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三十多年清朝與西方沒有再次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除去西方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勾心鬥角,無暇東顧,是否是洋務運動做的表象一下子唬住了西方?直到被甲午海戰被日本揭開了遮羞布?


應該說,鴉片戰爭後的幾十年內。其餘列國並沒有侵略中國的能力。他們工業革命還沒有完成。來中國也只是送個榮譽罷了。

讓我們痛苦的是中國並沒有利用好那個時間來好好發展自身。因為沒落的清政府把防範的重心,依然還是放在被統治的漢族的身上。一直到太平天國後,漢族大臣纔得到重用。而這個時候,歐洲列強大都完成了工業革命了。中華民族最痛苦的時刻也就來臨了。


問為什麼前,先問是不是

中法戰爭發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間


時間錯了,克里米亞戰爭(1853)在第一次(1840)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之間,克里米亞戰爭是近代戰爭進化到現代戰爭的重要節點,清軍在兩次鴉片戰爭面對的其實是兩個時代的英軍。

與西方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也是錯的,1876年的左宗棠收復新疆(準確來說從1865年這場戰爭就開始了)、1883年的清法越南戰爭規模都不小,特別是清法越南戰爭期間日本企圖趁機在朝鮮搞事(甲申政變),被袁世凱率領駐朝清軍鎮壓了。

所謂的西方列強,其實主要是英國,此時的英國正值最強盛的維多利亞時代,海洋唱響大不列顛,維多利亞女王給世界帶來了英國強權下的「和平」。

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老殖民帝國此時已經徹底衰敗,法國在普法戰爭(1870)後也絕了稱霸歐洲之心老老實實給英國當小弟,普魯士(德)、奧匈和奧斯曼土耳其也都得服英國這個霸主,也就沙俄仗著自己有「俄羅斯的冬天」再加上地盤大人口多血厚敢和英國對著幹。

兩次鴉片戰爭後,沿海地區和長江流域已經是英國人的天下了,左宗棠收復新疆也好、後來的英日同盟以及日俄戰爭也好,都是英國隔著中國同俄國爭奪亞洲霸權,中國實際上被英、俄兩個列強夾在中間。

無論法國奪取越南、還是日本奪取朝鮮(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沒有英國的恩準是不成的;俄國在日俄戰爭後就虛了,英國的全面收縮是在1899年第二次布爾戰爭之後,也是英國開始收縮了纔有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以及美國提出來的所謂「門戶開放,利益均沾。」


1860-1983年多年的和平,主要在於列強的政治需要,其次在於國內國際形勢。

那時列強需要的是什麼?

從1500年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列強就有兩個需要,一個是掠奪財富或資源,一個是獲得巨大的市場,以獲得產品傾銷地。

從達伽馬到哥倫布,早期的航海家所希望的,就是繞開被奧斯曼帝國堵塞的絲綢之路,找到前往東方的新航路,以便和《馬可波羅遊記》中描繪的、神祕而富饒的東方——印度與中國進行貿易,已獲得超額的利潤。

在尋找航線、開闢航路、前往貿易的途中,掠奪南美的金礦、掠奪非洲的黑奴,不過是捎帶的行動;開闢東南亞殖民點,也是為了更好的貿易。

只有貿易才能帶來利潤,只有利潤才能讓野心家、商人源源不斷來到遙遠的東方。

所以,中國和印度都是潛在的客戶,而不是敵人。這一點在看待世界近現代史務必牢記。

當然,如果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客戶如果過於軟弱的話,列強也不在乎搶一把再走。

此前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都是抱著這個目的來到東方的。

後續的英國、法國也是如此。

18世紀英國工業開始大規模發展,到了1830年左右,英國的工業已經成熟,工業產量急劇上升,英國商人幻想著如果中國能夠打開國門,那麼每個中國人或者中國家庭都能用上英國產的服裝、餐具之類的輕工業品。「一想到能有幾億人都能用上產自英國的毛呢,英國的毛呢商人就要興奮地發瘋。」

而真正與中國接觸之後,英國人才發現中國的市場是近乎封閉的,儘管英國商人從倒賣中國絲綢、茶葉的貿易中也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但是英國和中國的貿易確實巨大逆差,英國不得不用黃金和白銀來彌補這種巨額的逆差。

英國迫切需要找到彌補逆差的辦法,於是他們找到了鴉片,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知道了,也就是虎門銷煙,以及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以及法國和後來的很多歐洲國家,都和中國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市場打開了,甚至關稅自主權也喪失了,英國的貿易逆差被扭轉了,歐洲國家和商人們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列強們心滿意足,完全不需要發動戰爭。

如果列強有什麼不滿足的,訛詐就行了,清政府立馬再簽署新的條約,根本不需要列強爺爺們費力來打仗。例如1876年因馬嘉理案英國就強迫中國簽訂了《煙臺條約》,此後涉及外國人的民事、刑事訴訟案件,都必須由被告國官員按其本國法律進行審判。

甚至在太平天國時期,列強們相對而言更支持清政府,因為清政府更願意支持和保護列強在華利益。

所以,在鴉片戰爭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列強沒有與中國開展的動力。

其次在於國際形勢。

當時的國際形勢,是英法爭霸,德國、美國等新興帝國忙於挑戰英法的霸權,沙俄則忙於向東方擴張,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對於局部爭霸,他們對於遙遠的東方暫時不感興趣。

等到1895年甲午戰爭戰敗,同時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向帝國主義過渡時,很多國家已經不滿足於貿易利潤,而寄希望於殖民地控制。這個時候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個時期中國就已經危險了。1883年中法戰爭實際上是法國為了侵略越南,而與越南傳統宗主國之間的戰爭。

1895年之後,各國對於如果瓜分中國爭論不一,還是以建立「租界」、「勢力範圍」為主,暫時還沒有割佔領土的需求。於是形成了如下的局面:

日本、俄國野心最大,希望直接獲得領土;英國和法國希望獲得勢力範圍;美國屬於新興帝國,希望利益均沾;德國作為新興帝國,獲得膠州灣,最多在山東建立「勢力範圍」就已經心滿意足;義大利、奧匈帝國跟在大家後面喝口湯就行。

而日本和沙俄為了中國東北爭奪不休、日本和德國為了山東齷齪不斷,英國和沙俄在亞洲中部(阿富汗、XJ、XZ)的擴張互相拆臺,英國和法國為了東南亞和中國西南的利益明爭暗鬥。

帝國主義之間的爭鬥,讓他們也難以真正團結起來進行瓜分中國。

這也是相當長時間內帝國主義沒有發動對華侵略戰爭的主要原因。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至少名義是為了保護外交人員。且只有俄國、日本、英國等國出動了千人以上規模的軍隊,義大利、奧匈帝國僅有幾十人或者上百人象徵性的軍隊。

隨後不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等到戰後,世界格局發展了巨大的變化,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籤署了《九國公約》,正式明晰了一戰後遠東地區的格局,直到二戰日本的侵略徹底打破了這個格局。

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被納入了國際體系以後,列強儘管欺負中國弱小,但好歹是把中國視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來對待的,願意用簽署條約的方式來對待中國。鴉片戰爭之後東亞和東南亞的格局不斷演變,英國、俄國、法國、美國力量在其中縱橫捭闔,但是較少直接訴諸戰爭,中國、日本國立此消彼長,一直到一戰後才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格局。

這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有過一段較長的和平機遇期的原因。清政府抓緊時間進行了洋務運動,創造出了一個大肆宣傳的「同治中興」,可惜好景不長,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徹底擊碎了這個美夢。隨之而來就是革命風起雲湧,滿清政府和封建帝制終於被中國人民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裏。


中間有一次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第二次鴉片戰爭。

於是為什麼沒有大規模戰爭,主要是帶清雨露均霑,只要洋大人開口就給。

1858年簽署了璦琿條約:送給了俄國人外興安嶺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送給了俄國人烏蘇裏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西北少了44萬平方公里

這還要打什麼仗

對了,幾年之後,俄羅斯將阿拉斯加100多萬平方公里,賣給了美國,換了720萬美元,按照1792年的鑄幣法案,1美元≈24克純銀,清朝一兩銀子,大概36克。也就是說美國花了480萬兩,買了阿拉斯加。

沙皇賣這塊地,對國內也有個交待,畢竟前一陣剛從帶清白得差不多大小的地方,這塊地賣也就賣了


不但中西不打仗,歐洲也不打仗了,世界資源被西方工業國家大致劃分完成,「文明」世界,或者說先發展的工業國中,人們注意力開始從劫掠轉向內在發展,總結下,

1. 沒空打,19世界中葉後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鐵路,火車,內燃機,電(電報,電燈,電話…),大量的奠定現代社會基礎的科學發明和創造湧現並推廣,可以說是第一次,西方帶頭,全球主要文明一起進入高速發展期(包括中國日後然並卵的洋務運動),自然沒空打仗了。

2. 不用打,大清在一二次鴉片戰爭裏已經完全投降,門襟大開,對實際動手的英法,大清不但奉上市場門票,連售票亭都一起送了(海關),德美還在自我高速發展,至於俄國,都不用打仗,直接璦琿等條約就從大清割去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3.準備打,大清朝祖上給力,打下偌大的國土,英法俄實在一口吃不下,可接下來英從印度,法從印度支那(越南),俄從新疆東北其實也沒停過嘴,中國祖上有明白人,早說了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更別說沒喫上的德美等嗷嗷待哺了,當然大清這種不用打直接躺的貨色,肯定沒流量,要等大V列強們各種關注圈粉騷操作閑下來,再一起演出一幕八國(警察?)聯軍的戲吧


左公收復新疆也不白打的


因為他們自己的矛盾也很大,中國不是世界中心 ,比如說普法戰爭什麼的


隔著半個地球呢,當時西方列強也是有著深刻的矛盾的。


打仗無非就是利益而已,為什麼要打?再說了,清政府需要打嗎?


利益!沒有利益誰會戰爭!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貸款給清朝,販賣軍火的大清!如果打起來不是自己損失!


太平天國唄,國內民族矛盾要大於國外帝國主義矛盾


因為清政府被西方軍隊嚇破了膽,而前幾次戰爭西方已經謀奪了處於重要領域的利益,而處於不那麼重要領域的利益,稍微恐嚇一下清政府,清政府幹脆直接就「跪了」。這個時候,再打就沒什麼意義了,投入大於產出。

直到後來法軍入侵,結果清政府在戰爭勝利的情況下,還是「跪了」。再後來就成為了日本崛起的墊腳石。


近代西方國家全球範圍的殖民主要是在工業化過程中掠奪廉價的原材料和傾銷工業品的市場。對於西方殖民者來說,扶持一個親西方的穩定的政府,可以不用維持佔領,以略微的代價獲得一個穩定的廉價原材料產地和工業品傾銷市場何樂而不為呢。

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已經開放了沿海以及內陸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維持一個親西方的中國政府(無論是不是清政府統治)是更符合西方利益的。而且西方國家是樂於看到統治政府進行可控範圍內近代化的,這更有利於擴大市場讓他們攫取利益。

一點淺見。


打不過就加入唄,你要什麼就給什麼,還有什麼理由打仗。


因為西方過來是掙錢的,直接戰爭風險太大。


不一直在吸中國的血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