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已刪除,別再私信了。

問的不該問的問題,就忽略吧。


謝邀。努力來個戾氣低點的回答?

簡單說,直接改不具備操作性。因為戲曲和歌曲有一點區別,就是字音是決定唱腔(旋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拿京劇舉例,同一句唱腔,即便相同的版式,但用不同的字音來唱,就十分不同。

具體說,是因為有了京劇獨特的發音方式,反過來影響唱腔形成了今天的樣子。說白了,一句唱腔,為什麼這個旋律,我們可能都是照貓畫虎學的。其實背後,字音的貢獻很大,你把這句唱腔的某幾個字音調給改了,它的旋律按理說也要跟著改。如果簡單改成普通話,相當於把很多詞的字音改掉了,所以還真不好改。

這是一個方面,說的是已有的傳統老戲不容易改成普通話。那麼新編的戲可不可以直接按照普通話的字音來編寫呢?

當然可以,其實早這麼幹了。詳情參考大名鼎鼎的「樣板戲」,應該都算是普通話了吧。現在新編的一些戲曲作品,也不少是普通話。所以不是不可以,也談不上哪個好哪個不好。但完全是不同的感覺。

為啥這麼說。因為這樣有點像歌曲。所以這也反過來證明了,戲曲和歌曲區別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字音。把字音改掉,需要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的戾氣也來源於此,容易把戲「味兒」改沒了,那確實沒聽戲的必要。

「戲曲演員唱歌為啥要聽,聽歌手不好么。歌手來唱戲為啥要聽,聽戲不好么。」我想所謂的戾氣大概就這麼來的?

關於字幕的問題,說個秘密吧,其實不少戾氣重的大神答主也需要藉助字幕的。。。

最後說會不會接受度更高。我覺得,不會。

年輕人不接受戲曲的原因非常非常複雜。補充個很重要的,可以解釋為什麼戲曲在年輕人中傳播有一定困難——那就是人的趨眾心理。

簡單說,人會因外部影響放棄自己的想法,最終趨向於選擇和大多數人類似的做法。其實戲曲的愛好者在年輕人中也有不少,還有不少人對戲曲存在獵奇心理,但這些會受到外部的壓力,並不容易生存下來。

比如,如果你喜歡吃雞就更容易交到朋友。但你喜歡戲曲,就沒有那麼容易。這大概是顯而易見的事情。所以,當你到了開始把珍視友情(舉例,別的情類似)作為主要人生活動的時候,喜歡戲曲或者與眾不同的東西就成為主要活動的阻礙,也就難免要在喜歡戲曲和擁有很多朋友之間做出抉擇(當然也未必是非此即彼的那種抉擇)。

另一方面,做一件周圍沒任何人做的事情,也會產生負面情緒,從而促使做出放棄戲曲,開始吃雞的選擇。

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戲曲的熱情大幅提升,相當多的原因是吃了很多流量戲曲名人的安利。這其實也沒有逃出趨眾心理的範圍。只不過反過來了而已。因為周圍有很多人都去愛某老闆的講座,我也要愛。大概就這麼個過程,當然細說就遠了。

所以個人看法,年輕人喜不喜歡戲曲和語言關係不大。畢竟這年頭連外語都會好幾門,何況戲曲怎麼講說的還是中國話呢。

改了好幾遍,覺得戾氣不那麼重……是吧


題主您認為京劇改用普通話,觀眾就可以聽懂了,接受度就會更高一些。

同樣是載歌載舞表演故事,還是用普通話唱念的舞台藝術形式不是沒有,音樂劇、舞劇哪都有,京劇為啥要搶人家那碗飯。何況現在看來,就算是聽得懂的音樂劇和舞台劇,也不見得比京劇活的好多少。

真要是改用普通話,樣板戲情況特殊不說,近幾十年的新編戲有幾個現在還傳唱的,這不都是失敗的例子嗎?

京劇改用普通話唱念,反而會喪失本身的特色,更沒有吸引人的資本了。怎麼著?京劇就是唱著西皮二黃的音樂劇啊?


首先,糾正一個觀點。欣賞京劇的重點不是情節,是「玩意」——是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四郎探母》,演了多少年,聽了多少次,我們看的是四郎有沒有探母成功嗎?《鍘美案》是為了看陳世美有沒有被斬首嗎?

顯然不是的。相反,觀眾更喜歡看「熟戲」。

拿《四郎探母》來說,余派四郎,楊派四郎,奚派四郎都是不一樣的,甚至同一派的不同演員也是不一樣的。看了張克的四郎,不影響我看李軍的四郎。再比如《沙橋餞別》,「提龍筆」一段,李適可,張伯駒,陳大濩都不一樣,不同的處理顯示出不同的藝術精神和藝術觀點,一個字就夠琢磨好幾天的。

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湖廣音,中州韻」,是京劇的一大特徵。雖然名叫「京」劇,但音韻上並非京音(部分角色念白除外)。這就好像豫劇是河南特色的中州音韻,秦腔是關中方言。這些特色,都是不能更改的。如果秦腔不用關中話,就沒有了古老蒼涼之感,還能叫「秦腔」嗎?

所以,改成普通話,萬萬不可行。

因此,欣賞一個劇種,就要學會這個劇種的音韻,最低也要聽個大概。如果掌握不了這個技能,聽起來的確十分費力。況且現在劇院都有字幕,新手參考字幕,完全可以聽得明白。

最後,想聽普通話,那就聽評戲。正月里開花,十四五六…… 何必難為自己呢?


粵語歌為什麼不用普通話唱呢?

閩南語歌為什麼不用普通話唱呢?

民歌為什麼要用方言唱呢?

為什麼要有方言呢,大家都講普通話嘛……

從根本上來講,地方戲曲是根植於當地語言而產生的,我舉兩個例子:

1、越劇。你試試用普通話唱「天下掉下個林妹妹」,越劇的溫柔款款全沒了。

2、豫劇。你試試用普通話唱「劉大哥講話理太偏」。

還有許多戲曲的腔,是從地方口語習慣演變而來的,這也是不能用普通話唱地方戲曲的重要原因。

還有,滬劇、紹劇、揚劇、越劇、錫劇,這幾個劇種你試試都用普通話,你要能分出來誰是誰那就算你厲害!

呂劇、豫劇、二夾弦、道情、五音戲你試試用普通話,能混一半……


高派有一齣戲叫《逍遙津》,裡面有一句導板,父子們在宮苑傷心落淚,每個字都是普通話,可是連起來你就是聽不懂。

為什麼?

十個字唱了一分半鐘。任是誰都聽不懂。

可是誰還都愛聽。

為什麼?

那唱出來真的是風聲鶴唳,悲悲切切,這齣戲只能高派唱,其他的人真唱不出這個意境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