暴露無疑。蓋茨比被嫁禍身亡後,那些上流人物對他棄之如敝屣、唯恐躲閃不及。「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轉瞬即為過眼雲煙。夢想為何物,不得不教人深思。

關於愛情。愛情來時如洶湧潮水,讓人沖昏頭腦,不顧身外之物,純粹而又美好。當潮水退去,回歸理性,愛情就要經受現實的考驗。作為一個出身貧寒的軍官,蓋茨比雖然前途光明,但潛力並不一定能夠轉化為實力,作為軍官的光環也隨時可能褪去。戰爭結束,他心急如焚地想要回國,但由於某些意外的情況或者誤解,他「被」派去了「牛精」大學,黛茜不明白他為何不能回去,對他非常失望,最終變心改意。書中蓋茨比並沒有交待到底是什麼嚴重的意外情況或者誤解,其實,這也許只是他的一種託辭,他可能只是做了一個愛情上過於單純、現實中又過於成熟的男人最有可能做的一件事情:面對與黛茜身世的差距和黛茜母親的勢利,他選擇了先成就一番事業,待他日鮮衣怒馬、衣錦還鄉再迎娶黛茜。但時光不等人,歲月催人老,一個女人的青春年華經不起太久的等待蹉跎,有些選擇終究成為難以彌補的遺憾。當人間富貴花遇到世家子,蓋茨比也就成為了人間惆悵客。但他對黛茜的愛始終不渝,五年的分離、五年的思念,使得黛茜成為他心中的一種執念,成為他成功的一種附庸,成為一種「為情所困的心堆積起來的幻想」。所謂人生八苦之「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莫過於如此。

關於悲劇。對於蓋茨比人生的評價,人們莫衷一是。有人對蓋茨比的人生認同有加:他素有抱負,為之不懈努力;他慷慨大方,出手豪擲千金;他不虛此行,看遍世間繁華;他癡心絕對,對愛至死不渝。有人則認為蓋茨比的人生是一種悲劇:他夢想擺脫貧農家庭,最終卻只有父母真正關心他的死去;他夢想躋身上流社會,最終卻跌落神壇被上流社會唾棄;他以為黛茜移情別戀是被逼無奈,最終卻證明並非如此;他願意為黛茜頂替罪名,等待黛茜一同遠走高飛,最終卻被無情拋棄;甚至在死去之前,電話鈴聲想起時,他還自作多情地以為是黛茜打來的。他所努力成就、追求的一切,最終都像泡沫一樣幻滅。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蓋茨比的人生結局雖然悽涼冷落,令人唏噓不已,但他的人生無疑是有價值的人生。所謂人間悲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關於作者。《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弗朗西斯·司科特·菲茨傑拉德,網上有很多他的介紹,不再贅述,可以說他本人就是蓋茨比的原型,他的人生甚至比書中的故事更令人唏噓。雖然「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但人生往往比劇本狗血,菲茨傑拉德的人生故事也比他的小說更加動人。有人評價:「菲茨傑拉德的小說是從他的靈魂深處流出來的,儘管他的作品只是顯露出他自己,可是他寫得如此卓越,以致他顯露出來的是人性的百態。」這可能就是偉大作家的偉大之處。


這種問題有必要問嗎??秀智商嗎。。。


論富豪的起名方法


幹嘛不自己讀讀書?

沒時間讀隨便查查兩本書的簡介區別也顯而易見好嗎?如果是具有相似性或者有類比性質的東西大家可以放在一起討論討論。這種問題是想幹嘛呢?


內容沒啥關係

如果你懶得看原文,推薦你《了不起的蓋茨比》同名電影,小李子演的。拍的挺好的 演員也不錯,一個多小時就看完了。 非要找共同點,蓋茨比(小說人物)和比爾蓋茨共同點就是富豪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