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古詩詞文言文,表達的也只是作者個人的觀點,為何許多人會覺得更有說服力?是否真的更有說服力?


有沒有說服力,得看你在幹什麼了?

如果寫具有思辨性的論文,那引用古人肯定要斟酌分析。

如果寫作文,那當然沒問題了。因為作文嘛,文采是最重要的,只要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即可。

如果要說服別人,那麼我告訴你:

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的真理,沒有所謂的對和錯。只有站的角度和位置不同而出現的矛盾。

但如果把一個觀點加上特定的條件,他都會成為真理。

看看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都提出過什麼觀點:

白馬非馬,飛矢不動。南方有窮而無窮。人不可以踏入同一條河流。

黑格爾的辯證法是精神決定物質,馬克思拿過來說了個物質決定精神。


謝邀。這只不過是高考作文流氓式的伎倆罷了。能真正說服人的從來不是這些,而是雄辯的言辭和嚴密的邏輯。


起先我也覺得根本沒說不服,甚至我還覺得名人說的也不一定對。不僅如此,我也常常懷疑老師有沒有資格教書。哈哈,咱小年輕,就這麼膨脹。

不過我愛讀書,也愛吃飯。寫點句子段子,也喜歡搗鼓點吃的。引用古文是個好問題,我可以合理寫做菜理論了吧。如果寫的不好,請諒解一個做菜愛好者參與寫作討論。

做菜講究食客用餐環境、口感偏好、其次才是色香味。突然想扯一句做飯的標準,做飯第一標準是要合理評估食量做飯,既不能餓著人,也不能剩下飯還說別人浪費糧食。即要考慮食客本身食量大小,又要考慮配菜的補充量,還要考慮吃完以後,活動消耗量,做飯量就這麼講究。做飯量清楚之後才是營養搭配和口感偏好,要懂這些才不愧天將大廚重任。回到做菜,食客環境和口感偏好在先,色香味在後。可嘆,那些迂腐的廚師總是想著色香味,就像他是食客而不是廚師一樣。如果人人都像我這樣清醒,廚師就不總受氣,食客也能更好的享受用餐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看我引用多合理),作文也像做菜。怎麼寫要看環境,看對象。做菜給食客老爺吃,作文畢業的給夫子老頭(老師)看嘛!所以,老師的期望和偏好也是要優先考慮。你一看山西漢子進來醋先管夠,來個湘妹子辣椒加足這就是看人給料(自己要當成投喂)。應付老師為什麼要引用古文呢,因為語文老師覺得那時自己教育成果,娃娃真聽話,以後上北大。

再說做菜的色香味,好菜要有原料的。自己做的原料和採購的只要能為色香味服務,盡可用得。所以,有了味精之後,普通家庭做菜明顯變的好吃了,也有人用豆瓣醬和豆腐乳汁等調味,只要和菜搭的來,也能做做不錯的菜,當然也有人愛上老乾媽不可自拔。速食麵在時間趕的時候,真香!

作文也是一樣,由於可以引用,寓言,俗語,成語,典故,名人名言,真是我等同學的福音。方便,自帶豐富屬性,對老師的胃口。對於我等吃的米沒人吃鹽多的後備來說還真是方便法門。

有人問味精能讓菜味道變好吃嘛?(引用能增加說服力嘛?)當然,要不然用要味精幹嘛!味精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菜變好吃,古人把文明傳下來,不就是為了讓我們繼承嘛?(祖宗蔭庇則為兒孫考高分),我們一代又一代都是這樣過來的。

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有人引用上癮了,不光引用古文,還引用今人。不光引用成語俗語,還引用中小學優秀作文文選,還一不小心全篇引用。說來愧疚,我平原生平原長從來沒見過山的模樣,抄過這樣的句子「我家住在平平常常的小山村。」老師讓我解釋,我無奈說,我雖平原生平原長,但把祖國當故鄉,我愛那平平常常的小山村愛的深沉…老師聽到愛的深沉,慈祥的幫助我補滿眼裡的淚水,罰抄作文50變,從那以後我討厭抄作文。

引用犯忌和上癮的同學年年有,因為味道錯認故鄉的也大有人在。調味料本意是增彩色,便利做菜,但是有個老乾媽,被帶到全世界,離開老乾媽啥都沒味道,走遍全世界,飯菜還是老乾媽的味道,直把他鄉認作故鄉。

現在隨著物質豐富,運輸業發展,調味料的選擇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的就餐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由營養補充到現在更多追求視覺效果和健康理念,很多調味料落伍。引用古文也同樣如此,蘇東坡在科舉考試中還在造典故,幾百年來,良莠不齊加上時代變遷,有許多古文難以讓現代人信服。一句話,就餐環境變咯…

吃多了外面的食物,有時候最願意回家研究一下,多少度的水泡咖啡最好喝,雞蛋炒飯要加多少水口感最佳,水煮蛋水燒開幾分鐘內蛋最好吃。同樣關心的還有,平平仄仄,一東二冬,韻腳白腳,概念命題推理…

自己吃的菜,不妨多點耐心。引用有時候說服別人夠用,說服自己卻不行…


謝謝邀請,你好,會的。

核心並不是引用古文更有說服力,

而是古文論證更有說服力。

古人也會用敘事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事實論證,道理論證,舉例論證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如墨子:今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

現在有五把刀,這是最鋒利的一把,這把刀必定先折損。

用了敘事論證,事實論證,舉例論證。只這一句話,墨子的觀點就呼之欲出了。

接著,他又說,靈龜近灼,神蛇近暴。

靈龜的龜殼會被燒了用來占卜,神蛇的皮會被扒了用來暴晒。同樣用了以上論證,進一步論證自己隱藏的觀點,但是作者還是不點明自己的觀點。

然後他又說:故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孟賁之殺,其勇也。

西施沉江,是因為美貌,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變法的事業,孟賁被殺,是因為他的武勇。

從物轉到人,更深層次論證自己的觀點,最後總結: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

因此這些人,很少不是死於他們的長處。

從物到人的舉例論證,前後形成類比,論證水到渠成。

論證觀點:故曰:太盛難守。

高中議論文一般論證到這邊就結束了,一篇作文只論證一個觀點,非此即彼,非正即反,如果又此又彼,不免顧此失彼,然後一個也沒證好,直接gg,不及格。

矛盾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客觀事實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西施大約的確因為美貌而死,可是醜陋的西施難道就一定好嗎?

好比議論文拒絕平庸,平庸難道就一定不好嗎?

議論文出名需趁早,出名難道一定要趁早嗎?或者人難道一定要出名嗎?

老師只讓你論證一種觀點,非此即彼。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是不客觀的,違背事實的。再厲害的文采也只是一個瘸子。

於是墨子說: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

現在有一句網路語:只要我足夠廢物,就沒有人可以利用我。

行啊,西施太美不是會因此而死嗎?不是彼人寡不死其所長嗎?那我做一個一無是處的廢物不就好了嗎?顯然不行,墨子舉例說:就算有好的君主,也不會喜歡沒用的臣子,就算有好的父親,也不會喜歡沒用的兒子。

然後他勸說君主: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同樣用舉例論證:好的弓雖然很難拉,但是可以射的遠。好的馬雖然難馴服,但是可以駝重物走更遠,良才難以駕馭,但是可以匡扶國家。

然後墨子說: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

還是舉例論證:長江黃河不嫌小溪灌注它裡面,才能讓水量增大。聖人勇於任事,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見,所以能成為治理天下的英才。

只有接納這些人才才能治理好天下。

一方面說太盛難守,勸人收斂鋒芒,一方面又說人不能做廢物,廢物沒人喜歡,一方面又說明良才難令,勸說君主接納良才,因為海納百川,所以有容乃大。

從人才和君主兩個視角正反不同的方面,有層次地反覆舉例論證自己的觀點。

不需要花很多筆墨就能有邏輯地論證最多的觀點。不因為炫耀文采而多說一句廢話。

這才是議論文,這就是古文的魅力。


有沒有說服力,看你引用什麼古文。

古文會讓人覺得這個人知識淵博,但知識淵博和所說的道理正確之間不畫等號。

引用古文者有三種:

1、真的懂了,隨口就來;

2、真的沒懂,加強語氣;

3、似懂非懂,用了再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