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有何優越性?有何提倡的必要?糟粕多還是精華多?


人是具有精神性的動物,需要精神活動和精神生活,不是只有物質就可以。傳統文化是國人精神生活重要來源,隔絕傳統文化,我們精神生活質量就不容易提升。


紀曉嵐家訓主要是一副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讀傳家」。這副對聯,非常凝練地概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大意是,只有忠臣與孝子,才能被稱為高尚、受人尊敬的人;人生有兩件重要的事情必須去做,那就是耕作與讀書,只有這樣, 才能更好地傳承家族。此外,紀曉嵐還為子孫後代制定了「四戒四宜」。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四宜: 一宜勤讀,二宜尊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晏起」就是晚起。「慎食」就是節制飲食的意思。

節選自《耕讀傳家解密》(九州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鄧簫文著


中國沒有傳統文化,都是現代文化。

你被他們洗腦了。

中國人不會連自己文化都不懂,還稱為什麼傳統文化。

然後還能從自己文化中分出糟粕與精華。

這怎麼可能?

誰還會說我具有糟粕思維?

題主會怎麼承認嗎?

我反正不會怎麼說。太傻了,感覺能怎麼說的智力低人一等。

所以提倡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偽命題。

中國人不學習中國文化,這是中國人嗎?


主要是為了獲得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我優越性。我不提倡過於強調文化優越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現在中華漢字和史書典籍。漢字整潔優美,字形多樣,鏗鏘圓潤,故中國書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承載者中華文化;中國從漢代開始就設立了史官,說明歷代皇室對歷史的重視,中國歷史之長、紀錄至今這些是外國怎麼都比不上的,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得益於其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其獨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獨特性:中國的傳統書目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如四大名著、資治通鑒、菜根譚,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塑造了一個禮儀之邦的形象,讓炎黃子孫得以二世、三世至萬世延續下去,中國的戲曲國畫也是匠心獨具,如京劇、豫劇、越劇、山水畫、宮廷畫等等;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以其整體性、實用性在明清之前走在世界最前沿。區域性: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文化千差萬別,由於經濟、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各地相互借鑒、相互容納,形成了具有區域性的文化。民族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如雕刻建築藝術、各民族的語言文字等,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傳統文化的提倡很有必要,只有保護好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堅持好文化的多樣性,形成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促進民族的發展。傳統文化的精華要多於糟粕。近幾年通過我們的努力,傳統文化和文化遺產都被保護的很好,也包括重整和修建,都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的精華。


倡議者是zf,zf為了使自己統治的國家能有凝聚力向心力所以提倡傳統文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