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上早教托班,聽聽我帶娃上了2年早教課的收穫吧!

系統地學習早教知識

說實話,一個星期一節早教課,雪球不可能學到多少東西,真正學到東西的是我們這些父母。

早教中心的課程內容都是根據不同年齡孩子的發育特點設計而來,全面開發孩子多方面的潛能,如溝通能力、專註度、想像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即系統又全面。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這些先進的育兒知識、方法,並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斷重複實踐,讓孩子在感官、語言、肢體協調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潛移默化地引導開發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比如,在雪球上25個月~30個月中班時,有一次的課程是讓孩子拿勺子盛豆豆。在這之前我一直覺得雪球用勺子吃飯還算是用得不錯的了。但是老師提醒我們兩歲多的寶寶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分開來拿勺子,不再用拳頭握住勺子了。我才意識到雪球之前一直是握拳拿勺子。經歷這次課後,雪球平時吃飯的時候,我都會提醒她正確拿勺子的方式。而她很快就適應了,並且用得越來越好了。

再比如,有一次早教課的繪本內容講的是小狸貓想和小熊一起玩,但她很害羞,一直躲在樹的後面,看著小象、小豬、小兔子都先後對小熊說:「我們一起玩,好嗎?」小狸貓也終於勇敢地說出「我們一起玩,好嗎?」最終,幾個小夥伴在一起玩得很開心。

這本繪本,家裡也正好有,被老師講過之後,雪球更加喜歡了。回來之後,讓我給她讀了很多遍。

有一天,我帶雪球去家門口的小公園玩,看到一個小男孩在玩球,雪球竟然跑過去對他說:「我們一起玩好嗎?」

我很吃驚,我沒想到早教課上的1次閱讀經歷再加上後來的多次閱讀實踐,真得對雪球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可惜小男孩拒絕了她,害我安撫了她半天。

豐富的早教資源

早教中心的老師有豐富的早教經驗,平時遇到一些棘手的育兒問題,向他們請教,他們不僅會有問必答,而且提供的方法也非常有效。

比如有段時間,雪球老喜歡啃她的手指,說了好多次都沒效果。請教了一下早教老師,老師讓我們不要說她,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她不要再啃手。回來之後,這種方法用了一兩周,雪球就基本上不再啃手了。

PS.自從分班事情被主任教育了之後,和主任也算認識了,球爸還找過幾次主任請教問題。

其他家長學習的機會

每次上早教,都有十幾個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一起上課。在上早教課的過程中,這些孩子和父母的表現是很好地學習和警示機會,學習他們做得好的地方,警示自己他們做得不好的地方。

比如,每次上課時老師會發一些工具做手工,做完了再繼續下一項。有時候雪球動作比較慢,為了趕快做完,我會一直催她甚至幫她做。直到有一次,每個孩子都做完手工了,只有一個小女孩還沒做完,她媽媽想把工具還給老師,小女孩哭著不同意,於是她媽媽就陪她繼續做,直到下課了,小女孩還在做。

看著小女孩專註的樣子以及她媽媽在旁邊安安靜靜地陪著她,我恍然大悟,做手工不是為了趕快把它做完,而是在於做手工的過程。

從此,再做手工的時候,我不會催雪球或者幫她做,我會讓她按照自己的節奏,如果做不完,就先放到旁邊,等下課了,再陪她繼續做完。

再比如,有段時間,有個小女孩老喜歡在老師講課時跑到老師面前去看,這樣會把老師擋住,班上大多數人都看不到老師的示範,而這個小女孩的媽媽只會嘴上叫:寶貝,回來。但屁股一動不動。老師讓她把孩子抱回去,她還說,我叫她了沒用。終於,在上了三次課後,有個媽媽忍無可忍,說了她,然後其他媽媽也一起說她。最後這個媽媽惱羞成怒,對著不願意坐回自己位子、哭鬧的孩子大聲說:你惹得阿姨都不高興了……

真的是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這個媽媽到最後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這件事情也時時提醒我,不要像那個媽媽一樣,讓她和她的孩子都成了讓大家討厭的人。

學會放手

這一點就是我在上篇文章《該放手時就放手,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提到的,我擔心雪球不能適應升班,所以我百般謀劃讓她晚一些升班。

還好,遇到了早教中心主任,幾句話把我一語點醒。不要給孩子搞特殊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每周1次幸福的親子時間

我們報的早教課是每周六上午上1個小時,上完課之後,還會在早教中心玩1~2個小時。

無論是有趣的課程內容,還是好玩的遊樂設施,都讓每周1次的早教課,成了雪球最期待的一件事情。

也因為此,我和球爸無論颳風下雨、工作多麼繁忙堅持每次都上課,在上課期間,我和球爸會全程陪伴她,陪她上課,陪她玩耍,心無雜念,全身心地陪伴她。

每個周末的那個早上,也成了我們一家三口最幸福的親子時間。

****************************************

說了這麼多好像都是我的收穫。這2年多來,我也見證了雪球性格方面的變化及社交上的收穫。

第一次上早教課帶她去海洋球池玩時,她在裡面一動都不敢動,去了幾次之後她就敢在海洋球池裡隨意翻滾了;

剛開始上早教課時,無論老師問什麼問題,她都是一聲不吭,到現在已經成了班上回答問題最積極的孩子了;

早教課上的很多同齡孩子,都成了她的朋友,甚至,早教中心主任也是她的好友之一;

帶她出去玩時,碰到同齡的小孩子,她會主動跑過去和他們玩;雖然,大多數時候都是被拒絕;

……

另外,對於雪球來說,我想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收穫了很多開心吧。

每次跟她提到要去上早教課,她總是一副很期待的樣子;

雪球早上經常睡懶覺,但我如果叫她:寶貝,要不要起來上課去。她竟然能立刻一骨碌爬起來;

每次在早教中心,她都會玩得樂不思蜀,不願意回家:

……

僅憑對雪球來說上早教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我也會帶她持續上下去。

一次早教課100塊錢,在魔都真的是良心價了,再加上有這麼多收穫,我個人認為真的是太值了!

不過,上早教課只是眾多早教方式中的其中一種。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是最好的啟蒙老師,也是最好的早教老師。爸爸媽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要不要上早教。而對我們父母來說,不管上不上早教課,不管工作多忙,我們都要儘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

關於我報的早教班的價格,這裡再解釋一下,我家報的是上海的公辦早教,上海的每個區都有這麼一家,隸屬於上海各區教育局。

到現在還是這個價格,每次一次性繳10次課(1000元)的錢即可,就是要排隊一年以上才能排上。非公辦早教,比如金寶貝,我也去試聽過,價格大概200元一節課。

我覺得公辦早教和金寶貝之類早教中心的區別就是金寶貝給我一種濃濃的商業氛圍,銷售不停勸你交錢買課,公辦的則不是你想交錢就能交的,得先報名排隊,一般得排一年以上才能排上。有教育局的支持,公辦早教不用考慮盈利,老師會更專註於教學方面,價格也更便宜,教學場地也非常大。

------------------------------------------------------------------------------------------

微信公眾號:雪球媽媽 ( snowballmom )——和娃一起成長的80後媽媽

想了解更多育兒乾貨或有問題需要諮詢,請關注我。

歡迎和我交流育兒生活中的問題。(*^__^*)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作為過來人,我只能建議你,如果家庭財政條件允許,應該送寶寶去早教。

第一,既然你提出了這個問題,說明題主對子女教育和早教這一有如「黑洞」一樣的存在產生了困惑。困惑的背後,有兩重問題,一是題主所提出的——早教有沒有用,二是作為父母的自己是否認識到了早教的用處和意義?兩個問題看似是同一個,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問題。

第二,前一個問題,早教有沒有用。可以非常明確的說,早教是有用的。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到早教的用處。比方說,很多老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會認為,早教不就是帶著小孩玩,能學到什麼東西?每天學一丁點東西,怎麼價格那麼貴,根本就不值。等等。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沒有認識到早教的用處。當然,這個有用要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如果一年一萬元的早教費用超過了你們家庭收入的10%,那麼,這個有用就是無用的。(這個不好解釋,就這樣隨便一說吧)

第三,後一個問題,早教的用處。早教的用處和意義究竟是什麼呢?(以下回答僅是個人體悟,並未上升到學理層面,因此僅供參考)那就是為兒童提供高質量的玩。早教提供了一個集陪伴、社交、模擬幼兒園體系、手腦結合等於一體的「玩樂系統」,這對於兒童智力和想像力的開發意義很大。但是如果你說,我在家裡也可以提供這種高質量的陪伴,那就不用去早教(現實情況是,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往往都在刷手機,而把陪伴兒童的事情交給了遊戲和電視)。當然,這種差距並沒有大到非常誇張的程度,更不會說,上了早教的兒童就一定比沒上早教的兒童表現的好。《魔鬼經濟學》里提到,兒童的行為模式歸根到底是受父母的行為模式「決定的」,早教在其中能夠起到的作用,可能連10%都沒有。

第四,總體來說,時間是一個最為重要的尺度。題主可以想像一下,即便早教是完全無效的,但僅僅是因為每周要去上一次早教所鍛煉的時間觀念和經受的社交環境對兒童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在時間的大尺度上,每節45分鐘的早教課所產生的影響似乎很小,但是一旦串連起來,450分鐘或者1000分鐘的時候,影響是非常大的。

最後,說一句結論,如果你願意用家庭10%的收入來購買這10%的可能性,那你就帶孩子去上早教。如果不願意,就可以考慮不要去。


其實我已經不太想回答這個問題了,因為我認為早教不能說是必須品,也不能說不必須。 首先你需要看下你的孩子是否適合在這個階段走進教室。雖然我打定主意讓孩子去上早教,但是選擇的過程我花了大概一年,一歲多的時候孩子在早教中心玩的很開心,但是一關門上課就開始哭,課程上無論如何都無法吸引他,在試聽了一圈之後放棄。到2歲多,他開始對各種東西有所好奇,在金寶貝試聽後兒子表達出滿滿的興趣,遂報了名,報名的時候還擔心他不願意上課。哪知道每周到了上課的時候他非常興奮,回來會跟大家介紹各種課程上學的東西。剛開始只覺得他有興趣,到現在一年多了,才漸漸的感受到早教對他的變化,思維活躍,表達能力和表達慾望都異常強。所以在我看來,我的寶寶是適合上早教的,是值得的。 另外講個例子,姐姐的女兒從來沒上過早教,興趣班之類的,全部是姐姐親子教。因為姐姐的女兒特別聽話,所以對媽媽教的東西接受的很快,也願意去學(這點我們家兒子恰好相反,他對老師上課十分認真,如果我教他,他很容易分心),所以效果不比上早教差,對她而言,早教就不是必需品,完全可以節省這些錢。 最後想說的是,其實中國的父母大多數會陷入一個誤區,總想著投入產出比。比如讓孩子去學什麼花了多少錢就得達到什麼什麼樣的效果。我也不例外,所以在教育上覺得很糾結。慢慢的我也想通了,其實無非是為了讓他多感受一些,多看一些,也不要走什麼具體的要求,孩子學的開心又為何不可?孩子學的不開心那肯定有原因,是否一定要強求?

一位資深媽媽告訴你,早教很有必要,但早教不等於早教中心。現在大部分家長基本都有早教意識,於是就有了很多這種去不去早教中心的糾結。

早教中心的好處在於比較專業,小夥伴一起上課,可能更有課堂氛圍,容易找到小夥伴(我當初就很看重這一點,我娃到了發展社交的階段,但是周邊缺少小夥伴)。弊端在於需要家長按時按點的去接受甚至陪同上課,價格還很貴,需要預付費。

後來我發現,由於大家的時間很不一樣,排課基本上是根據每個家長的方便挑一個時間,然後其實也很難有固定的小夥伴。

所以我娃去了早教中心上課,到後來的體驗其實並不好,家長累,孩子也並沒有交到固定的小夥伴。

後來我還是轉到線上,把崔玉濤、丁香媽媽、小步、年糕媽媽、常青藤爸爸、凱叔等APP上的育兒資源利用起來,然後再結合線下老師到家早教,從摩爾媽媽APP上面預約了老師到家早教,用了他們拼班這個模式,我們小區一共五個孩子拼班,請老師到家上早教,孩子終於在小區裡面有了固定的小夥伴,有了自己的小社交圈,這樣就把早教和社交都解決了。

所以還是建議各方面考察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早教中心的氛圍會好一點,因為去上課,寶寶會認識更多的同齡小夥伴,對寶寶的人際交往和社交發展是有幫助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