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是李自成張獻忠很牛逼很能打,就算明末的軍事能力爛到底了,農民軍也不能碾壓官軍,農民軍的核心力量也是明末的邊軍,外圍加上大量饑民和裹挾來的平民。李自成能活著進北京是因為想打他的人已經被高層秀微操送了,絕大多數不想打他的人集體開門投降改朝換代繼續做大官。

滿清進關以後拉攏了大量的明朝官軍當打手,基本上滿清進北京以後都是漢人打漢人,滿清那點人口撒到幾百萬平方公里上平均一個人要打幾十平方公里……這是不可能的,反正江山社稷本來就不是愛新覺羅家的,封官許願毫無顧忌,屠城搶劫為所欲為,官軍的主觀能動性一上來,農民軍只能被騎臉。


其實農民軍依舊是野火燒不盡,站出個領袖登高一呼就是幾萬大軍,只不過他們的任務變了。說起來,農民軍和清朝打的時間與和明朝打的時間幾乎是一樣的。和明朝打的時間是1627年明末農民戰爭爆發到1647大順軍、大西軍全都聯明抗清,和清朝打的時間是1644年清軍入關到1664年李來亨殉國,都是正好二十年。

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死,都有很大的偶然性,全都是因為輕率冒險,率小股部隊脫離大隊人馬才意外陣亡。李自成和張獻忠之前,有王嘉胤,有王自用,有高迎祥,各路反王像割韭菜一樣一茬一茬地死又一茬一茬地長,到最後,韭菜終於長成了參天大樹。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死對農民軍來說確實是巨大的挫敗,但是他們的接班人又迅速把他們的事業推到了更高的高度。大西軍在雲南東山再起,以李定國兩蹶名王為標誌,達到了張獻忠一生都沒有做到的巨大成就。大順軍確實是越來越弱了,但是改編為忠貞營的他們也和清軍血戰了二十年,無愧於「忠貞」二字,是華夏衣冠在大陸的最後一盞明燈。

在李自成、張獻忠的時代,農民軍就算遭到挫敗也能一呼百應,是因為遍地都是因天災人禍而生活無著、流離失所的百姓,到處都有因拖欠軍餉而賣妻鬻子的逃兵。李自成崛起的標誌是攻克洛陽,但是此時他雖然勢力大張,也只有三千戰兵而已,其他的都是為喫一口飯而入夥的流民。但是傅宗龍、汪喬年兩位運輸大隊長給李自成送來了大批有經驗的陝西兵,而李自成的核心骨幹原本就是陝西邊軍的逃兵,於是傅宗龍、汪喬年、劉國能、猛如虎等人的部下被李自成俘虜之後,都迅速變成了闖軍,而且戰鬥力大漲。明末能打的部隊基本上就兩個出身,陝西或者遼東,其他地方出身的強軍倒也不是沒有,只不過和陝西、遼東比起來實在是太少了。農民軍的主力是陝西兵,鎮壓農民軍的主力還是陝西兵,所以李自成靠不斷吞併官軍而變得越來越強。打敗孫傳庭之後,他把除了高傑部之外的所有陝西軍隊都整合了起來,整個東亞除了吞併了明朝遼東軍事集團的清朝之外就再沒有人能攔住李自成了。

到了南明時期,其實農民軍所到之處老百姓還是一呼百應,而且不僅僅是百姓,原來是農民軍的死敵的明朝官員、將領都開始響應。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進軍雲南的時候,不僅百姓歡迎,就連以沐天波、楊畏知為代表的明朝官員和以龍在田、那嵩為代表的雲南土司都迅速倒向了大西軍。出滇抗清之後,馬進忠、曹志建、胡一青、趙印選、王興、鄧耀、陳奇策等明軍將領都迅速接受了孫可望、李定國的統一指揮。和張獻忠活著的時候比起來,孫可望、李定國時期的大西軍要強大得多。

大順軍和大西軍面臨的情況又有區別,大西軍聯明抗清之後,做事方便了很多,大順軍聯明抗清之後卻束手束腳。因為大西軍控制的地盤是天高皇帝遠的雲南,再加上有沙定洲的叛亂,大西軍得以迅速控制全滇,積蓄了強大的實力,披上明朝的官身更有利於他們整合抗清力量。而大順軍在湖南、廣西活動,必須和大批的明朝官員、軍閥共存,除了貧窮的夔東之外,沒辦法割據其他地方,所以就沒辦法積攢實力。過去沒錢搶士紳就行了,明朝官員誰敢口崩半個不字,直接夾棍伺候,可現在不行,大順軍還得和他們聯合抗清,先打起內戰來,清軍就趁虛而入了,於是就這麼一直不上不下地湊合著,沒有穩固的地盤支撐,大順軍只能是越打越弱。

農民軍和明軍作戰時,可以打運動戰,縱橫千里,這是因為明軍實在是太菜了,現在換成清軍,以綠營組成基本的防線,南方有漢軍四王頂在前線,八旗主力機動支援,流動戰的辦法已經沒法再用了。

我們看一下1644年前後的戰況就能知道,大順軍和清軍的速度,對普通明軍來說就是神仙打架,根本摻和不上。

李自成4月13日從北京出征討伐吳三桂,4月20日抵達山海關,花了7天時間,平均每天行軍約90裏,這還是因為吳三桂中途使用詐降計,讓李自成放慢了速度。

清軍4月9日從瀋陽出發,4月21日抵達山海關,花了13天時間,平均每天行軍約60裏。

4月22日李自成兵敗山海關,4月26日就回到了北京,花了4天的時間,平均每天行軍約150裏。

4月30日,清軍從山海關追到了薊縣,花了8天時間,平均每天行軍約60裏。

4月29日,李自成從北京撤離,5月8日,清軍在慶都追上了大順軍的斷後部隊,大順軍從北京到慶都花了9天時間,平均每天行軍約40裏,這還是谷可成指揮的斷後部隊,李自成的主力部隊肯定會更快。清軍從薊縣追到慶都,花了8天時間,平均每天行軍約70裏。

次年1月11日李自成從潼關撤向西安,1月13日抵達,用了2天,平均每天行軍約140裏。

按照李自成原本的計劃,他向湖廣撤退,清軍應該追不上他才對,因為他過去的敵人明軍從來都追不上他了,別說是明軍了,讓三百年後的國軍穿越過來,要追上李自成的可能性也不大。可李自成的判斷出現了錯誤,清軍的行軍能力並不比大順軍差,這就導致李自成在撤退的路上被阿濟格追擊,遭到了慘敗。張獻忠其實也死在同樣的原因上,他錯估了清軍的行軍速度,在順慶、西充一帶耽誤了時間,沒想到清軍來了個「銜枚疾驅,一晝夜行三百里」。這個數字肯定有水分,比飛奪瀘定橋還快,不眠不休地每小時趕路6.25公里,這絕不是17世紀的軍隊能做到的。這個記載出自張玉書的著作,而張獻忠死的時候張玉書才四歲,指不定是從哪道聽途說來的,所以這個數字肯定是不準的。但是清軍行軍速度極快,超過了張獻忠的估計是肯定的,張獻忠還不信清軍來了,說:「豈真從天而降耶!或秦督孟喬芳兵至耳,一戰當立敗矣。」張獻忠不信這個邪,決定親自去看看,「未穿盔甲,亦未攜長槍,除短矛外別無他物,同小卒七八名,並太監一人,奔出營外探聽滿兵虛實。」結果我們大家就都知道了。

所以,後來和清軍對抗的時候,李定國、劉文秀、李過、高一功等人就都不再採取運動戰的辦法了。但是此時的大順軍和大西軍也比當年的流寇強大得太多了,就算是和清軍正面對戰,也一樣堅持了二十年。


李自成與明軍作戰最慘的時候被孫傳庭打得就剩十八騎,倉惶逃進伏牛山。

對大明有好感的讀者可能會對孫傳庭沒能絞殺李自成表示惋惜,因為李自成後來滿血復活了,還一舉滅了大明。

其實完全不必惋惜,因為即便殺了李自成還有王自成、張自成。

實際上孫傳庭已經滅了一位真正的闖王——高迎祥,因為高迎祥幹了一件大明朝廷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的大事,他把朱家皇陵祖墳給扒了。

明末那時候各地官軍對待農民軍的態度是很微妙的,養寇自重不願出力的人並不少。但是他們對待高迎祥的軍隊是萬萬不敢不盡全力的,祖墳被扒的崇禎帝撕心裂肺的怒吼讓各地官軍對高迎祥進行了重點打擊,於是第一位闖王高迎祥走投無路被誅殺。

但是有用嗎?

第二位闖王李自成又出現了,比高迎祥還難對付。所以歷史已經預演了一遍李自成被明軍所殺會出現的局面,那就是下一位闖王繼續登場。

李自成對明軍作戰失利每次都能滿血復活,血源就是大明無窮無盡的滿地饑民。只要老百姓沒飯喫,李自成就不愁一呼百應。

那麼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大明無法解決的遍地流民導致義軍首領按下葫蘆起了瓢,清軍入關後是怎麼解決的?

流民問題是十分棘手恐怖的,A地農民因各種原因失去土地瀕臨餓死,然後有人揭竿而起,A地就形成了流民勢力。

A地流民打劫當地官府富紳,喫上一口飽飯後必須立刻跑,因為官軍要來圍剿。跑到B處如果此地也是遍地饑民那麼B地百姓也會加入流民大軍。

如果B地百姓過的還行,那麼A地流民會搶了B地的糧食,B地百姓無法從事生產陷入絕境還是會加入流民大軍。然後就是一路轉移不斷滾雪球,流民規模越來越大。

因為明末朝廷的作死行為,李自成等人擁有取之不竭的移動血庫,一次洗滿血復活。

但清軍不一樣,清是和大明持續作戰幾十年的強大集團,更關鍵的是清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鄭智實體。它擁有「自古以來」的地盤,有穩固無比的大後方。

除非你能在軍事上打敗它,否則就會陷入一步步被蠶食的局面,無法滿血復活。

清軍入關後無需擔心後方,大本營固若金湯。一路南下西進,攻下一地就和地主階級合作,不服的直接殺掉。

經過長期戰亂,明末的馬爾薩斯陷阱已經不是問題,死去的大量人口已經緩解了土地危機,缺乏的是穩定的局面讓流民種地恢復生產。

流民一旦有了生產的條件就不再是流民,也不會冒死作戰,中國農民有超級強大的忍耐力,但凡有一條活路都不會選擇造飯。

於是滿清一步步擴大地盤恢復生產,流民除了死於戰亂疾病,剩下的倖存者轉為正常農民,起義軍的移動血庫就越來越貧瘠,最後越打越弱直至覆滅。

這條消滅流民的路李自成能不能複製呢?當然可以,如果沒有清,李自成登基後局面穩定,剿滅其他不服的勢力,倖存的流民自然會轉化為恢復生產的順民,實際上當時四川死的沒有人了,大片的土地等著你去種,只缺一個政權來穩定局勢。

但問題是誰讓你打不過清軍呢?

誰都能解決流民問題,為什麼大明就解決不了呢?

萬曆最喜歡的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陽,萬曆給他四萬頃土地,朱常洵都不好意思推掉了一半。這兩萬頃地整個河南都拿不出來,最後從周邊省份共同湊齊了兩萬頃。

流民遍地的原因就是朱姓皇族本身,這個讓崇禎朝廷想得腦漿炸裂的問題對李自成來說根本就是零成本。

義軍攻入洛陽城,一刀宰了福王朱常洵,整個河南包括周邊省份立刻多出兩萬頃無主良田,什麼馬爾薩斯陷阱,什麼土地危機,手起刀落迎刃而解!

但凡崇禎能宰掉一批藩王,把無垠良田分給農民,朝廷都不需要打,他李自成能招到一個兵?

但是崇禎能學這個方法嗎?這個問題本身就出在你身上,你自己割肉痛苦萬分,但別人下手輕而易舉,別人解決了問題,恰好這個問題就是你自己,那問題解決完你也就沒了。大明就這麼無了。


滿洲貴族建立的清廷遇到抵抗的城池基本都是屠戮殆盡的,都沒人個求了,還怎麼東山再起,看南明史有一句原話我不記得了,大概意思就是清四川巡撫普查四川某三個府的人口的時候,三個府加周邊縣的活人只有九千左右,四川耕地不如別的地方的十分之一,李自成死後大順軍沒有一個核心繼承人,分成兩路軍了,一路是李赤心,高必正,後被改編為忠貞營,由堵胤錫節制,戰功赫赫,但是被何騰蛟和瞿式耜等人處處針對,最後進入夔東,另外一路袁宗第,劉體純,先是投靠何騰蛟,最後進入夔東,所以大順沒辦法東山再起的原因是李自成死後沒有合法繼承人,羣龍無首。大西軍,張獻忠死後,大西軍退入雲南,領導人有三個,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也沒有統一的領導人,雖然雲南主要是孫可望在經營但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很急切的需要永曆朝廷封他為一字王,孫可望被封秦王后迅速膨脹,軟禁永曆帝於安龍之後,孫可望基本已經是南明的代表人物,派李定國反攻湖南,李定國連殺清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功高震主,被孫可望仇視,要殺李定國,李定國沒辦法只能躲著孫可望,劉文秀進軍四川,在保寧被吳三桂等人大敗,回來後正好被革職了,這樣孫可望正好除了兩個能跟他爭奪權力的人……大西沒法東山再起是因為最後他已經成為明軍了,1651年後滿清的主要作戰對象就是孫可望這幫子人……,但是孫可望心胸狹窄,自私自利二十年兄弟手足都無視,最後孫可望降清,永曆帝被俘殺後,李定國一直抗清17年直到病死,李定國真是民族英雄嗚嗚嗚嗚嗚嗚!!!乃大義也!!可惜,可惜,南明歷經三帝(其他不是正朔的政權不算),全是亡於內鬥,國破家亡時,文武官員都是在忙著內鬥和降清,只有勛爵們看不起的農民軍一直戰鬥到最後!!

PS:才疏學淺說的不對請輕噴,不過真想說一句南明就是明軍穿上清軍的衣服打穿上明軍衣服的農民軍…


因為三方形勢變化了。

第一階段,大家都是大明的一部分,大明戰鬥力:100;

第二階段,大明勢力衰弱了,大明戰鬥力:70;腐敗戰鬥力:-30;

第三階段,滿清分裂出去了,大明戰鬥力:60;滿清戰鬥力:10;

第四階段,闖王等等造反了,大明戰鬥力:50;闖王等等戰鬥力:5;滿清戰鬥力:15;

第五階段,崇禎當上皇帝了,大明戰鬥力:40;闖王等等戰鬥力:10;滿清戰鬥力:20;

是的,到崇禎當上皇帝了,大明的戰鬥力實際上仍然是大於闖王等等和滿清。然而……

第六階段,崇禎皇帝自殺了,大明戰鬥力:15;羣龍無首戰鬥力:-20;闖王等等戰鬥力:15;滿清戰鬥力:20;

是的,直到崇禎皇帝自殺時,大明的戰鬥力仍然是可以扛住闖王等等或滿清中的任意一個。但是,大明腦殘就腦殘在兩線作戰、內外煎熬。被闖王等等跟滿清合夥來回折磨,然後崇禎皇帝就砸鍵盤、摔滑鼠、捶電腦、刪號退網了。

第七階段,這會兒,闖王等等跟滿清開始收編羣龍無首的勢力,大明戰鬥力:15;闖王等等戰鬥力:20;滿清戰鬥力:35;

是的,這會兒沒了我大明在前面扛著滿清,闖王等等是正面肛不住滿清的。而我大明(南)延續崇禎皇帝自殺後的混亂狀況,內部鬥得雞飛狗跳,既打不過闖王等等,也打不過滿清。企圖來個坐山觀虎鬥,來了個借師助剿。滿清也知道一下吞不了大明,就來了個給崇禎皇帝報仇。這下換闖王等等來面對兩面夾攻的局面了。結果就是,闖王等等一潰千里。然後……

第八階段,闖王等等又降了,大明(南)戰鬥力:35;滿清戰鬥力:35;

是的,到這會兒,我大明(南)還是有實力打成南北朝的。奈何……崇禎皇帝自殺後帶來的羣龍無首狀況還在延續,一會兒這個皇帝,一會兒那個監國,內部亂成一鍋粥。甚至拉滿清給自己站臺搞內鬥。結果:

第九階段,大明(南)戰鬥力:15;羣龍無首戰鬥力:-20;滿清戰鬥力:35;

到了最後,滿清常年累月積攢的招降納叛功力了得。結果變成了:

第十階段,大明(南)戰鬥力:15;滿清戰鬥力:55;

這下,玩不下去了……

大明最後兩大勢力,晉王李定國他哥孫可望(兩人都是前大明小公務員張獻忠的義子)忌妒李定國,降清;延平王朱成功他爹鄭芝龍(朱成功原名鄭森,由隆武帝賜姓名。後滿清將其改姓稱為鄭成功)為了繼續壟斷對外貿易,降清。

總而言之,李自成張獻忠所部戰鬥力其實也就那樣子。只是佔了我大明兩線作戰和崇禎皇帝中二+自殺的便宜。

所以,大家發現沒有?滿清積極吸取了我大明的經驗教訓:

1.任何時候都要苟,風頭不對立馬下跪,絕不自殺;

2.任何時候都要避免兩線作戰,要集中火力對付闖王等等。*

*鹹豐皇帝玩兒崩了一回,馬上就被英法聯軍端了北京、燒了圓明園,被俄國佔了黑龍江北烏蘇裏江東及庫頁島,然後簽了四家條約。

順便一提:崇禎十一年二月,潼關大戰,闖軍全軍覆沒,李自成等十八騎僅以身免。結果,滿清乘明闖大戰,兵力集中在中原之機,於九月寇邊。崇禎皇帝調兵勤皇,把人馬調往北京等地。結果可見:李自成為滿清入寇創造了條件,同樣,滿清也為李自成逃出生天創造了外部條件。

而崇禎十一年為1638年,距離崇禎皇帝自殺僅僅6年。也就是說,明朝滅亡的6年前,尚可以將闖軍打得全軍覆沒。李自成所部的實際戰鬥力也就這樣子而已。

而滿清滅亡6年前,八國聯軍都打下北京5年了,滿清以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代價求和並堅決鎮壓了義和團運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