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主武器長槍在單挑的情況下可以打敗任何其他武器和組合,還有對付騎兵的優勢。既然如此刀劍斧錘只有作為副武器的價值,那為什麼還要開發以刀劍為基礎的雙手巨劍,野太刀,長卷以及雙手斧一類的武器?


巨劍和大太刀,適合1vN的羣戰。尤其是無甲/輕甲狀態下,其超長的鋒刃,帶來極大的有效殺傷範圍,威脅性很大。長槍單挑和結陣都很強,但是1vN羣戰、混戰相比巨劍和大太刀等就沒那麼大優勢。當然,前提是把對手都限制在短兵器內。遇到長兵器圍毆,長槍、巨劍、大太刀都很難應付,這時長槍可能活的更久一些。

伊比利亞巨劍公開演示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4970453

長柄利刃武器,一般只有頭部的刃或尾部的鐏有足夠大的傷害。中間的杆子打到人,傷害有限,至少不能保證結實的一擊就能讓人喪失戰鬥力,畢竟不是專業打擊兵器。棍棒類武器發展到極端,就是殳、骨朵、狼牙棒之類。其特點都是頭部大,增加打擊力度。長柄利刃武器太長的話,迴轉又不便,容易被多人包圍鑽空子,木柄也有被刀劍砍斷的潛在風險。雖然結實的木柄不容易被砍斷,但是有一定幾率。

在戰鬥中劍能砍斷槍柄嗎?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744646/?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

巨劍是歐洲傭兵用來協助己方槍陣,突破敵軍槍陣的。五六米的超長槍基本沒有格鬥能力,在槍陣中一旦被巨劍近身就是被虐。就算槍兵拔出腰間的刀劍也剛不過巨劍,也有說法是戰場巨劍以砍斷槍頭為主。巨劍破槍陣的成功率不好說,傭兵有說法是有的著重甲,也有說盔甲一般,死亡率挺高。這套戰術持續時間不長,雙手巨劍本身的活躍時間也就幾十年。

巨劍也用於日常安保工作,傭兵扛著巨劍走在城市和村落等處,行動自如,比動輒兩三米的長槍方便。

還有一種戰術是個別槍兵扔掉長槍,爬到對面用刀劍近身殺敵

在古代,獨自一人仗劍走天涯是真的容易實現。孤身一人扛槍行天下,可操作性很低,實例幾乎沒有。至少在中國,唐宋元明清時期,朝廷基本是禁止這種行為的。歐洲那邊的法律我不清楚,日常生活中,長槍攜帶不便絕對是個障礙。

大太刀是日本武士炫耀武力的產物,一開始是用來馬戰砍人,可以吊打普通太刀和馬刀。後來也有很多武士用大太刀步戰,明朝的倭寇有些就用這玩意兒。在披甲率不高的南方戰場,散兵混戰,大太刀威力驚人,令戚繼光等明人印象深刻。戚繼光後來繳獲日本影流劍譜殘本,根據倭寇的招式,結合自身理解,創出《辛酉刀法》。又仿造大太刀,製作了明代長刀,在北方薊鎮防線上給火槍手近戰備用。他的兵書也有記載使用長刀砍馬的戰術,這個戰術一般是由刀盾手完成,當然前面都有長槍和狼筅頂著。

具體可以看這個回答:

綉春刀裏陸文昭和丁修反手握刀刃是什麼原理? - 槍騎士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061531/answer/473149795

騎兵密集混戰時,騎槍有侷限性,太擁擠了根本施展不開,這時刀劍等短兵器就很佔便宜。

騎兵與騎兵對決用刀劍等劈砍武器好還是騎槍馬槊刺穿武器好? - 槍騎士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4921949/answer/817302412

長槍,作為古代出場率最高的單兵武器之一,他的身影出現在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戰場上。其在狩獵場上的歷史要更古老和長遠,直到現在還有獵人用長槍捕獵。我說用長槍打獵可能很多人反應不過來,就換個稱呼吧,長矛、虎槍、野豬矛。

清代虎槍

虎槍和野豬矛並沒有本質區別,無非是一個捅老虎,一個戳野豬,反過來用也沒問題

長槍的稱呼挺多的,有槍矛槊等各種名目。最早古人喜歡叫「矛」,而槊是東漢人定義的一丈八尺馬矛(按漢尺23.1釐米換算,槊長約4米16)。盛唐時期,「矛」字被「槍」字代替。這件事能讓大眾懵逼這麼多年,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現象,要怪就怪古人難以捉摸的取名習慣吧。對於很多國人來說,槍矛槊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從清代開始把鳥銃(一種火繩槍)改叫鳥槍,「銃」字就被「槍」字徹底代替了。現在單說一個「槍」字很多人都分不清是指槍矛還是指槍械,甚至有時說「長槍」都有歧義,有些人還會問:「是指長步槍還是冷兵器長槍?」

日本倒是沒淘汰「銃」字和「鐵炮」,文字上不會有歧義。

另外,「長槍」這個詞,在明代基本是特指一丈以上的普通長槍 (明清營造尺32釐米,一丈3.2米)。清代有繼承這個規矩,不過後期就不講究這個了。現代國人也不必講究這點,瞭解一下就行了,能方便理解明清的長槍歸類。

若想深入瞭解真正的槊,以及槍矛槊之間的關係,可以看看在下這篇文章。字圖都很多,要有心理準備:

丈八矛和槊——中國人的槍矛情懷 - 槍騎士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78121962

漢代燕尾矛

我上面扯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說明一個大家都容易忽略的事實。就算是「長槍」這種最常見的兵器,細分下去也有很多種類,至少有百八十種款式。形制和尺寸各有不同,用途和用法自然也不同。其中有些「槍」,大眾可能都不認識,甚至即使認識,也絕不承認它們是「槍」。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多種槍,當然是為了應付各種情況,發揮不同作用了。

很多人以為中國真正的戟被淘汰了,南北朝時期就涼了(還有人以為車戰時代後戟就涼了)再也沒重生過。其實不然,真正的戟,投胎在宋代的鉤鐮槍、明代的龍刀槍、日本的片鐮槍和十文字槍等兵器上。涼了幾百年後,戟換了個軀殼,重生了。為什麼戟能重生呢?因為又有需求了。

戟:「真想不到啊,被埋葬了數百年,吾還能重獲新生。雖然這輩子是當不成主角了,但也比繼續躺屍強。」

鉤鐮槍跟戟並沒有傳承關係,兩者相似純屬巧合

從上至下,第二件兵器是東漢叉形戟,和明代龍刀槍相似,但是兩者沒有傳承關係

日本鐮槍,和戟是同樣性質的兵器,有些甚至和三股叉一樣

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古人嫌棄戟透甲不行了,就把戟扔了或者當做擺設,大量使用槍矛。當時,長柄武器基本被槍矛類壟斷。傳說中的唐代陌刀也只是小眾的輔助兵器,並且騎兵從來不用(陌刀到底是什麼形制其實也沒實錘,目前都是猜測)。到宋元明清時期,古人又開始需要刺、勾、叉等功能集合的兵器了,鉤鐮槍和龍刀槍等兵器應運而生。而日本呢,早期也引進過中國的矛和戟,但是後來日本人不待見這倆兵器了,長柄武器裏更青睞薙刀和長卷。這個情況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大概有五六百年。日本的戟涼了更久,估計有上千年。直到室町時代(15—16世紀)日本逐漸進入戰國時代,槍矛才開始雄起,戟也在日本片鐮槍和十文字槍等兵器上獲得新生。崛起後的日本槍,與全世界主流的長槍還不一樣。關於這個話題,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談談日本槍 - 槍騎士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79456612

在中國,很多人都說:「槍是百兵之王。」長槍戰鬥力很高,這點確實不假。但是許多人不知道,這個說法是明代纔出現的,而明代人喜歡誇讚的槍,主要是指那種四兩小槍頭,杆子前細後粗的形制。這種槍重心靠後,操控起來更容易,泛用性很高。在無甲/輕甲的遊場單挑很強,也利於軍隊大規模裝備(省鐵,夠長,可輕易突破6米大關)

不過這種槍在重甲戰鬥和馬戰中跟其他槍相比,沒什麼優勢,中國的透甲槍和很多騎槍不是這個樣子。這點很多人不清楚,一直信奉「槍頭不可過四兩」或「槍頭不過兩」的明代步兵槍說法。關於這個話題,我也寫過文章聊過。

大小槍頭之爭,究竟誰是王道? - 槍騎士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80575034

戚繼光的鴛鴦陣和其他戰法的戰術思想已經體現的很明白了,打仗,要各種兵器互相配合。發揮自身長處,讓其他兵器來彌補自身缺點。長槍的缺點是什麼?在戰陣中不夠靈活,一旦被近身就大難臨頭,需要短兵器支援。歐洲的巨劍破槍陣就是看準了方陣超長槍的這個弱點。

鴛鴦陣配置:2刀盾,2狼筅,4長槍,2鎲鈀。隊長負責指揮,戰鬥力最弱,需要隊友支援

中國明代流行的前細後粗槍桿,因為前端太細,所以戳馬容易斷,於是索性用便宜的竹槍應付。圖式畫得不太準,沒表現出錐形槍桿的外形。

就算是公認戰鬥力最高的近戰冷兵器——槍,為了應付各種情況,也不得不派生出多種形制。長槍不是萬金油,他甚至會因為不同用途,融入其他兵器的成分,才能滿足特定的需求。

這些都是槍,有些形制大家不習慣叫槍,喜歡叫矛、槊或者透甲錐這些古老或具體的名字。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矛和遼代長槍

宋代錘槍

明清時期的各式長槍

清代透甲錐

正如實戰劍術吧掌主所質疑的那樣,那種伸縮自如,靈動多變的小槍頭長槍,在重甲戰鬥中沒有什麼優勢。但是他對長槍的理解狹隘了些,把透甲槍、透甲錐、錘槍和鉤鐮槍之類的長槍派生武器剔除槍的身份,向著刀劍、長戟、戰錘類武器站隊。這個可以理解,人都是有偏好和立場的,不知不覺天平就傾斜了,絕對客觀是很難做到的,我也不掩飾自己對槍矛類武器的偏愛。

之前有人向我質疑中國透甲槍和透甲錐的破甲性能,說破甲箭不是這樣的。我對弓箭不瞭解,只知道射箭跟扎槍是兩種不同的戰鬥方式,不能一概而論。扎槍還分單手發力的活把扎槍和雙手發力的死把扎槍,這是一個持續的發力過程,更何況騎槍還有馬力加成。我也無法去測試透甲槍的破甲效果,畢竟我條件有限,也玩不起盔甲。

我的結論依據主要來自各種中國兵書、中國史書記載、歐洲武術圖譜、國外全甲劍術視頻、全甲格鬥比賽規則等。

如果長槍破不了重甲,南北朝、隋唐和宋遼金時期這些重甲時代,軍隊大量裝備長槍,豈不是腦子進水了?

唐代壁畫

突厥壁畫

歐洲的全甲格鬥圖譜,騎士也用槍矛格鬥。面對板甲這種級別的重甲,使用利器,一般只能採取攻擊盔甲縫隙和薄弱部位的方式破甲。歐洲人還會用劍柄砸人,很有特色。

歐洲全甲劍術,其中半劍技術完全是模仿槍矛的用法。

劍柄砸人是模仿鎚子的用法

仔細觀察歐洲長柄戰錘頂端的槍頭,那個錐形槍頭跟中國透甲槍和透甲錐很像。

有張圖片是從掌主那盜來的,這個透甲見血的圖片我沒有。按照西方武術圖譜來看,透甲錐破甲完全沒問題,即使是板甲也能捅穿。當然過程可能沒那麼容易,隨便一捅就穿不現實。而且人是活的,打不過就涼了。

這是同歸於盡了

據我所知,全甲格鬥比賽,是禁止刺擊的,因為捅刺容易出事。因此長槍、透甲錐和長柄戰錘等兵器都被拒之門外。


之前很有幾位搞兵擊的大佬從兵器本身講了講這個問題,我試試從更大的角度來描述這個問題。


貢薩洛初定大方陣時期,體系內劍盾兵和戟兵還不算少。

然後後面慢慢就沒了……

我覺得這可以算是回答了題主的問題了。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科技和戰術相對中世紀的巨大進步,其他冷兵器單位都只能慢慢退化成類似特戰隊的存在,主力必須也只能是pike。

包括類似16世紀神羅德意志僱傭兵的大劍隊試圖破槍陣的一些實踐,實際上最終都是證明瞭這點。大劍兵本質上是板甲時代劍盾的進一步特化,但它只在肉搏階段勝過長槍方陣體系(這點都未必,至少在我看來16世紀與其冒著讓老兵產生巨大損失的風險拿大劍突擊不如給方陣裏的老兵配簧輪槍),在衝擊和反衝擊兩種情況下都是劣勢,換而言之,它不能作為陸軍主體,只能作為突擊隊---扮演日後線列戰爭時期的擲彈兵,突擊工兵的角色。

當然,步兵的機動性實際上也是很重要的,但這是後話了,包括輕步兵地位的重新提升等等,那都不是現在要談的話題了,至少和題目關係不大。

當然了,火器和長槍極好的相性也是很重要的。什麼破甲什麼推矛階段的低效率,只消猶豫就會敗北,呸,掏槍就能解決。具體請參考切雷索萊戰役。

在這之前劍盾體系作為理論上機動性能最強的重步兵也能在戰場上佔據同樣重要的地位,包括就算很是贏了幾次羅馬體系的繼業者軍隊後面也開始混劍盾了……

但話又說回來了,本來冷兵器應用很大一部分並不是在戰場上,街巷裡面幹起來,用大槍不是傻子麼,肯定還是rapier來的好啊。


謝邀,沒有一種冷兵器武藝是完美無缺的,號稱冷兵器格鬥之王的長槍也不例外,我就從三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好了:

從單兵格鬥的角度,我們所說的那種可以靈活的滑靶,收放自如的單兵格鬥長槍,或者說短矛,雖然在無甲格鬥中存在巨大的優勢,但是對付裝備盔甲的敵人的能力,往往不如刀劍;重心靠前的棒釘鎚斧,還有重頭槍;長柄重頭刀;重頭戟等等長卷類兵器,因為長槍與幾者相比,或者沒有足夠的破甲能力(包括打擊力度讓盔甲內的敵人肉體所承受不住的傷害能力在內。),或者近身纏鬥捅刺切割攻擊敵人盔甲縫隙的能力有所不足,故存在劣勢。

從大規模羣體作戰的角度,長槍仍然佔據霸主地位不假,但是方陣作戰的長槍往往為長度在3.5m以上的超長槍,雖然很長,穿刺能力更強,但是因為比較笨重,在單兵格鬥時容易被格擋反擊,所以這些羣體列陣作戰的長槍顯然不是一種適合單兵格鬥的冷兵器,其單兵格鬥的效能並不如刀劍等短兵器。同時,當敵我雙方的方陣彼此接敵,逐漸擠壓時,前排的長槍兵手中的武器無法施展,需要切換刀劍用於近身格鬥,貼身格殺敵人。而單兵格鬥用的長槍或者短矛,第一是古代戰場有很多情況下都要面對裝備盔甲的敵人,第二是相比刀劍類武器來說不便攜帶,並且無法快速切換武器,第三是單兵格鬥的長槍用於列陣作戰的效能顯然不如羣體作戰的長槍,而在雙方方陣擠壓陷入混戰時,貼身格殺對手的能力又明顯不如刀劍等短兵器,配合方陣長槍作戰的能力不足,作用十分雞肋,因此一樣無法取代短兵器的地位。

除了近戰中包含的這些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槍比較笨重,不便於攜帶,機動力不足,從而最不利於儘可能的迴避或應對弓弩和火槍等遠射程兵器的攻擊。

上述原因正是除了長槍之外,其他近戰冷兵器和相應的冷兵器格鬥技術存在的原因所在。


雙手巨劍怎麼用的你只要瞭解了就知道為什麼了。兩邊都是長槍陣,遠遠的開始互相懟,但是智力正常的都不會讓對方捅自己,長槍更多的是在撥打對方長槍,都是密集陣型,兩邊一大堆長槍攪在一起,捅刺效率十分低下。這時候雙手劍士就趁長槍攪在一起的時候衝過去砍開對方長槍趁機近身,長槍被近身就沒用了這是常識,單挑可以利用步伐閃躲後退保持攻擊距離,密集陣型你沒法動彈,被近身就被巨劍沖人堆裏開無雙。這是一個配合,即便如此雙手劍士想趁機沖近身其實也不容易,陣亡率很高,所以雙手劍士拿雙倍軍餉,而且是富有經驗的老兵擔任。沖長槍陣得加錢,因為沖不好就被捅死,這屬於敢死隊的性質

再比如長斧

《宋史》:「方大戰時,兀朮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戴鐵兜牟,周匝綴長檐。三人為伍,貫以韋索,每進一步,即用拒馬擁之,人進一步,拒馬亦進,退不可卻。官軍以槍標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

打重步兵,對方一身盔甲捅不進去,那就長槍挑飛對方頭盔,拿長斧剁碎他的腦袋。

長卷是薙刀的一種,就當它是長柄刀吧。來看中國長柄刀怎麼用的

《宋史》:「又步卒之中,必先擇其魁健材力之卒,皆用斬馬刀,別以一將統之,如唐李嗣業用陌刀法。遇鐵風箏抵觸,或掠我陣腳,或蹂躪我步人,則用斬馬刀以進,是制勝之一奇也。」

宋代斬馬刀的用法也是敵方騎兵沖陣的時候已經陷入步兵陣中,這時候斬馬刀小隊才會上去砍失去速度的騎兵,畢竟專門選出的魁梧力大的精銳步卒,拿來在最前面抵擋衝鋒那死傷實在太嚴重了。刀斧類武器對於抵抗正面衝鋒的效果顯然不及長槍,而當騎兵失去速度以後,刀斧手側面插入用刀斧從側面劈砍騎兵顯然效率遠比用長槍捅刺更高,對於失去速度的騎兵,從側面用刀斧劈砍那不比砍樹難多少。只有長槍兵擋住對方騎兵之後,這時長槍難以造成快速殺傷,刀斧手側面殺出砍殺騎兵是最有效的。

所以長槍永遠是主力兵器,這些刀斧類兵器都是拿來給長槍當配合輔助長槍用的。簡單地說,沒這些兵器只有長槍也能湊合打,但是隻有刀斧類兵器,沒有長槍手頂住,那麼就沒得玩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啊。。請看清代吳殳的《手臂錄》的記載。

首先是自我介紹:

雖然,殳何人而敢言此。唯以壯年所廣集,匯為一編,以定其邪正淺深,貽之子孫而已。餘所得者,有石家槍,敬巖也;峨嵋槍,程真如也;楊家槍,沙家槍,馬家槍,其人不可考;少林槍,餘得者洪轉之法;汊口槍,則程沖鬥也,有《耕餘剩技》,《少林闡宗》,《長槍法選》諸書刊印行世。此七家者,其法具存。餘若金家槍,拒馬槍,大寧筆槍,尚有十餘家,名存而無徒,書又不傳,無可考據。應由技術淺小,雖取名一時,不足以久傳故也。

槍王說

語雲:「槍為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降槍式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式所以破牌鎲,對打法破劍,破叉,破鏟,破雙刀,破短刀,勾撲法破鞭,破鐧,虛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見真槍,故迷心於諸器,一得真槍,視諸器直如兒戲者也。不知者曰:「血戰利短器」。夫敵在兩丈內,非血戰乎?真槍手手殺人,敵未能有至一丈內者,短器何所用之?唯劫營巷戰。宜用刀鞭棒耳。至於弓弩鳥銃之發,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大炮不能命中,付諸天數。二者雖更長於槍,而非所畏也。

下面是譯文:

俗語說:「槍是兵中王」,所以其他兵器遇到槍立刻敗陣。用降槍式破棍(即敗槍式,把槍根扯起遮頭,槍尖拖地遮腳,槍身遮住自己身體,棍無論怎麼橫掃,都慢,都可以用槍的各個部位攔截的同時槍頭傷人,棍只有一個入射角,就是槍前手,但是沒有尖鋒,槍仍舊可以提起鳳點頭傷人。)左右插花式可以破盾牌(左右插花式是指連續的插盾牌的左右兩邊,槍質重硬,連續刺盾牌左右兩邊,盾牌就會翻開,無法遮蔽,槍即刺入傷人)對打法破劍,破叉,破鏟,破雙刀,破短刀,(對打法就是類似棍術一樣,用力左右或者斜抽打,劍輕軟,架不住,叉剷頭重,對打起來速度跟不上,雙刀和短刀也同樣架不住抽打)勾撲法破鞭,破鐧(用勾腳撲頭的方法和鞭鐧打,鞭鐧硬但是短而身重,防禦上下是鞭鐧的弱項,先槍頭勾劃他的雙腿,再用撲打的方法打頭頂即可破鞭鐧)虛串破大刀,破戟(大刀和戟都是頭重的武器,用虛假的槍圈迷惑他們,候機發槍,大刀和戟會格擋不及,因為頭重,回防慢。)因為人們沒有見過真正的槍法,所以癡迷於其他武器,一看到真正的槍法,就可以視其他武器為兒戲了。不知道的人說:「血戰的時候短兵器好用。」難道敵人在六七米內,不叫血戰嗎?真正的槍術高手殺人,敵人沒有能夠進到三米的,要短的武器幹嘛啊,之有劫營巷戰的時候,需要藏武器,才用刀鞭棒罷了。至於弓弩和火槍,發射都在二十步外,用盾牌就可以防禦,大炮打不打中你,那是天意,這些都比槍長,也不是什麼需要畏懼的。

結論很簡單:就是劫營巷戰這種暗殺場景。。

至於長槍的應用場景。就是開闊地。。

長槍的特點非常明顯就是長!!!!開闊地條件下,敵人沒有能夠進到三米的。基本上兩米左右就被戳死。。其他兵器也就是一米多長!!根本無法近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