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不是秦為什麼能統一六國!是秦怎麼會有邀統一六國的想法


西周分封的時候有一千多諸侯國,最後變成了七雄,統一的想法不是順理成章嗎


禹分九州,鑄九鼎,這是文化和土地上統一的基礎!

及至夏承九鼎,延及商革夏命,而後周受殷鑒,唯有九鼎脈脈相承!

問鼎中原和贏盪舉鼎都是雄心的昭示(也可以說是野心)

這也說明不僅秦朝謀求統一,山東六國其先祖曝風霜斬荊棘未嘗沒有此意。但是也僅僅有此意而已!時代潮流和文化發展以及政治生態和地緣環境,綜合國力以及國家影響力都是影響統一的重要指標!

最核心的因素是周制禮教,禮樂治國,分封宗法自此而立,各國承禮教而受制!簡單來說就是周天覆商之時,提出了很符合當時國家環境文化政治的治理方案!中國的文化環境就是創製者偉!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取代周,就要提出比周更偉大的更可行的設想!簡言之就是效率更高的社會環境!晉齊蒙周蔭太深,一個跳出文化制約,一個跳出軍政制約,楚制久且勃可以易主覆都而不敗,卻失於冗長!燕北苦寒雖然中進不足,轉而北擴雖有千里之進,中原易手唯唯自縛而已。改革卻不是文化改革,也不是軍事改革,既不是戰略縱深,也不是土地進賬!而是社會改革,是生產效率的重組提高!是分配和政策導向!

我就個人觀點來說:我最好看好秦的社會效率,最欣賞的還是秦的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制受周邦,襲承禹鼎,書以秦章!可言之暴,亦謂大秦!

你的優點制約著你更大潛力的發揮,你的缺點也恰恰可能是你打破重組突破新紀元的方向!(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大中華和美麗堅)

優勢越大,進步越易,突破越難。

漸而漸之,裹足不前,致以固步。

傲慢與偏見並起,悲聲與絮語共桌!

春秋結束的時候,七雄就進入了決雌期!這個時候大家就都有了喫雞的決心!

秦暗示性標誌性事件:柱下吏卜秦

秦的官宣式標誌性事件:贏盪舉鼎

大家注意,有的時候你覺得看到他的想法的時候,並不是他有開始有想法的時候,而是他決定試探和下決心的時候!也可以說你看到的是他決定試探和下決心之後的事!

你要說想法,每一個藍洞玩家,每一場比賽,不是懷著喫雞的想法,點擊的滑鼠!當然不管是剛槍的還是打野的,我們首先保證自己在八百方國裏活下來!

你說八百方國,哪個不想喫雞,哪個想成為雞,當然活下來是首要工作!

某種意義來說,七雄都想法,也都有機會!關鍵是要克服,影響自己統一的不利因素,還要有一以貫之的行政策略,秦的一以貫之是六國給的,簡單來說就是秦國稍有起色,還沒浪起來要麼和魏國互錘要麼魏國帶著五個各有心思的弟兄就來堵門討命了,然後你自然懂得,這種情況下你能沉迷酒色,你不理朝政!要是美利堅三年來南海巡遊一次,你看看大中華所有兔子會不會解鎖紅色基因,開啟建國2.0時代,政科軍農工商全技能冷卻減少百分之三百!其餘六國,你拆我塔,我偷你家,要麼小打小鬧,要麼底褲祭天家當賠光,小打小鬧影響喫喝玩樂嘛,底褲祭天家當賠光還有勵精圖治!治完打鬧,鬧玩又是開始各種花式玩樂,當然也不絕對,中間也有間插雄主問世,但是雄主這東西有的時候不能看,他在位時,國富民強,大軍橫掃,朝堂清正,國勢蒸蒸日上,一切向好發展,然而嗣位之爭,要麼耽於情,要麼重於疑,及至身後分崩離析,局勢糜爛!當然也有也兩代英才,但是三代具富,多數又到玩樂的時候了!別問為什麼兩代英才不拓土,東帝大齊滅個宋,看看遭了什麼罪!

你看看有的時候政治呀戰爭呀這東西,真的看臉!


逼出來的唄

到了戰國後期,該發明的思想、制度、技術、器械都發明的差不多了,該協調的利益,再怎麼忽悠也忽悠不到了,剩下七個老大看著打打殺殺五百多年了,都特麼看煩了……戰爭在那個時候,已經成為文明繼續發展的障礙了。

不統一,大家就只有眼巴巴地耗著,看著白花花的糧食消耗殆盡,一個個棒小夥子屍橫遍野,而且不斷惡性循環

所以,統一不是秦想出來的,而是大家的共識,秦實力最強,最有資格主導完成最後一步。只有在統一的穩定的國家框架內,文明纔有可能進一步發展,雖然後邊還有分分合合,但維持大一統始終是中國人最偉大的歷史使命,我認為這也是中華文明一直領先歐洲文明兩千年最重要的原因。直到歐洲人完成工業革命……

如果把眼光放到今日之世界,和「戰國七雄」主宰的華夏大地,何其相似。


來源於讓秦國強大的制度。

  1. 戰國時代,是貴族與平民爭權的時代。周分封天下,貴族們一代代的繁衍下去,孩子們公侯伯子男的分封。最後產生了大量的既不是貴族,也不是奴隸的平民階層。平民階層佔比越來越大,出現了出身平民階層,要通過勞動以及智力存世的——「士」的階層。
  2. 讓秦強大的根本制度——軍功爵,前提是,承認平民可以擁有土地。而其他的國家,土地是被貴族壟斷的。即使你是富商、即使你是百戰將軍(將軍也往往是貴族),你也不能擁有土地,而繼而無法擁有在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管理權。
  3. 讓各國衰敗的制度——分封,周王室力量被蠶食,衰敗到控制不了諸侯;諸侯力量被蠶食,衰敗到控制不了氏族;氏族力量被蠶食,衰敗到控制不了家臣(家臣很多是平民)。都想要自己過得比同階級的人好一點。制度設計上的引導,只有一個方向,挖自己服務的人/氏族/國家的牆角壯大自己的力量,在你死我活的爭奪中倖存下來。石頭被砸成了碎塊,碎塊被砸成了散沙。
  4. 戰國紛爭,各國越打人越少,秦國越打人越多——土地與人心。秦國需要給新加入的平民土地,特別是要兌現軍功爵。開始是向西徵犬戎,再向南吞併巴蜀,再出函谷關向東方六國進發。是某個人,某一個家庭想要統一天下麼?不是,是全體秦國的百姓(並非秦國的贏姓一個姓氏)要天下的土地去作為自己的家。

總結——秦統一六國,並不是個想法,是一個天下大勢。讓秦強大的制度,讓六國的平民,散沙一般的一個個人。從散沙變成了泥土、從泥土變成了水泥、加入百鍊成鋼的將軍們,變成了鋼筋混凝土。徵四海,匡六合,一統天下。


想法不一定是多高尚。

最初的想法一定是自保。

春秋時期有上百個分封國,而戰國呢,只有七個了。

小的都被吞併了。

所以,不用說秦國了,但凡是個國家,都想著多吞併其他國家。

誰不想變得強大呢,是吧,貪喫蛇~


諸子百家給那個時代規劃了各種前景,秦王選了法家,並不是自己搞出來的想法


謝邀

這個問題問的好啊。

村長去世好多年了,老秦家練了好幾代的武,攢了好幾代的糧食。而村裡其他6家人,一代不如一代。已經打死兩家了,想不到這麼弱,真沒勁啊,乾脆都打死算了,我來當村長


這個問題很簡單。

為了獲取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即想做整個天下的主人),以及建立名垂青史的功績。不僅秦國有這個想法,其他六國諸侯都有這種想法。

為瞭解釋這個,我們先看看春秋五霸都幹了些什麼事(參考了下百度百科):

齊桓公

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團結其他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晉文公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並召集齊、宋等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史稱:「踐土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

秦穆公

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裏,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楚莊王

問鼎中原,這是赤裸裸的挑戰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權利,還有比這更直接的嘛?

剩餘的幾個霸主懶得介紹了,情況都差不多。

再看看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做的那些舉措:史無前例的定下皇帝稱號,統一文字,度量衡……。大家都懂的。

漢光武帝劉秀有句著名的話:「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哪個諸侯不想開疆擴土,稱霸天下的?這就是人的本性。


前面有周給打的模子呀,只不過是改了組織形式,打了那麼多年還能不長進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