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劇作有趣,但我覺得馬克.吐溫的代表作也並非沒有莎士比亞的那麼有趣;莎士比亞的作品思想深刻,而託爾斯泰的作品也未必不及其深刻,為什麼莎士比亞是眾人中脫穎而出的?另外,義大利的但丁與莎士比亞齊名,為什麼作品卻沒有莎翁那麼受歡迎?


這個問題「為什麼幾百年過去了,莎士比亞還是那麼受歡迎,而其他偉大的作家則不然?」第二個逗號前面的部分正確,後面的不對。別的不說,僅在英國,比莎士比亞早的喬叟、比莎士比亞晚的彌爾頓在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羣中還是非常流行的。當然他們兩個的文化影響力要弱於莎士比亞,但談不上「不受歡迎」。

拿但丁跟莎士比亞比受歡迎程度,不是很公平。首先在世界範圍內能讀英語作品的人顯然比能讀義大利作品的人多很多;其次神曲跟中世紀羅馬教廷的歷史和典故關聯太大,沒有有點背景知識就不太容易看明白。即使拿但丁跟喬叟比受歡迎都比不過,更不用說莎士比亞了。

那麼核心問題就是為什麼過了400多年莎士比亞還那麼受歡迎,而且在全世界、各階層流行程度比他同時代,至少是17世紀以前的作家高。可能的原因其它回答都說的差不多了:

  1. 英語是目前全世界比較流行的語言。
  2. 包括莎士比亞本人在內的一大批優秀作家建立和推動了英國乃至西方的戲劇傳統,對戲劇的熱愛傳遞到了歐美地區的各個階層,隨著殖民又傳播到了非西方國家。特別是電影的興起,直接把戲劇帶到了底層社會,擴大了受眾。
  3. 英國從莎士比亞傳遞下來的偉大的戲劇傳統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偉大戲劇演員,其中特別高顏值的、魅力爆表的演員在這個電影、電視加網路的時代把他們從小受到的莎士比亞薰陶散播到全世界,即使不懂英語的影迷也會因為聽說洛基和夏洛克的演員喜歡莎士比亞而去追他們參演的劇目。
  4. 當然是莎士比亞本人十分厲害。有經驗的讀者自然能體會到他獨特的語言魅力、高超的情節構架技術和深刻的內涵。實際上他的諸多下三路黃段子基本上被時間洗的連本土英國人都不太容易體會了,但強大的戲劇張力還在,只要有合格的導演和出眾的演員,莎士比亞的戲劇通常很容易吸引人。
  5. 他的作品分冊出版的話,一個劇本很薄,只要讀過其中任何一本就可以說「讀過莎士比亞」了。

另外我覺得馬克吐溫的有趣和莎士比亞的有趣是完全不同的「有趣」。馬克吐溫的有趣總讓我聯想起得了抑鬱症的喜劇演員,他的作品總體基調是憂鬱甚至絕望的。莎士比亞的喜劇是直率的、開放的,即使寫悲劇也寫的斬釘截鐵,除了哈姆雷特。

託爾斯泰的文學作品在數量(不是字數)和品種上比不過莎士比亞,俄語不流行,長篇小說只能改編電視劇,電影容不下他的規模,中短篇戲劇性不強,不宜作為劇本。


因為莎士比亞是英語文學中最早把最經典的套路總結出來的人,英語文學歷史又比較短,再往上有名的就只有喬叟了,不過那也跟莎翁隔了小300年。英國的文化人要往上找祖宗,只能往這找不是。

第一人,套路經典,英語文學尋根心理躲不開的泰山北斗,在後來的表演藝術和文藝理論的加成下,可不就經典化了嗎?你覺得他沒啥意思,是因為你是從詩經漢樂府唐傳奇宋詞明清小說一路看過來的,即使不用外國著名作家做對比,一個中國人覺得莎士比亞索然無味也是非常正常的。作為一個庸俗的觀眾和讀者,我就覺得莫里哀的喜劇比莎士比亞的有趣的多,畢竟十歲的我就抱著李健吾版《莫里哀戲劇全集》作為假期的消遣,現在還記得《斯卡班的詭計》和《達爾丟夫》裏的臺詞,更不要說《可笑的女才子》裏的吐槽不知道比莎士比亞高到哪裡去了。

一部三國演義就塑造出了中國人頂尖水準的悲劇審美和史詩審美,自然看不上亂倫弒親的戲碼,相信我,你不必因為莎士比亞被英語世界推崇而質疑自身的品位。

另外再多說幾句,在作為純粹的文本實驗和理念探討的文學作品出現之前,所有的文學作品第一目的都是為了娛樂或者記錄,時間長了,自然就「經典」了,頗有點熬死同代人你就是大師的意味。所以對於古典文學,切記不要抱著仰望、鑒賞、學習、裝逼的心態去看,否則你會很累,而且失去了共情,很多東西你也看不到。我最典型的記憶就是讀《巨人傳》,最早從名著的角度讀,第一感受是「這什麼玩意」,後來換成消遣的角度,發現還真有點「神經病人互相理解」的愉悅感。所以,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閱讀的快樂永遠是第一位的,可以讓你少浪費很多時間。


我隨便在豆瓣上搜了一下,我的心頭好陀氏最受歡迎的作品《罪與罰》一個版本2W閱讀量,《卡拉馬佐夫兄弟》一個版本1.8W的閱讀量。

相比之下,莎翁的《哈姆萊特》5W閱讀量,《羅密歐與朱麗葉》2.5W閱讀量。

你一定要問為什麼的話,那麼我就大發慈悲地告訴你:

莎翁的作品字數少,翻譯後的作品通俗程度高。

我得花兩三個月的時間靜下心來慢慢啃一部陀氏,啃完以後血槽全空要CD好久才能再讀下一部。

至於莎翁的作品?一天讀完一兩部劇作毫無壓力,沒事高興了還可以常看常新。其bigger之高,門檻之低,無過於此。

題外:說實話陀氏的作品能流行到這種規模我還是非常驚訝的,我啃完的書裡面,除了《悲慘世界》,啃起來最累的就是陀氏了。而且《悲慘世界》中累人的地方,跳過了也無損於作品的魅力(比如長達幾十頁的巴黎下水道歷史考察),而陀氏的作品,若是你跳過了累人的地方如《宗教大法官》,我認為你就不該聲稱自己讀過陀氏了。

==============================================================

忽然想起來一個肯定在「受歡迎」程度上可以虐莎翁的人,一搜豆瓣,果然虐了。

男默女淚霸道總裁文始祖——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本問題底下有 @jingqide 童鞋指出,早在1750年,就有倫敦紙貴的霸道總裁文《帕梅拉》,稱PP為始祖不當,在此接受批評,感謝指教,他/她的答案雖然總體觀點我不能贊同,但很有可讀性,推薦大家可以移步去讀一讀,鏈接貼在回答末)好幾個版本上10萬閱讀量,最高的一個版本近30萬閱讀量。

《簡愛》單本書一個版本也有二十幾萬的閱讀量。莎翁不及也。

2020.08.21更新:今天又想起來,翻了一下大仲馬,兩個版本的《基督山伯爵》有35w閱讀量,也比莎翁要高得多了。

jingqide:為什麼幾百年過去了,莎士比亞還是那麼受歡迎,而其他偉大的作家則不然??

www.zhihu.com圖標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鬥膽答其中一兩點:

首先,先問是不是,在「幾百年前的偉大作家們」中間相比較,排除活到二十世紀的(時間太短),再排除母語影響(如果單說國內,那肯定是讀《紅樓夢》的人數多呀),莎士比亞確實是影響力極大的,在世界範圍裏,普通人當中,似乎找不到第二位了,超過歌德、雨果、但丁等諸家,而古希臘文學,《奧德賽》什麼的,影響力僅限於學人文學科的同學,畢竟基數較小,跟人人皆知的《哈姆雷特》不是一個數量級。

原因我想到的有兩點,一是英語的影響。毫無疑問,英語的影響力超過世界上其它任何語言不是一點半點,看印刷出版物影視作品的數量統計就知道了。如果今天世界上的通用語言是中文,那麼最受歡迎的詩人肯定是李白杜甫,看的人最多的作品一定是紅樓水滸,而如果是德語,那就會換成歌德。從這個角度來說,莎士比亞確實是佔了強勢英語文化的便宜,如果抹去英語的影響,也很難說莎士比亞比但丁雨果歌德更偉大更受歡迎(不過還是馬克吐溫完全不能比的)。

第二點是戲劇的加成。題主的問題,如果改成「幾百年過去,為什麼讀莎士比亞的人還那麼多」可能就不成立了!實際上真的讀(!)莎士比亞的人為數並不多,無論是英文原版還是各國語言的翻譯版本,莎翁並不好讀,真的讀過《哈姆雷特》的人是少過讀《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的,詩歌方面,排除母語與翻譯影響,莎士比亞受歡迎程度恐怕也難超過歌德(我認識的德國人幾乎人人能背幾首歌德,就跟中國人人能背些唐詩宋詞一樣,但是英美未必人人能背莎士比亞)。

但是莎翁的作品是戲劇,不是戲劇臺本(他自己還上臺演呢),文本只是戲劇的一部分,戲劇的完整形態遠超過文本本身。而戲劇對觀眾的友好程度和吸引力遠遠超過文字,觀看戲劇的難度也遠遠低於閱讀文本,任何人只要買上張票,就能在一個晚上看完一部偉大的悲劇,可是能在同樣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讀下來相應劇本,不會中途放棄,且能獲得樂趣的人是不怎麼多的,就算不限時間也不會太多。何況現在還有電影改編,還有NTlive,莎士比亞天生就適合觀賞,易於傳播,受人喜愛。而別的偉大作家的作品,要想挑戰莎翁,確實有點困難吧。


因為莎士比亞從不教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卻通篇都讓人目睹一個人變壞以後,再怎樣做壞事,這其實也就是國人常說的「誨淫誨盜」,實際是大慈大悲令人見世面,上人道,多賺錢,少喫虧,公平是障眼的狗屁,放乾淨了還得給人口水喝,不然上帝也是喫傻了找死尋開心。說是這麼說,那莎士比亞卻因此也言中了某些騙子的心事。可人生在世就怕「清水下雜麵你喫我也見」的公開公道,就像人們普遍不知道的是:我們這個世界,自從亞當夏娃喫了蘋果以後,就從來不缺以各式各樣「政治正確」的騷狐狸教條來套路人心的龐氏騙局,而幸好中國有「金瓶梅」傳世情,西方有「莎士比亞」撕假逼,就別說區區幾百年,哪怕再過兩千年,只要人種不退化,這些「誨淫誨盜」的智慧,在那些千年做賊的眼裡自然還是一灘臭狗屎,「可人都是逼出來的」,誰不喫五穀雜糧?誰又不是一肚子屎?因此那些真正精神變態的人精潔癖,自欺欺人的強盜昏君,自戀成魔者,個個道貌岸然的,怎麼能放過「金瓶梅」和莎士比亞胡扯的「真人真事」。不過燒了也好,禁了也罷,也就幾張紙的事,可但凡是人就是一肚子屎,你天天洗,洗死自己,也就一具爛皮囊,三天一過,比屎還臭不可聞。這便是人算不如天算了。像莎士比亞這樣的真菩薩,請回家供在廁所牀頭,命旺的,再保你三世富貴,運衰的,也趁機修身養性,下輩子自然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