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那句《實批》結論裡邊的第一句。

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頭頂的星空,就是自然,人永遠看不透。

心中的道德律,就是人自己,人不能沒有道德約束。

總結了康德的認識論哲學和道德哲學。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

如果依照康德哲學的本體論:

1、一種東西是眼睛所看到的,天堂來時路從頭頂直到內心;另一種東西是心靈的理性,直接回到天堂里。

3、天堂拒斥假惡丑容納真善美,天堂的入口在內心不在頭頂,神守門神終審受道德律約束的人可以進去。

4、頭頂的星空,甚至眼前任何光明大路,都是神在裡面發出的光芒,照耀人間世。

註:高來高囬,笛卡爾之前,囬天堂的門依然在頭頂。


謝邀,我決定引用某個人的答案: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最後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之所以是世界上公認的哲學大師,不但因為他作為近代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承前啟後,還在於他在探索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人的意志的道德選擇——為自己立法。康德關心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頭上的星空是宇宙論問題,心中的道德律是人類學問題;頭上的星空是必然性的問題,心中的道德律是自由的問題。康德後來把他一生的探索歸結為三個問題:一是能夠知道什麼,二是我應該做什麼,三是我能期望什麼。這三個問題可以歸結整個康德的哲學核心。

康德生活於18世紀,在這個時期,有兩個歷史性的巨人對康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是創立經典力學的牛頓,他揭示了整個世界處於引力場中,處於必然性之中的真理性命題。另一個就是契約論的完善者盧梭。契約論經霍布斯奠基,洛克的發展,由盧梭對其進行了完善。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重要性在於它為近現代民主政體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盧梭認為,科學的發展就是人類道德的墮落,人本質上是自由的。成立國家社會都需要經過契約,盧梭的學說直接引發了法國大革命,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如果說牛頓改變了自然世界的景觀,那麼盧梭可以說是改變了政治和倫理的世界。而他們的學說卻是矛盾的。必然就意味著否定自由,自由就意味著否定必然。」康德就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康德的三個問題歸結起來歸根到底是要回答「我是什麼」這個千古的哲學問題。因為,沒有人的存在,這個世界還有沒有意義?恐怕沒有。因為有人的存在,這個世界才成為我的世界;世界提供材料,我賦予世界以意義。二者互相結合,這就是康德的哲學。康德哲學是由三大批判組成的,認識論是基礎,目的是倫理學,倫理學是他哲學體系的目的。在他看來,人在世界上的優先地位,並不是由知識所決定的,而是由道德所決定的。就是人為什麼比動物優越的所在。人比動物優越,不是人有知識,也不是人有意識和理性,而是人有道德。在此意義上說,倫理學高於認識論。把道德和認識進行比較,認識不能離開經驗,但道德必須要脫離經驗,他說的是一種經驗性存在。什麼叫經驗性存在?他說,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要遵循必然性支配。人作為生物體,你必須符合生物體的一般生存原則,在社會當中生活,要遵循社會生活的規則。但是康德認為,道德並不產生於經驗性存在當中,道德行為必須脫離開經驗。道德是不以人的經驗性存在為前提而存在的。康德認為,道德就是目的性對必然性的壓迫。人在社會現實中要遵循必然性支配(存在法則社會規則),本身沒有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對必然性的否定,用目的性否定必然性。如跳下樓梯救小孩,跳下去就在摔死的可能,這具有必然性,但救小孩是你的目的,你必須這樣做。所以,在康德看來,道德不是幸福,幸福是人們在現實當中的滿足,道德是痛苦,是犧牲。具體怎樣來闡述道德呢?①絕對律令。指人之所以能夠完成道德行為必須遵守的準則。命令——應當,絕對——遵循這樣的準則是無條件的。你的道德行為,就是為了做這件事而做這件事,不是為了達到其他目的而做這件事,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如,早上上班是為了完成工作,而不是為了領導表揚。如果是為了領導表揚,這就不是道德行為了。絕對律令有三條:第一條,不管你做什麼事,總應當做到使你的意識所遵循的準則永遠能夠成為一條普遍性立法原理。什麼是道德行為?就是你做這件事,能不能普遍化實行(普遍的立法原則)。如果能普遍實行,你就做,否則,就不能做。針對這一條,他舉了四個例子。他說,我答應了你一件事,結果沒去辦,食言了,這個是不是道德行為?關於「食言」這個問題,你就問一下,這個能不能普遍化,能不能人人都可以這樣,結果不行,這就不是道德行為,是不道德的。還比如,自殺,能不能普遍化?肯定不能,所以,也不是道德行為。第二條,無論是你自己或什麼人,你始終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工具。人的工具化就是人沒有自己的東西,永遠聽命於外在力量的支配,工具化可以生存,但沒有道德,道德是法如己出,自己給自己立法。如捐款行為,是自己做出的道德行為,不能強迫。把人當目的,而不是工具,這就是自由。康德對自由是比較推崇的。他說,只有在自由狀態下,才能有道德行為可言,只有自由,叫道德。第三條,自律,自由,至善。康德認為,道德與幸福是對應的,道德是對幸福的否定,但是有個問題,你說有德之人沒有福,在康德看來,這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道德與幸福結合在一起,有德之人就是有福之人,我完成道德行為,我獲得了幸福。康德認為,道德和幸福結合在一起就是至善。至善在此岸世界沒有,只有在彼岸世界。你做好事沒好報,下輩子有好報,死後在彼岸世界就會幸福。怎樣使至善實現呢?至善有兩個設定條件,有兩個東西必須存在:一個是上帝存在,二一個是靈魂論。這體現了康德哲學的保守性。上帝是什麼?靈魂不死是什麼意思?這其實說明了康德道德的理想性。康德認為,道德的理想性對老百姓來說,那就是天國,就是宗教。講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康德寫完《純粹理性批判》後,他的一位僕人看了就哭。康德問他哭什麼?僕人說,大師呀,我們老百姓還得有神,有上帝,沒有上帝我們怎麼辦?誰來救我們?康德噢了一聲,似有所悟,說是的,老百姓應該有精神的寄託,應該有宗教,應該有上帝,所以他就寫出來了。

宗教在康德那裡,並不是有神學的意義,他的提法本身就是對宗教的不尊重,設定上帝,是為了自己的學說體系和理論。康德對宗教不以為然,他不認為人有原罪,對宗教儀式不感興趣,很少去教堂。

康德的那句很經典的話是什麼啊?,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_百度知道?

zhidao.baidu.com圖標

業餘選手強答一波,望諸君海涵。

先說星空,佛祖與菩提樹下仰望星空,俯視眾生,頓悟成佛。伏羲氏亦是仰望星空俯看萬物之形,做九宮飛星。西方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因為因為仰望星空而掉入坑中。

中國人常說仰觀天相。用天即宇宙的星辰變換來對應人間的相,卦者,掛也。作出預測。

康德在純粹理性的世界裡,自己給自己立法,自己守自己的法。但他的純粹理性的世界需要一個非人格化的上帝來保證,即一種神聖的必然,一種永恆的自然規律,這大概就是康德看向天空的原因吧。

以上只是我個人理解。並非主流,主流觀點百度就好,上面寫的很清楚了。


把這句話所在的段落看完,你就知道了。


建議結合康德本人的:

「人為自然立法。」

「道德為自身立法。」來理解。


就一個機械自然法則,一個絕對命令的道德法則唄


說明了哲學在沒有科學支撐和社會學支撐下的宇宙認知和道德認識是如何的無能咆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