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而是好奇那些被消費主義洗腦自己家庭條件不優越但還是跟著身邊人各種買買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成天沉迷於抖音快手等有推送機制的娛樂app里消磨整天時間無所事事與那些玩物喪志人的以後會怎樣。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當代年輕人該如何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里明哲保身?

提問者是高中生,身邊也不乏有這樣的人存在,也知道這些人的情況會跟中國農村教育和個人本身成長環境條件有關。但自己社會閱歷不足所以想知道這些人要是一直這樣下去以後會是不是真的成為以後所謂的「社會底層」或者還是說另有其他的出路。

(請諒解本人學渣,文筆有限。我說的消費主義並不包括那些自己的愛好興趣方面去買的東西,而指的是對於自己不需要,價格偏貴但買來跟風裝逼的人)


綽號「乾電池」!

  存在意義是給城市供電,每一次吃喝玩樂、消費娛樂,活躍了城市經濟,越來越高的房租供給了原著群體,每一次加班辛苦,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

  然而,沒人告訴你老了怎麼辦,看過耗盡能量的電池嗎?

  西方大城市租房率不是一直很高嗎,比中國高多了,看看他們的辦公室白領老了,是不是很多離開了倫敦紐約......全世界過期乾電池都是一樣。

至貢獻電量最好的一段時光


你看看美國人不就知道了嗎?

再看看義大利人也能明白了。

現實總是在不斷的啪啪打臉中。

那些西方國家的人民,不是最提倡自由平等和超前消費了嗎?

這個月把下個月的錢都花完。

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範圍的消費,跟義大利人要自由不要口罩有什麼區別呢?

口罩可以保命,但老外寧可要自由,也不要保命。

消費也是一樣,明明自己家庭條件不優越,自己也沒有這麼強的經濟能力。

偏偏要大範圍的消費,這種本身就是一種病態的行為。

虛榮心極度膨脹,最後走上借貸的道路,通訊錄被打爆。

身邊所有人對他失去信任,甚至還不起信用卡,徵信坍塌。

這種例子我在身邊見了不是一個兩個了。

我有個老同學,去年見面他還在給我炫腳上的鞋子,2000多塊錢一雙。

我當時只能對他看看,他一個月4000塊工資,買雙鞋2000塊。

這個兄弟已經結婚生孩子了,小孩兒每個月還要費用,居然花2000多買雙鞋。

他父母並不是很有錢,老婆收入也不高,實在是無法理解他的消費理念。

那天我送他回家……還嫌我的車太肉,動力不足沒有推背感!

說自己的車是零百六秒俱樂部的!

我只能拍個馬屁說:你混的好,我不行,有輛車代步就不錯了……

這也就算了,我之前還見過一個女的,失業了幾個月,一直沒收入。

可是每個月都要花五六千乃至七八千,沒錢就刷卡套現,生怕別人覺得她過的差。

明明沒收入,還非要父母支援買輛寶馬!

結果保養錢都拿不出來,信用卡欠了好幾萬,催款電話打的沒辦法,就到處去吊凱子還賬……

我說的都是真話,這都是我在現實生活中見到的。

有些年輕人,為了面子,推崇什麼消費娛樂至上。

還說自己年輕,就不能任性一回嗎?

有時候確實無法理解這種消費理念,我是屬於比較保守一類的。

從小接受的就是居安思危的教育,肯定是理解不了的。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消費觀念,誰也不能說他們不好。

個人選擇不同,但是結果怎麼樣嘛!

見仁見智了,年輕總要付出點代價的,他們都不為自己家庭負責,我們操哪門子心呢?

對吧?

有時候年紀大點也有好處,見識廣博。

類似上面這種事,我見的太多了,雖然不是什麼普世價值觀,不過這樣消費理念的人不少。

不光是年輕人,像我這個歲數的也是大把大把的。

一個月賺3000塊工資的,買塊浪琴手錶30000多,買個手機8000多!

我身邊還有一個,每個月工資4000多塊,貸款買車,每個月還貸3500的呢!

也不知道他是怎麼生活的,如果有外快我還能理解,但他沒有外快,就是一份死工資。

八成也是啃老去還貸了,養車錢也要父母補貼咯。

所以很正常,大家都要面子嘛,為了面子吃點苦不算什麼。

其實我要說,你真有本事,不用這些東西裝門面。

就好比知乎的幾位大神作家吧,他們就是騎個自行車,人家都會說他們低調。

絕對不會說他們混的不好,不是嗎!

呵呵,說到底,死要面子,還是對自己沒信心,這才需要用物質的東西來撐門面。

消費娛樂至上,表面上是為了自己更瀟洒,說到底還是虛榮心作怪。

用年輕和娛樂做了個擋箭牌,內心的獨白其實是希望更多人羨慕他們的生活。

就跟非洲那群沒錢吃飯,還要花幾萬幾萬買衣服的假土豪有什麼區別呢?

我這些話說的可能不太好聽,也希望各位不認同我的免開尊口來噴我。

畢竟我分享這個答案並沒有針對誰的意思,如果觸動誰的內心了,你們就當沒看見吧。


我一位朋友,在國貿工作,月薪一萬拿到手八千多,她平均每個月都要找家裡要幾千塊錢,如果要出去旅遊要得更多。


我說不至於吧,當年我在北京實習一個月三千,我都沒管家裡要過錢。她給我算了筆賬,房租四千,這就一半下去了。


吃飯一天平均一百,她講她們工作那地方,最便宜的都是味千拉麵,隨便一個沙拉都五十多,中午想吃好點至少六七十,早上晚上加上零食奶茶咖啡,一百塊錢不過分吧。


一個月打車,就得小兩千。我說你別打車上下班不行么,她很費解地看著我:「我都兩年多沒坐過地鐵了。」


就上面這三項,工資就 cover 不掉了,然後她繼續給我算:衣服、化妝品、包,周末跟朋友玩……


我說行了不用算了,我已經大致理解了,聽起來十分合理,似乎每項都是必要的花費。真的不能再削減了,如果每天上下班公交地鐵,中午吃沙縣小吃黃燜雞米飯,怎麼能是高貴的都市白領的生活呢?這就是消費與「偽階級晉陞感」。


(一)你吃過臟臟包嗎?



這是一個專靠網路熱點而活的互聯網公司 CEO 對於網路熱點食物的質疑:「為啥這麼火?」還曾記得幾個月前,網路上鋪天蓋地的全再說臟臟包,一夜之間各個麵包店甚至奶茶店也都賣起了臟臟包,就連我媽那時候都跟我說小區門口賣桃酥的店都賣開臟臟包了。

然而母親大人對於臟臟包的評價是:十塊錢一個,死貴死貴的,也不好吃。


不管是新浪微博的 CEO,還是我媽,其對於臟臟包的核心質疑都在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一個指出了其本質:巧克力麵包,一個評價了其質量:貴、不好吃。臟臟包就是一種典型的消費主義造物,包括其他網紅食品、網紅店都是。


它們有兩個鮮明特點:第一交換價值虛高,通俗講就是,貴(從其原料成本和勞動力所需來看);第二是使用價值低,通俗講就是「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好吃」或者更簡單一點「既然賣到了這個價錢,那就應該更好吃一些啊」。這些產品提供的只是一種符號價值。


我們首先要思考一個問題,你買臟臟包吃,是因為你真的喜歡吃巧克力粉+麵包,還是因為看到到處都在賣、身邊人都在買、網路上都在談論?如果是前者沒有問題,因為畢竟口味是很主觀的東西;如果是後者的話,就要思考一下,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著你去買一個並不了解的陌生產品呢?這一種力量,在學術上定義為「消費主義」。



上圖是我在逛街時隨手拍到的一個照片:可以看到臟臟包的價格相比於櫥窗里同類產品要高出了 50% 左右。我們暫且忽略它的製作成本,單從銷售的角度考慮,在這樣一個價格非常敏感的門店食品消費領域,同時其作為甜點的可替代性非常高,以這樣一個超過鄰居同類商品 50% 的價格擺在櫥窗里,如果不是大家都熟知的網紅產品,是絕對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則的(這裡的成本是指櫥窗展示的機會成本,並不是指麵包製作的成本)。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提前的「廣告效應」已經打出去了,一個 16 塊錢的陌生產品是絕對賣不好的,它既然敢賣這個價,必然是有一些其他價值的 buff 加成。而這個 buff 加成,就是消費主義的符號價值。


對於消費主義的研究,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學派有著不同的研究路徑,但他們所看到的問題都是一致的。新古典經濟學以消費者的消費需要和消費偏好為理論基礎,是目前經濟學最公認、最普遍的研究體系。


一些學者提出了需求經濟學的主張,主要研究人們根據自己的真實需要而主動選擇對產品的需求和消費;以此衍伸出了「欲求經濟學」的理論:欲求經濟學研究的領域是人們對產品的需求和消費不是真實的、自願的和主動的,而是虛假的+脅迫的和被動的。

即人已經被自身之外的某種強制力或心理暗示——如媒介的廣告、社交媒體的軟文、網路意見領袖的示範、他人體驗甚至於虛假宣傳等。總而言之這種需求不是來自於商品的真實需求,而是一種「慾望營造」的結果。


就像你想買臟臟包不是想吃巧克力粉配麵包,而是覺得現在怎麼這麼火,到處都在買、全網都在討論、身邊人都在買——我也買一個嘗嘗唄,這就落入了「慾望驅使」的陷阱。


(二)價值與符號價值


馬克思主義學派對於消費主義的批判歷史更加久遠、理論體系更加完備。馬克思發明了一個詞叫:「商品拜物教」,指商品社會人與物、目的與手段關係的顛倒。就是說你購買商品只是手段,真正愉悅自己才是目的;


而在「商品拜物教」以及其發展完善而成的消費主義中,「買買買」和「剁手」——也就是說購買這個過程、而非購買的商品,彷彿成為了唯一的意義。人們彷彿在無意識中機械重複著購物動作,而忘記了消費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以馬克思的《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提出的「異化理論」為基石,二戰後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們紛紛對「消費主義」這一時代主題進行研究和批判。


這裡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法國的「景觀國際」和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吸取了德法兩派思想精華的馬克思主義者讓·鮑德里亞是消費主義研究集大成者,其代表作為《消費社會》以及被稱作「死亡三部曲」的《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生產之鏡》和《象徵交換與死亡》。在這些著作中他擴展並衍伸了消費主義社會中商品交換的符號價值。


鮑德里亞認為,當消費者要從這一產品或服務中獲得差別的感受時,就要為這種感受支付差別溢價 ( difference premium) ,也就是消費者為了享受差別等觀念而支付的數額。這個差別的感受,來源於符號的不同,因此這個溢價就是「符號價值」。


我舉一些通俗的例子來理解「符號價值」,星巴克剛剛在中國大小城市鋪開的時候,是小資產階級、文藝青年和網紅們的拍照聖地:拍一個帶星巴克 logo 的杯子,加一個暖光濾鏡,再配上幾句不知所云的話如「慵懶的下午,時光如咖啡的香氣在空中氤氳」。


他們是去喝拿杯咖啡嗎?當然不是,他們要的是一個 logo、一張照片、一個傳遞自己正在喝星巴克的信息。這種「傳遞自己再喝星巴克的信息」就是他們所購買的符號價值。再比如,把超級大塊的商標印在 T 恤上,肯定不是出於審美的考慮,而是消費者們有這樣的需求——我要告訴大家,我買了這個品牌的衣服。


當然符號價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大家發現星巴克不那麼神秘,喝星巴克不再會給某些特定的人群有 buff 加成,超大商標穿出來顯得 low,這個符號價值自然會被拋棄。


就像宜家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是中產階級居家置業的首選品牌。後來有人科普,宜家在國外就是經濟條件差的人才買,這種超級市場的模式、自己組裝,都是為了降低成本。這時候「中產階級」們才紛紛大呼上當,看來洋大人也不能全信啊。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3 篇內容

鹽選專欄

資本囚籠:那些困住你的社會真相

趙皓陽 知名網路作家,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已出版《生而貧窮》。

¥39.90 會員免費


你白天辛辛苦苦給老闆打工,晚上辛辛苦苦給商家打工,最後啥都剩不下。

別人的錢都放在理財里增值,你只有信用卡債務滾著複利。

別人攢了錢買了個小窩,或者買了個小商鋪當包租婆,你買了一堆不值錢的破爛,穿過一次就不穿的衣服,為了裝白富美湊齊了所有色號的口紅髮朋友圈,最後閑魚出都出不掉。

那些忽悠你消費的人,什麼思想啊自由啊,他們不會對你人生負責的。


你只要記得他們對你有利就行了,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的人不是典型的犧牲自我造福經濟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