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秦有秦末農民起義,東漢有黃巾起義,隋有隋末農民起義,唐有黃巢起義,元有紅巾起義,明末有李自成張獻忠,清末有太平天國。宋朝卻沒有像它們這種規模的起義。宋朝「不舉子」不是很嚴重嗎?難道政府招募流民入軍作用這麼大嗎?


其實吧,我翻了翻兩宋農民起義史料彙編,感覺徽宗欽宗朝的農民起義還是不少了

而且看過水滸的都知道,人家方臘怎麼著也算是符合「大規模」的吧


你所舉的秦是自己作死的,東漢那是餓,隋末還是餓,唐末黃巢直接拿人肉做軍糧了,明末還是餓,這三朝幾乎都是200多年300年不滿的樣子(戰亂後東漢初年搞了均田),腐敗加劇,土地兼併造成財政不足,加上人均耕地不足(人口增長超過峯值),大家都沒飯喫了,來點天災,樹皮草根都喫光了,任誰都無計可施,不反怎麼辦?

宋代,北宋960年到1127年,167年,被亡了,南渡,南方除了江淮之地都地廣人稀,不怕你南渡;南宋1127到1279年,152年,被滅了。還沒到人口陷阱來的時候就亡了,不是沒有,而是沒到。


宋朝是中國第一個被異族硬生生打敗的朝代。


宋江方臘:ん?

冗兵冗費既是宋朝農民起義的原因,也是宋朝農民起義的結果。


宋朝有沒有農民起義?

開國皇帝趙匡胤身前就經歷了宋朝的第一次農民起義

所以,要說宋朝沒有農民起義,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但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宋朝的起義雖然很多,卻沒有發展成黃巢和李自成這樣的超大規模浩劫。能夠在規模上接近的也不過是北宋末期的方臘。但方臘在堅持時間、破壞力和影響力方面,都沒法同那兩位相比。這或許和宋朝比較特殊的經濟環境有關。

宋朝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期,他的商品經濟較前代無疑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應該歸功於中晚唐時開始實施的兩稅法,將人口與土地做了切割。國家對人口流動的管制有所放鬆,官府也開始容許土地被買賣。

在這種情況下,宋朝出現大規模的土地兼併實不足奇,因為那符合朝廷允許的市場規律。相應的,地主們的規模自然也日漸龐大。以至於一些學者認為,北宋中期時就有70%以上的土地歸地主們所有。也正因為如此,宋朝的農民起義數量非常之多,可謂是此起彼伏。

宋朝為何沒有發展出超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一、宋朝吸取了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瘋狂打壓武將,並把地方行政權、財權、軍權、監察權收歸中央,大大加強了國家的中央集權。同時,為了穩定政權,宋朝瘋狂募兵,尤其是爆發災害的時候,宋朝就會跑到災區去募兵。我國古代大部分農民起義都是因為老百姓不堪壓迫和自然災害的衝擊,而自然災害是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導火索。宋朝把災區的不安分因素給清除了,把可能引發農民起義的青壯年都招募去當兵喫糧了,受災地區自然不會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實際上,由於宋朝經濟的繁榮和商業的發展以及宋朝對百姓管控的放鬆,農民以及市民都開始流動起來,人們不是搬到城裡就是跑去經商甚至出海當船員。城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稀釋了長期固定和依賴土地的農民數量,使得起義者找不到足夠的響應者。像方臘這樣的起義,核心往往是以走私商販為主,部分地下宗教成員為輔。同時,宋朝官員非常忠心能幹,他們能夠輕鬆撲滅隨時爆發的小規模起義。所以,在宋朝想搞農民起義真的太難了,想席捲全國更是可能性不大。

二、宋朝是個非常開明寬容的朝代,而且文化昌盛,不管是讀書人還是老百姓都非常愛國,素質也非常高。宋朝不興文字獄,不殺文人,風氣較為寬鬆,政治非常清明。遇到事件,官員、學生、百姓可以上書言政,百姓有一個較為通暢的宣洩壓力、上達天聽的渠道。所以宋朝的官民矛盾較小。同時,由於宋朝自開國以來,長期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民族矛盾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嚴重的外患掩飾了內憂的問題,老百姓對遊牧民族的不滿和恐懼遠大於對政府的不滿,所以宋朝雖然屢有農民起義,但規模都很小,反而是當外敵入侵時,很多國民自發組織起來對抗外敵的侵略。不得不說,外部矛盾確實是轉移內部矛盾的一種有效方式。

三、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宋朝人的生活質量是非常高的。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是空前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比以前有了極大地提高。宋朝不僅大部分國民能夠填飽肚子,很多人甚至開始享受富人甚至官員纔有的生活。比如出行,很多人出行開始坐轎子,這在以前可是達官貴人才有的享受。老百姓富足了,鬧事的自然就少。就是有小股的農民發動起義,老百姓也不會跟著起義軍跑,誰會放著富裕舒適的生活不過跑去造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