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們現在聽周杰倫的七里香,沒有官方歌詞發布是很難聽出來是什麼的吧。那麼過去戲園子聽京劇,一是京劇里有時候發音是徽系發音,二是當時也沒麥克風之類的擴音設備,可能導致音量不是特別大,那麼觀眾是如何聽具體裡面的唱詞的呢?(少聽一句兩句對整個戲的理解不會有太大影響,本題是當時戲園子的聽戲模式好奇,煩各位大大從這個角度回答,謝謝)


解放前的戲園子並不會提供唱詞本。如果是某個角兒的新編戲,生怕他人得了劇本,就更不可能提供唱詞本了。以前的戲園子多半只在門口出水牌子,寫上劇目和主演。和現在七八點開場,十點多十一點散場不同。以前的戲園子有時下午四五點就開鑼了,演出時間久的時候近凌晨一點才演送客戲。觀眾也是隨時可以進場也隨時可以退場(但絕大多數都會看完大軸才離去)


不會的 沒有這個傳統 除非是一些對外文化交流的活動會準備內容大綱簡介之類的


謝邀、不會有唱詞的、京劇藝術和歌曲或者歌劇藝術是不同的、京劇賣的不僅是唱詞、更為重要的是其中的身段技巧以及尺寸問題、願意去園子聽戲的多為當年的資深票友或者專捧某位演員的狂熱粉絲、對於唱詞早已銘記於心,如數家珍了、偶爾有不常聽戲的觀眾進園子、這些票友就充當了唱詞普及的作用、口口相傳,好為人師也是票友們的一大特色、再者,園子里夥計的口才也不可小覷啊、


不了解。但是聽戲聽多了自己就聽得懂,熟悉的戲也都記得住詞了。

聽多了自然就聽懂了,改革開放後,有人管字幕,還不是電子的。


謝邀。會有的,還會有導賞等過程


會有,但是需要觀眾花錢買,應該也是盈利的一部分。慈禧老佛爺一般就是拿著有唱詞的本子,邊看戲邊看本子,往往還能提出很多有價值的改進意見。


有的會啊,據說程派就有。。。。我忘了是哪齣戲了。。新編戲。


是這樣,戲園子不會提供唱詞,因為當時的觀眾天天去聽對戲已經非常熟悉了。比如一個周華健的歌法看見花心立刻就能知道歌的內容一樣。但當時書局會出版劇本選集,上面有完整的戲詞。如王大錯的四十本戲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