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那麼是從哪個國君開始有這份野心,又因為哪個事件讓秦國認識到自己有這個實力和機會的?


我不知道孝公有沒有過代周統一天下的想法,但我能肯定統一六國的想法肯定是沒有的。

因為那時候秦國屁股後面還有巴和蜀,楚國臉上還有越,齊國腚眼子後面還有宋和魯,趙的腦袋上還有中山。這加一塊得十幾國了。

我覺得孝公時期最應該有統一想法的怕不是魏惠王。


想啥呢?大秦的吳起爸爸死了沒兩年,魏武卒沒死絕,無數的英雄正在登上舞臺,後世人覺得商鞅牛逼,可放在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商鞅是誰啊?從喫飽飯到統一天下,雄心壯志是一步步抬起來的,戰爭纔是鼓起野心的最好催化劑!魏國的崩盤,齊國的被羣毆,楚國的腐朽,白起一路砍了過去,長平幹挺了最後的敵人,秦國估摸著纔有了一統天下的野望!即便是這樣,信陵君和武安李牧也差點把秦國打的叫爸爸。始皇帝為啥牛逼,因為他不僅統一了,他還設定了一套延續兩千年的政治制度,能打天下,能守天下,還能壓服天下。另外,大秦滅亡,我覺得是沒救了,劉邦,張良,韓信,蕭何,項羽,這羣生下來就牛逼哄哄,就等一個機會的狠人都想幹掉大秦,除非始皇真的能萬歲萬歲萬萬歲,不然誰繼位都沒用。


題主這個問題質量其實是不錯的。

猜想一下,題主提到的——秦孝公時期有統一天下的願望——可能是出自於《過秦論》的首段。而從首段的具體錯位的歷史事件上看,賈誼這麼寫應該是為了文學性。

題主也是意識到其中是有問題的,所以在題目裏有補充。

那麼,秦國到底什麼時候真的有統一六國的野心呢?

單就歷史事件表現的情況看,可能要追溯的前230了,也就是秦滅韓的當年。在這前幾年,秦國還在助趙攻燕、助魏攻楚。

當然,相信題主在這時可能也會指出來:

無論助趙攻燕還是助魏攻楚,本質上都是為了給最終大兼併作鋪墊的縱橫活動。在這段時期,秦王政非常非常有可能已經有滅六國的意向了。

那麼,這一野心又可以向前推到什麼時候呢?

在這裡,我們簡單捋一下秦國的擴張歷程。注意,以下分段我只是隨手標的:

第一擴張期:

秦厲共公至秦惠公時期,主要擴張在於義渠及蜀國等弱國的侵凌,東方則是和魏國西進的對抗。

這段時期一般讀物不怎麼提,但實際上在當時秦國對魏國的反擊還是有一定力量的。其目的應當是對抗魏國的進一步蠶食。

第二擴張期:

秦獻公至秦孝公時期,也是秦國變法的最劇烈的階段。

這段時期主要集中在對魏國河西地區的反擊。其目的應為奪取河西郡,以保證自身在關中地區的安全。

第三擴張期:

秦惠文王時期,此時秦國開始對邊緣地區進行擴張,包括有蜀郡、巴郡、上郡、河西郡、漢中郡。

這段擴張的思路比較複雜,當時經常會為「外交」需要而讓步,此處不做過多說明。

第四擴張期:

秦武王至秦昭襄王前期,秦國的攻擊目標飄忽不定,可能與當時激烈的黨爭有直接關係。

第五擴張期:

秦昭襄王中期,當時秦廷至少有兩股勢力,但兩者的目標都應該是今山西省的地區,也就是河東郡和上黨郡——只是具體的方式有區別。

在這段期間,魏冉曾對韓國的西部進行過侵伐,對楚國的西部進行過一系列戰爭,還奪取了魏國東部的飛地陶邑,又以擴充陶邑為名攻擊過齊國,其目的都應當是便於秦國奪取河東和上黨。

當時,秦國是在魏冉攻韓以後成功奪取了河東,而魏冉在攻齊戰爭以後就下臺了,這種指東打西的戰略自此停止。

第六擴張期:

秦昭襄王后期,即「遠交近攻」。注意,「遠郊近攻」在實際操作上和范雎闡述時有很大出入。在當時,秦國實際是「遠交」魏國,勒索楚國,「近攻」韓國和趙國。

其主要目標是三個地方,上黨郡、太原郡和邯鄲所在的趙國南部地區。

歷史學家通常會將這段時期作為秦統一戰爭的標誌性節點,但是並不等於此時秦廷確有滅六國的野心。

因為從本質上來講,這段進攻方向與「東西二帝」時期計劃的「五國伐趙」計劃基本相同,有可能是當時這一計劃的延續。

至於最終的結果,是秦國並沒有奪取上黨,太原也不穩當,主要擴張的地點在西周國所在的洛陽盆地地區。

第七擴張期:

秦莊襄王至秦王政前期,秦國先成功奪取了上黨,而後又成功奪取了東郡。

秦奪東郡應當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此時天下中央的魏國已被擊穿,所謂的「縱親之腰」已被斬斷,秦國確實在兼併戰爭中佔據了主動。

不過也就在秦奪東郡的第二年,趙、楚為首的縱方立即對秦國進行了懲罰,其中春申君部攻到了函谷關,而龐諼部甚至攻到了鹹陽東部的蕞。

此時,秦廷是否真的有信心能消滅六國,並不能作武斷推斷。

第八擴張期:

秦王政中期,應當是受到之前的壓力,秦國開始部署間諜網,並且不斷助趙攻燕。

現在就接上了。

在這裡,我們提到兩種可能性:

1,秦滅六國可能是一個線性的過程,秦國在某個時間節點出現了這種計劃,而後一直實施最終成為現實。不過,這個時間節點並不能作武斷的推斷。

2,秦滅六國也可能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它是被當時你死我活的縱橫鬥爭推動的一個結果。縱橫領域的較量迫使它必須殺死全部對手,然後面臨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


應該是秦始皇時期。像呂不韋借《呂氏春秋》提出的主張,還是秦國應延續霸權而諸侯皆在的狀態。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提出的治國方式、國家運行規則等等,都是按照諸侯制來設計的,而始皇帝——當時的秦王嬴政和呂不韋最大的分歧和鬥爭,就是究竟要維持秦國霸權狀態,還是要統一中國。


如果你說看著人家魏惠王有這野心,那也算有吧。

另外,到了戰國中期的時候,小國已經被兼併的快沒了,連曾經的小霸王鄭國都被喫掉,大國之間也開始意識到再兼併下去就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了。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想要生存到最後就得一統天下。

另外當時天下還有20好幾個國家呢,別犯這種低級錯誤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