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大概率是為避諱劉恆的名字,把原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改成常字。馬王堆帛書老子分為甲、乙本,甲本幫、恆都沒有避諱,估計是漢代以前的,乙本避諱幫字,不避諱恆字,應是劉邦、劉恆之間的抄本。


馬王堆出的帛書,是道可到非恆道。現代版本的有點缺失本意,或者抄錯。是讀chang.


讀作shang始自清朝俞樾:

「『常』與『尚』古通。……尚者,上也。言道可道,不足為上道;名可名,不足為上名。即『上德不德』之旨也。河上公以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道經》首雲:『道可道,非尚道。』《德經》首雲:『上德不德。』其旨一也。

後來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引用俞說。

廖名春在《〈老子〉首章新釋》一文中支持俞說。


得意忘言。不必咬文嚼字。


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書甲乙本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而現在《道德經》中的流行版本大多是:道可道,非常道。雖然不能確定帛書老子就是最初版本,但我們的收穫是知道了「常」是「恆」的替字,意思是永恆,所以讀「chang」。


先給你最樸素的解釋

道,就是路,從出發點到目的地的通路。

可道,可用言語表達。

非常道=非恆道。在漢代為避恆帝的諱,才改為常。

全句意譯:常道靠體會,常道不可道,可道的道,只有(念念流轉的)非常道。

那常道是什麼?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枉作兇。

怎麼才能體會常道?禪定,暖相是明道的前相。

而老子講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實就是效法天道。

所以上句可意譯為:天道靠體會,天道不可道,可道的道,只有(念念流轉的)非常道。

告訴你一個真理:念合為神,神分為念。

儒家講至誠:誠者,天也;誠之者,人也。因此常道就是至誠之道,念念合一。

你或許會反駁,道家與儒家不是一會事吧。儒家從孔子開始,孔子師承老子。他們都修習先王之道。


讀哪個音都可以 ,諸佛妙理,不關文字,讀錯幾個字,哪怕是不認識這個字,也不影響你悟道的,推薦你一本書《佛道一如道德經》


馬王堆出土的也不是原版。在時間流淌中經過多次傳抄,現在能看到的任何一個版本,都不會和原版一致。

讀道德經,重點是體會文字傳達出來的意思,而不是文字本身是否正確。

就答主提的這個問題,常道指的是尋常之道、常人理解的現世之規則,但「道」為大道,為先天之道,先有此先天大道,再生萬物,再生普世之道,大道和常道是不一樣的。按照這個理解,讀chang


恆(gèn)


重點是意思,讀音沒關係


chang。平常的意思。


不要鑽牛角尖


後面一個,關注我,我到時候給你推薦一本讓你滿意的道德經書


道可道非常道

: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的客觀規律。

可道:可以遵循。

非常道:不是平常我們眼睛看見的實體的走的道路。

常,chang,平常,經常,

:有規律的可以觀察的,就是常。


讀chang

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語言簡單的描述出來,就不是真正恆常的道了。

所以這裡應該讀chang,可以理解為恆常,也就是真正的道。


西漢初年的版本常做恆,因為要避諱漢文帝劉恆,所以改成了常。常久,經常,常來常往,讀音chang。



常道 和恆道 的意思差不多 估計是為了避漢文帝劉恆之諱 而改做常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