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爺爺放的秦腔,外放,聲音很大,我真的jio的秦腔很吵,一點都不好聽,雖然我是陝西人.喜歡秦腔的不要噴我,我只是不理解而已.


聊起這事兒,我給說兩句哈(先鞠躬)。

我呢,是甘肅人。在北京生活了九年,在上海生活了八年,我樂感特差,只是說說自己的理解吧。

我現在的理解是,秦腔有自己的味道。當然不能孤立的欣賞,因為戲曲是文化的載體之一,文化就是歷史(過去人的人生)和現代(在世人的人生)的交相輝映。

做為地廣人稀的黃土高原上生長的藝術,秦腔的第一個特色是豪放,類似好漢歌的感覺,這個代表是&開場,單童是李世民抓到的山大王,要被問斬,開場一聲「呼喊一聲綁帳外~~~~」,馬上把一個桀驁不馴,死不服輸的梟雄角色立起來了。類似的飆高腔在京劇唱段 叫小番 里也能聽到,襯托四郎歸家探母的激動和多年的壓抑(相聲里借用也是顯示賣力氣,能贏掌聲的片段)。在秦腔中是大量使用這種「吼」(譜子上一片片的G調),這和受眾的生活也有一定關係,郭德綱和于謙有個哏說種地的老農不會去唱「我的太陽」(於老師補刀:不定晒成什麼樣了),類似的,西北以前的勞動人民,面對的經常是群山溝壑,吼起來,大山迴響,音響效果max,讓人覺得心神開闊,也覺生命之蒼涼珍貴。比如站在華山邊看高聳入雲,聽譚維維和著華陰老腔唱一聲「女媧娘娘補了~~天~」,如同火箭乍破,穿雲而去,當然比起「奈何老子沒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應該是更應景一些的(笑~)

同時也因為西北環境相對貧瘠,民生維艱,八百里秦川更是看盡王朝更替,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感同身受的,這造就了秦腔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孤苦悲憫」,類似煙花易冷的意境。這裡有兩個唱段一個是劉皇叔祭靈」滿營中三軍們齊掛孝」,一個是白娘子返斷橋「西湖山水還依舊」,一個從痛失知己唱到復仇決絕,一個從觸景傷情唱到堅持希望。這兩個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中華文化故事,台詞不算難懂,其中悲傷的唱腔和情緒卻是非常能感染人心的。另一個對比是聽京劇版的空城計「我本是卧龍崗散淡的人」和秦腔版的孔明祭燈「後帳里轉來了諸葛孔明」,都回溯了丞相的經歷和傳奇,一個預籌帷幄,淡定從容,一個生命將盡,壯志難酬,同樣的動人。如果參照唐國強老師的電視演繹畫面,在孤苦悲憫中對命運中的無力感是很容易有共鳴的,特別是人經歷了愛情,事業,家庭,友情變動的成年人,更容易擊中人心,所謂少年不懂李宗盛,明白已是中年身,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秦腔也是中國整體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部分,就像武林外傳里佟掌柜的台詞,大家都能聽得懂,其實秦腔並不難懂。而且很多戲是各種劇種都有演繹的。比如王寶釧,轅門斬子,二進宮,打金枝,霸王別姬,乃至近代的智取威虎山。在東北二人轉,京劇,豫劇,晉劇,秦腔,黃梅戲,崑劇,川劇,粵劇,TVB(大霧~)等劇種中都有演繹的,對比起來,各曲種唱腔演繹各有特色的。當然隨著生活的改善,這些傳統曲目整體都是在式微的,電影,電視,微視頻逐漸成為主題。

藝術這東西是見仁見智的東西。覺得不好聽或者好聽都很正常。因為他最終是要有一個共鳴。我個人覺得秦腔是歷史文化的一個部分,老人聽秦腔和我們刷知乎,廣場熟女去跳舞是一回事兒,都承載著兒時的回憶,年輕時的經歷,成長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期許。聽聽老人的秦腔和給老人講講身邊的事情,也是我們和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您說是吧?

(鞠躬下台)


美聲唱法到底哪裡好聽啊?不理解

民歌到底哪裡好聽啊?不理解

京劇到底哪裡好聽啊?不理解

現在的流行歌曲到底哪裡好聽啊?不理解

。。。

聽不懂、不喜歡的就覺得不好聽啊。就算同樣是流行歌曲,不同的人,還覺得歌手a唱的到底哪裡好聽啊?不理解


我是從這段入坑的,秦腔《黑叮本》高潮部分,這是1.5倍速播放的,有人看再把原倍速放過來


其實秦腔蠻好聽的,可以選擇一些比較好聽的唱段入手。因為喜歡一部分,從而過渡到全部都喜歡。比如齊愛雲《打神告廟》的凄美震撼,比如貟宗翰老先生徒弟包東東的《打鎮台》的穩。也就是「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見全豹」。


去看看竇鳳琴老師的《五典坡》,不用全看,只看看截取的高潮部分即可,再去看看其他劇種的這一段

你會明白什麼是西北人

五典坡愛人不愛錢

https://b23.tv/av50202949?

b23.tv

要斬要斬實要斬(黑叮本)

https://b23.tv/av40460652?

b23.tv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