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作為梁山團體中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教書先生,道德禮義意識應當強於一般人,為何反而屢出類似於殺死小衙內這種突破道德下限的毒計?施耐庵這麼安排有什麼深意?


所謂突破道德下限,不過是以現代人的眼光看罷了

古人眼裡:(李贄)朱仝畢竟是個好人,只是言必信行必果耳,安有大丈夫而為一太守作一雄乳婆之理?即小衙內性命,亦值恁么,何苦為此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好笑好笑。

劃重點:【即小衙內性命,亦值恁么】

(袁無涯)朱仝是個正氣伶俐人,非用此古俠割愛之法,必不能入伙,又須知是重義憐才,不是勾人落草。

大家都在同情可憐朱仝,小衙內是誰?一龍套耳XD

順便關於吳用,推薦文章:

光玉:【淺析吳用】智多星真的無用?關於吳用的能力、形象的一些見解?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智多星吳用(吳學究)無論在《大宋宣和遺事》還是《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中,都是排名第二的梁山好漢。按照《宋史·張叔夜傳》的記載,宋江等梁山三十六人在海州被伏擊,副將被張叔夜擒獲,宋江無奈只得率眾投降以救之。因而,「擒其副賊,江乃降」,說的是張叔夜先活捉了吳用,然後逼迫宋江投降。所以,正史中的梁山副寨主應當是吳用,而不是玉麒麟盧俊義。

然而,在《水滸傳》中,施耐庵把吳學究降為第三號人物,以軍師的身份代表著梁山的知識分子群體。那麼,施耐庵為何要把吳用降了一位,是不是與題主所說的,此人因為無恥而被降級了呢?

吳用逼晁蓋上梁山

《水滸傳》因林沖事而衍生了一條成語:逼上梁山。而且,這條成語後來不僅說的是林沖,所有的梁山好漢幾乎都是被逼上梁山的。

然而,並不是所有好漢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也有自願投奔的,也有因義氣入伙的。甚至,還有被人設計陷害,不得已上山落草的(這也是「逼」)。題主所講的吳用,便屢次用「無恥」的手段,抗蒙拐騙設計害人,先後騙了蕭讓、金大堅、李應、朱仝、徐寧、盧俊義等人做了強盜反賊。其中,以騙朱仝上山情節最為無恥,竟然讓李逵斧劈了一個四歲小孩,迫使朱仝只能選擇上梁山一條路。

那麼,吳用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此人才是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最堅定的造反者。

細數梁山一百單八將,最主動、最積極、精心策划上梁山造反的不是別人,就是吳用。按照題主所言,吳用為了上梁山也是做了一件很無恥的事情,這件事情就是矇騙晁蓋,把不願意造反的晁保正稀里糊塗的弄成了山大王。

卻說晁蓋得了生辰綱的消息,便有心劫了這筆不義之財,但他心中無底,便找吳用商議計較。在告訴吳用生辰綱情況時,晁蓋說自己做了一個七星聚義之夢。吳用聽罷晁蓋的介紹,便說,這事需要七八人人才能搞定,石碣村有阮姓三兄弟,可以將他們拉進來一起干這件大事。於是,吳用當夜就出發前往石碣村,動員阮氏兄弟加入打劫行動。

吳用到了石碣村,並不急於說生辰綱的事,而是詳細打聽了梁山泊的情況。阮氏兄弟你一言我一語,把王倫的山寨講得清清楚楚。探清了梁山情況,吳用又鼓動阮氏三雄上梁山。把三阮說動了心,吳用這才說出晁蓋的名字,勸說阮氏兄弟一起去劫生辰綱。

湊齊了七個人之後,大家在晁蓋莊上秘密商議行動方案。晁蓋提議,大家先悄悄的躲到安樂村白勝家,然後神不知鬼不覺的上黃泥岡作案。按照晁蓋的計劃,恐怕何濤就很難破案了。吳用當時也並沒有否定晁蓋的行動方案,但是,行動開始後,吳用卻讓大家住進了人多眼雜的安樂村酒店。

吳用知道,晁天王「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只要一露頭,便大有暴露的可能。果不其然,晁蓋就在安樂村酒店被何濤的弟弟何清一眼就認出來了。再加上白勝也涉嫌故意暴露,生辰綱大案就這樣被輕易的破獲了。

很多讀者以生辰綱劫案為例,說吳用簡直就是「無用」。其實,吳用是處心積慮的要上梁山,不暴露晁蓋,案子破不了,晁蓋又怎麼肯做強盜呢?

生辰綱案子被破獲後,晁蓋等人得到了宋江的報信。此時,晁保正不知所措,問吳用怎麼辦。吳用說,到了這個時候,就跑路吧。晁蓋傻傻的說,往哪裡跑啊?早就準備上梁山的吳用不慌不忙的說,大家趕緊到石碣村集合吧。晁天王蒙頭蒙腦的反問吳用,三阮不過是個打魚人家,如何容得下我們這麼多人?

此時,吳用才向晁蓋交底:「兄長,你好不精細!石碣村那裡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興旺。官軍捕盜,不敢正眼兒看他。若是趕得緊,我們一發入了伙。

到了這步田地,哪裡能容晁蓋多想,只得按照吳用的計划行事了。但是,晁天王並不甘心就此做賊。吳用走後,晁蓋一直從巳牌時分,挨到當夜子時,等到朱仝、雷橫包圍了莊子,才徹底死心,在朱仝的幫助下突出包圍圈,往石碣村找吳用去了。

吳用逼晁蓋造反

晁蓋上梁山,絕對是吳用設計逼迫的。這樣講似乎存在一個漏洞,那就是假若沒有宋江及時報信,吳用豈不是也面臨被一網打盡的危險?

其實,這是施耐庵在書中故意留下的空白,任由讀者去猜想。吳用早就策划了上梁山的事情,在接到宋江報信前,也已經打包好了行裝,只等官兵到來,便可立即動身。也就是說,吳用絕對是一個心思縝密的大陰謀家,極有可能派出了眼線,隨時關注官府動向。吳用知道,他的計策是故意暴露,破案是遲早的。只要官軍一出動,就立即取道石碣村上梁山。所以,做完案後,吳用分了些金銀財寶讓三阮回家做接應。宋江一報信,便袖了銅錢,押著生辰綱立即動身,早就做好了充分準備。

那麼,吳用為何要冒這樣的風險而不提前上梁山,一定要等待官軍到來才跑路呢?除了讓晁蓋猝不及防,只能選擇上梁山這條路以外,還要讓晁蓋在石碣村殺官軍。這一「無恥」陰謀,吳用又得逞了。

雖然吳用步步設計,晁蓋步步落入陷坑。但是,晁天王就是不願意造反。在一次打劫商隊的行動中,晁蓋交代下山作案的好漢們「只可善取金帛財物,切不可傷害客商性命。」打劫成功後,梁山得了很多金銀財帛,晁蓋並不高興。當他從一個小嘍啰口中得知沒有傷害一個客商時,晁蓋這才「大喜」,說道:「我等初到山寨,不可傷害於人。」為此,晁蓋還取過一錠銀子,特別獎勵了這個嘍啰兵。

這是造的哪門子反?不可傷害於人,當然包括官府中人。捉了黃安不敢放,更不敢殺,活活的將他關死了事。因而,晁蓋雖然專愛結交天下好漢,但卻一人都沒發展入伙,更沒幹一件與官府作對的事情。見此情況,吳用急了,如此下去,梁山遲早要被大隊官軍團滅。於是,吳用利用江州牢城的宋江,再一次設計逼晁蓋與官府作對,逼他造反。

宋江題反詩下了死囚牢,蔡九知府派戴宗前往東京送信,向蔡京請示在哪裡處斬宋江。戴宗路過梁山時,被朱貴拿上了山寨。於是,吳用寫了封假信,告訴蔡九知府把宋江押到東京處理。當押解隊伍經過梁山時,劫囚車救宋江。

但是,吳用卻在製造假信時「脫卯」了。細讀文本便可知,吳用的脫卯有故意之嫌。

戴宗帶著那封假信,做起神行法回江州去了。戴宗去了多時,吳用才在酒席上大叫不好,對梁山好漢說出了假信中有一處脫卯了。此時,晁蓋又問怎麼辦,吳用說,還能怎麼辦,這回得勞駕主將親自下山走一遭了。於是,晁蓋暗傳號令,悄悄下山急行軍趕到了江州。經過一場廝殺,梁山好漢救出了宋江。

梁山江州劫法場,等於是向朝廷宣布,咱們跟你對著幹了。這場大鬧,無異於造反通電,梁山好漢劫法場殺官軍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大宋疆域。

晁蓋下山劫法場也是吳用搗的鬼?且看文本是怎麼講的。

吳用說假信的脫卯處是父親給兒子寫家書不能加蓋圖章,後來,經蔡九知府與黃文炳證實,這個脫卯處並不是致命的。這封假信最致命的漏洞,是一處非常明顯的常識性差錯。吳用在請金大堅刻製圖章時,大約用的是「翰林蔡京」四個字。黃文炳說,蔡京此時已經做了太師,怎麼可能用「翰林蔡京」這個職務很低的舊圖章呢?

黃文炳的話拿到現在來講,就是做了老總的人是不可能給大家發做銷售時的名片的。

作為梁山水平最高的知識分子,又是教人科舉仕途的學究,足智多謀的吳用,一定是知道這個常識的,此處「脫卯」實在是有故意的嫌疑。但是,吳用卻沒有講出來,其目的就是要矇騙晁蓋,逼他下山搞大事情。

江州劫法場之後,梁山果然發生了巨大變化,頭領從猛增到四十人。並且,開始主動出擊,向朝廷發起了強勢攻擊。梁山也由此徹底告別了王倫、晁蓋時代,豎起了起義造反的大旗。

吳用簡直是無恥至極

逼晁蓋上梁山,逼晁天王造反,假如以「招安」和「造反」來衡量,吳用的陰謀詭計還充滿著正能量。雖然有點「無恥」,但施耐庵卻是從正面來寫的。但是,寫到後來,畫風似乎有點變了,吳學究的詭計中暗藏著喪盡天良般的無恥。以下的三件事情,便是吳用無恥的典型事迹。

卻說朱仝私放了打死人的雷橫,被刺配滄州牢城。朱仝貌似關羽,滄州知府甚是看重,知府四歲的小衙內更是喜歡這個這個鬍子。小衙內整天纏著朱仝玩,朱仝也很喜歡這個可愛的孩子,經常帶他上街買糖吃。不知在滄州過了多長時間,施耐庵寫道:

時過半月之後,便是七月十五日盂蘭盆大齋之日,年例各處點放河燈。修設好事。

這天晚上,朱仝帶著小衙內去看河燈。在地藏寺繞了一圈後,又來到了水陸堂,小衙內爬在欄杆上看燈,朱仝卻被雷橫叫到了僻靜處。此時,吳用也閃了出來,鄆城縣的幾個老熟人在滄州會面了。吳用勸朱仝入伙,朱仝沒有答應,吳學究也沒有再多勸。然而,等到朱仝回頭時,小衙內卻不見了。

小衙內失蹤,朱仝很著急,吳用告訴他,恐怕是李逵帶著小孩子玩耍去了。朱仝一聽李逵這個名字,心裡便直打鼓。在雷橫的帶領下,朱仝來到了一處小樹林,當他見到小衙內時,這個四歲的小孩的腦袋早被李逵劈成了兩半。

原來,吳用這趟下山,還帶上了李逵,目的是要把朱仝弄上梁山。吳用先用好言相勸,朱仝若答應入伙,小衙內便安然無事。假若朱仝不答應上山,小衙內則必死。

為了誆騙朱仝上梁山,吳用竟然使出這等殘忍的手段,簡直是喪盡天良,無恥至極。施耐庵對此非常不滿,在書中強烈譴責了吳學究的妖魔行為。

列為看官請注意,《水滸傳》充滿了宗教思想,施耐庵不斷以「佛」「道」兩教隱伏自己的觀點,對自己寫的故事作出道義上的評判。在李逵斧劈小衙內這節故事中,施耐庵先後穿插了這樣幾條佛道符碼:

七月初一、盂蘭盆大齋之日、地藏寺。

這幾個符碼有一個共同的隱喻,就是緬懷先人,救苦救難。七月初一後的半個月,是道家的中元節。講的是從七月初一起,地獄裡解除鬼禁,放風至七月十五。於是,在世的人們在這段時間裡祭奠祖先,感念祖先的恩德。其中,放河燈便是其中的一種儀式。

道家的中元節,也是佛家的盂蘭盆大齋之日,佛家的這個節日講的是目連救母的事情。同樣,地藏寺中的地藏王菩薩,其過去之世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

朱仝誤失小衙內,也是因為朱仝可憐雷橫的老母無人照顧,因而私放了雷都頭。在這個故事中,講的都是救母脫苦難,感念先人恩德的大孝故事。吳用在這樣一個氛圍中如此行兇,施耐庵指責他毫無人性,無恥至極。同時,譴責兇手李逵,為李逵的母親在沂嶺被老虎吃掉做註腳。

除了這件事情,吳用在兵打大名府的時候,派兩路人馬去殺梁中書、王太守的家眷,可憐這兩家人被梁山好漢殺得十死七八。吳用不僅違背戰爭道義,殺害無辜良賤,還縱兵濫殺城中百姓。大名府一役,民間被殺死者五千餘人,中傷者不計其數。這是《水滸傳》中殺死百姓最多的一次戰鬥,指揮者就是吳學究。

吳用為何無恥至極

上文講到,吳用在兩個藍本故事中,都是梁山的二號人物。但到了《水滸傳》中,卻被降為第三位。其中的原因,應當是此人足智多謀,對應上了天機星。在三十六天罡中,天機星就是排在第三位的。那麼,這與吳用的無恥有沒有關係呢?

卻說宋江在還道村「還道」,得了三卷天書。九天玄女叮囑宋江,不僅自己要善觀熟視天書,要與天機星同觀。也就是說,吳用有資格與宋江一起觀看天書。施耐庵這樣寫,目的就是照應《水滸傳》的大架構,梁山好漢都是道家「妖魔」,都需要「還道」。但是,吳用還道了嗎?

宋江起先按照九天玄女的法旨,善觀熟視三卷天書,在攻打祝家莊時,能夠在馬上背誦天書。然而,天書沒能幫助宋江打勝仗。能夠拿下祝家莊,還得憑天機星的智謀。這也就是說,吳用沒有同觀天書,不按天書套路出出牌。

打高唐州時,宋江被高廉法術殺敗。無計可施的時候,吳用提醒宋江以「迴風返火」法破解高廉的法術。宋江便立即翻看天書,在第三卷上找到了「迴風返火」之法。但是,這一回又是「然並卵」,九天玄女的法術也慘敗在高廉的手下。從此,宋江再也沒有去看天書了。從善觀熟視,到臨時抱佛腳,宋江的功課日漸荒疏,最後竟然棄之不用。吳學究則從一開始就不相信天書,肯定就沒有「同觀」了。

從這兩次「天書」應用情況看,吳學究根本就不相信天書,而且,他的智慧似乎還超越了天書。因為,吳用本來就是「天機星」,天書知道的吳用知道,天書不知道的,吳用也知道。難道,吳用竟然是比九天玄女還要高明的人嗎?

當然不是,施耐庵的所設計的九天玄女,其實就是隱寫的宋徽宗。吳用是堅定的造反者,當然不會理睬這一套了。但是,吳用畢竟也是伏魔大殿中走失的妖魔,魔心未斷,又不願意「還道」。因而,用計行事,都顯示出其妖魔本性的一面。

關於吳用的事情,綠野老道體會頗深,以上簡要講這麼幾點。同時,吳用之所以如此「魔性」還隱藏著施耐庵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十分輕視儒教。《水滸傳》中,要不是王倫這樣的寒酸儒士,要不就是朱武這等不文不武的半吊子文人。吳用雖然足智多謀,但卻是個無恥的謀士,用計毒辣,行事殘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吳用干這些喪盡天良的勾當,都是在宋江的視線範圍以外。這其中也是大有隱喻的。

本人研讀《水滸傳》,是從多角度切入的,比如,讀出了書中的「佛道合一」,輕視儒教的思想,與北宋立國之初的「三教並立」宗教政策並不一致。同時,也讀出了書中隱藏的北宋與大明王朝的歷史。

在明代歷史中,有一人十分的蔑視儒教,此人便是做《道余錄》而受到姐姐唾棄,被世人譏諷「和尚誤矣」的姚廣孝。綠野老道發現,施耐庵似乎與此人有某種神秘的關聯。究竟是怎樣一種關聯,此處按下不表。

在吳用的身上,卻大有以儒士的「無恥」來影射永樂「開國」和尚的嫌疑。


智多星腦子好使,策略伎倆還挺毒辣的!


武將靠戰場上廝殺、靠帶著軍隊打勝仗,靠保家衛國奠定自己地位。

謀士靠什麼呢?那就靠嘴皮子。而嘴皮子人人都有,動一動如此輕鬆,又沒什麼風險。所以很多人都願意靠嘴皮過日子。那麼問題來樂,怎麼才能在萬千嘴皮子中脫穎而出獲得主公的信賴呢?不要臉無恥無下限是基石,還有四個字:陰損毒辣。

黃文炳在蔡九前嘴皮動一動,宋公明白白吃屎受盡苦難。

吳用在宋江前嘴皮動一動,小衙內命喪李鐵牛利斧下

陸謙在高俅前嘴皮動一動,林教頭誤入白虎節堂險送命

許攸在曹操前嘴皮動一動,已經投降的淳于瓊人頭落地

劉備在曹操前嘴皮動一動,呂奉先變泉下吐舌魂

賈詡在張綉前嘴皮動一動,宛城差點要了曹孟德老命


學究吳用,本一落地秀才。時也、命也、運也、數也,未可復追。豈曰無才,陰謀亦謀。史筆如刀,蓋夫英雄所可以後知。就原著軍師吳用的人設來看,是以水泊梁山大計行事,以捍衛公明哥哥忠義理想而建言獻策。殫精竭慮,死而後已。雖非至公,但也不好說就是無恥吧。


知識分子無恥的沒有嗎?無恥的人並不都是沒文化的老粗


沒有戰略眼光,只會搞陰謀。


春秋筆法。沒有好漢沒有忠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