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法學生,但是現在對法律特別感興趣,也想自己業餘時間學一學,有什麼書可以推薦嗎?法學生都用過什麼書?


謝邀!來梳理推薦一波,應該都是好評的,也有的是上學那會,教授們課後給的書單!

一、啟蒙篇,用來培養法律思維

1、《洞穴奇案》,經典中經典,一個真實的故事,告訴你法律思維。

相信很多法學院老師在一年級都給學生們推薦的書籍。

新知文庫34:洞穴奇案京東¥ 15.90去購買?

2、朱蘇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資源》

將法學理論和歷史的,比較接地氣的一本書。

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3版)京東¥ 26.40去購買?

3、陳瑞華 田文昌:《刑事辯護的中國經驗》

主要講刑事訴訟的,如果對中國刑事規則和現狀感興趣的,重點看他的書就夠了,想做律師的重點推薦。

刑事辯護的中國經驗(增訂本):田文昌 陳瑞華對話錄京東¥ 62.40去購買?

4、陳瑞華著:《看得見的正義》

法律隨筆題材的,講的東西比較多,很有意思。

看得見的正義 第三版 陳瑞華京東¥ 48.00去購買?

二、實用版

5、梁慧星:《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

如果對法律感興趣,還喜歡謝謝東西,建議看看這本書。畢業那會,老師推薦的,還不錯。

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第3版) 梁慧星著京東¥ 26.60去購買?

6、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四大本教材(原三大本)(套裝共4冊)

如果不是法學生,還想了解具體的法律法規,系統的學習中國法律,那麼三大本(以前司法考試的老稱呼,不知道現在法學生叫什麼),這本書如果只準備司法考試,太全太多,需要輔助其他的題庫或者資料。

但如果想學法律體系,這套書就夠了。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四大本教材京東¥ 369.10去購買?

先說這些吧,以上書籍本人看過,所以推薦。

不系統不全面,但是可以先從這些開始,有機會再交流。


如果是想實用的話,司考資料最合適不過了。


既然是非法律專業的入門書籍,必須是質量足夠高,口碑足夠硬,最好是趣味性和通俗性為主、專業性為輔,兼具可讀性和知識性,所以專業方面的如優質教科書和經典專著就不推薦了。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篩選出10本大致符合以上要求者,希望能夠有助於培養對法律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1.《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所謂「驚為天書」,大概指的就是這種書了吧,這也是看過所有的有關法學類的學術書籍中,迄今為止最震撼我的書籍之一。洋洋洒洒400來頁,多有古文,卻是沒有感到枯燥無聊,文章也絕不佶屈聱牙,使得學術書籍也飽含趣味性和可讀性。

首先,這本書語言樸實無華,卻生動活潑。作者對古代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的闡述,盡量使用簡潔純樸的文字,將與近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法律現象呈現出來。

其次,案例是一大特點。這本書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來佐證作者的觀點,準確來說,是將案例與古代法律條文規定互為印證,兩者相輔相成,作者只是從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中篩選出來。但僅僅是這項工作,怕也是皓首窮經,非常人所能為之。

第三,作者的治學嚴謹從這本書中可見一斑。文中幾乎每頁都有注釋,且這些注釋至少對許多法律人來說,都是鮮有耳聞的古籍文獻。當然,也許對作者這樣的大家並不算得什麼,可在當時的法學學術時代,已經有如此嚴謹規範的注釋體例和自覺意識,殊為可貴。須知,即使是改革開放後,我國法學事業重新迅速建設和發展,如此規範的注釋體例,也是90年代中後期的事情了。

瞿同祖先生的著作不多,卻都堪稱精品,尤以這本《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稱道,可謂我國法律史中的經典名著了。對瞿同祖先生的身世,難免也有唏噓之感,倘若沒有那失去的十年,怕還會有更為精彩的著作出世吧。

歷史可以假設,卻無法實驗,謹向瞿同祖先生致以誠摯的敬意。

2.《洞穴奇案》

思想實驗雖然存在於虛擬的時空之中,並依賴於賦定條件,但依然具有十分重大的優越性。法學屬於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無法用嚴密的數學邏輯去證實(即使是法律實證分析,受制於種種自變數,也達不到完全真實可靠),當然也不能用物理化學實驗證偽,所以思想實驗便顯得尤為重要。

洞穴奇案是富勒的一個思想實驗,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有名的思想實驗之一。洞穴奇案作為一個難題,蘊含著對道德的拷問,對法律的考驗。在這個實驗中,公眾和法律人共同體很可能分為兩個陣營,彼此對立。當然,這兩個陣營並非涇渭分明,不然,這個思想實驗的複雜性和重要性也無從凸顯。

洞穴奇案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探險隊員們吃了其中一個成員,依照法律應該如何定罪量刑。富勒虛構了五位法官,並闡明各自立場及觀點。在此基礎上,作者彼得·薩伯又虛構了九位法官,發展和完善了富勒的觀點。

洞穴奇案雖是一個虛擬的思想實驗,可人類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真實的案例,如1842年美國訴霍爾姆斯案、1884年女王訴杜德利和斯蒂芬案。所以關於洞穴奇案的探討,絕不是玩弄法律文義的智識遊戲,也不是搬弄哲學邏輯的詭辯主義,它像是一座富礦,有太多可供挖掘和探索的意義和思想,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又會衍生出更加豐富的「思想產品」。

正如書中一位法官的觀點,「沒有理性的法律是荒謬可憎的,而受限於理性的法律是不公平的和可憎的。」法律離不開道德,更離不開理性。洞穴奇案正是對人類理性的一個考驗,通過這個考驗,人類的理性得以發展,也因此有了更多反思和省悟的機會。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形式系統,只要包括了簡單的初等數論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統內所允許的方法既不能證明真也不能證偽的命題。洞穴奇案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在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領地之內,但更多的,是通過探討和爭鳴,跳出這一定理,站在更為廣闊和堅厚的視角,推動理性的發展,完善道德的內涵。

3.《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

讀過蘇力老師的四五本書了,作為一名法學家,蘇力老師無疑是高產的,更難得的是,又十分高質。記得每學期開始北大法學院都要舉行法律高階講座,在其他老師的講座宣傳頁上,在核心期刊要麼是發表論文幾十篇,要麼是上百篇。但蘇力老師的宣傳頁上卻是寫著「兩百餘篇」。想想蘇力老師可以大年初一早上依然早早來到辦公室寫作,真的想說,不管有多麼大的爭議,蘇力老師當之無愧是北大法學院的「脊樑」之一。即使已經64歲了,蘇力老師依然是北大法學院的中流砥柱。

七月份讀完蘇力老師的2017年的新作《大國憲制》,欽佩之情愈發厚積。及至現今讀了蘇力老師大概20年前的這本《送法下鄉》,對其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了。

許多人批評蘇力老師不懂實體法,其實是一個誤解。儘管蘇力老師近年來的研究重點從務「實」漸趨轉向務「虛」,但從他以前的書中,還是看到蘇力老師對各個部門法還是頗為精通。至於非要苛求其精通如專攻部門法的教授,則是吹毛求疵,實在是「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蘇力老師備受爭議,不得不說,很大程度上是「高處不勝寒」。

《送法下鄉》這本書的研究重點,正如其副標題所言——中國基層司法制度。具言之,主要是基層法院的司法運作。對許多問題,包括基層法院運作不規範、不注重程序正義、基層法院法官業務水平低、復轉軍人進法院的利弊等,蘇力老師都提出了標新立異(此處為褒義)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也即,蘇力老師的論述幫我打開了另一個視角,讓我看到「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同時又是如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適應基層司法現實的。

讀了這本書,可以真切感受到蘇力老師的真摯與情懷,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法治中國的反思,這本書將研究視角觸到了最底層,去體察基層司法人員的現狀,去感受基層群眾的司法需求,這是一個真學者所做的真學問。

一個民族的生活創造它的法制,而法學家創造的僅僅是關於法制的理論。蘇力老師無疑是創造法學理論的法學家,他把法治看做是一種實踐的事業,而不是一種玄思的事業。他既站在法律的殿堂看法學,又能「神遊」於殿堂之外,以一個「外行人」的眼光看法學。

「儘管我常被視為旁門左道,為一些法學人不習慣甚至討厭(因此被貼上了保守主義,或後現代主義,或危險的思潮之類的標籤等)。」讀到這段話,不由得感到一陣心酸。只有讀了很多蘇力老師的書和論文,才能知道他遭受了多少誤解,承受了多少委屈。

不過也許是我想多了,因為每次在未名湖邊看見蘇力老師氣定神閑的用手機拍下湖邊美景,這個老頭才不管那麼多,興許快樂得很吶。

4.《是非與曲直——個案中的法理》

法學圈也是個江湖,在法學的江湖掀起驚濤巨浪的,當然是江湖中人。若仿照金庸先生的小說,這個江湖自然也還有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目前我國法學發展迅速,可謂高手如林,將這些美名一一對號入座,頗費思量。私以為,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東邪」非蘇力老師莫屬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法學中人因學術觀點迥異、派系有別,抑或是私人恩怨,不相謀者可謂不少。但這些江湖中人,似乎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蘇力老師。固然是誇張,但有不少老師可是半調侃半認真地要將蘇力老師「攆出」法學圈子的。

考北大法學院的研究生時,往屆師兄師姐總是推薦看蘇力老師的書,已成「路徑依賴」。於是認真讀了《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以及蘇力老師的不少論文,實在不明白這對複試能有多大助益。複試之後,發現果然毫無用處。蘇力老師的文章自然是妙筆生花,讀到興起時甚至會拍案叫絕,只是和複試實在沒什麼關係。不知複試建議怎會以訛傳訛,一至於此。

在北大法學院讀書時,去蹭過幾次蘇力老師的課,也聽過他幾次講座。老實講,有些枯燥無聊,還是覺得讀他的書好。

在未名湖畔也多次見過蘇力老師,好幾次看到他都在用手機拍攝未名美景。活力四射的樣子,還是有幾分可愛。也許,面對此情此景,蘇力老師又有靈感噴涌而出,然後心底默念,或是猛拍大腿:「我怎麼那麼有才」。

扯是扯遠了,回到蘇力老師的新作《是非與曲直》,多是根據以往的論文重新整理擴充而成,講述的是活生生的現實案例中的法理。這些案例都是當年的熱門案件,比如延安黃碟案、許霆案、葯家鑫案、南京虐童案、肖志軍案。部門法學者有部門法的視角,蘇力老師作為法理學方面的大家,主要從法社會學的角度解剖麻雀,認真說理,回歸到案件本身,放大案件細節,考察案件背景,並設身處地站在案件相關當事人的角度看待案件。

不得不說,蘇力老師是雄辯的,文章縱橫恣肆,捭闔雄奇,讀起來酣暢淋漓,彷彿給自己的大腦狠狠地沐浴了一次,帶來思想啟迪和智識風暴。針對每個案件,蘇力老師總是能提出新的角度,挖掘新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即使不同意他的觀點,也會被他的論辯所折服。

這是一個純粹的法學家,也一定是一個會被時間記住的法學家!

5.《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

法學界的成果多以論文形式展現出來,尤其是三大刊的文章質量最為優良,真正成書的優質學術作品卻是鳳毛麟角(論文彙編的著作和法學隨筆性質的書籍自然難以歸入此列)。因此,在我看來,蘇力老師的《大國憲制》毫無疑問是一部法學界的鴻章鉅字。洋洋洒洒,落筆千言,大國憲制,何其壯哉。

整部書探討的核心問題正如其副標題所揭示的——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問題。欲從學術的角度解釋這個問題,無疑是一項艱巨複雜的大型學術工程。然而蘇力老師以一人之力,汲汲駸駸十來年,對這個難題進行了法學視角和歷史學視角的努力嘗試。儘管答案未必圓滿,解釋未必能夠令人盡皆信服。但「莫將成敗論英雄」,蘇力老師的耕耘和奉獻還是十足令人欽佩和敬服,何況,誰能定義蘇力老師失敗了呢?

《大國憲制》對中國的宗法制度、軍事制度、疆域劃分、度量衡改革、精英政治、皇帝制度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憲制」視角的解讀,運用法學理論,結合淵博的歷史學知識,進行了獨闢蹊徑的分析和討論。

總之,蘇力真是法學界的「西毒歐陽鋒」,劍走偏鋒,獨闢蹊徑。大膽做個預測,百年之後,偉大的法學家之列,蘇力應有姓名;偉大的法學經典之列,《大國憲制》應有姓名。

6.《批評官員的尺度》

了解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看安東尼·劉易斯的兩本書就夠了,一本是《言論的邊界》,另一本是《批評官員的尺度》。《言論的邊界》前年讀過,對其中言論自由的探討印象深刻。相比而言,《批評官員的尺度》更為通俗易懂,但同樣具有啟發性甚至振聾發聵。

這本書以「《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為核心,集中於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探討。但該案只是個引線,作者以本案串聯起整個第一修正案的歷史,以及不同階段的著名判例,其中的巨大進步和所遭受的挫折。整本書讀起來一氣呵成,第一修正案的歷史或者說美國最高法院關於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保護不斷增強、限制不斷減少的歷史,是一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編年史。那些用心良苦、飽含深情的判詞,讓人由衷的潸然淚下;那些鞭辟入裡、富有勇氣的說理,讓人不自覺地鼓掌叫好。

雖對普通公眾有所涉及,本書重點討論的還是媒體的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在三權分立的體制下,媒體在美國被稱為「第四權」,便是在於媒體對政府運行的監管、對官員權力的牽制,讓社會更加健康運轉,人民的自由也愈加夯實。歷史上的案例比比皆是,尤其是民權運動時期,在廢除種族隔離、平權運動、反越戰等方面媒體更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著名案例如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五角大樓文件案等。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政府和官員應當接受媒體的監督和民眾的批評,這是社會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之一。誠然,在批評的聲音中難免會出現雜音和噪音,尤其是虛編亂造進行誹謗和謾罵,這當然不可放任,但也要進行法律(良法)規制,制定有序且較為寬鬆的法律規則,使言論自由在法治的軌道上行使和彰顯。須牢記霍姆斯的名言:「如果我們想確定一種思想是否是真理,將讓它在思想市場的競爭中接受檢驗。」一味「堵」未必有效,不如「疏」更為治本。

譯者何帆老師在序言中寫道:「批評的限度就是民主的尺度」。儘管我並不贊同所謂西方的民主自由能夠普適於我國,我國應有自己的一套發展模式。但政府總要接受批評甚至一定程度的「謾罵」和「侮辱」,這是讓我們不斷反思、繼續前行的「忠言」,儘管時常「逆耳」。畢竟,「那些為我們痛恨的思想,同樣自由」。

最後,我想我們也應懷有樂觀主義,對我們道路的自信、理論的自信、制度的自信、文化的自信。西方的價值觀和制度模式不應先驗性的是我們國家制度的「模具」,我也深懷樂觀主義,堅信我們會發展出自己的道路。

7.《與手槍的不幸相遇》

平時課外閱讀的多是英美法的書籍,課堂學習上老師教授的多是德國法的知識,反而對日本的司法歷史和現狀少有涉及,甚至可以說是我法律認知中的一個盲區。通過《與手槍的不幸相遇》這本書,儘管是本文學性質的法律讀本,卻也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我對日本司法的知識空白。

本書是本法律性質的小說,融合了知識性、趣味性與可讀性。《與手槍的不幸相遇》只是本書中的一章,無法代表本書的內容。本書主要有12章,主要是對日本司法具有重大影響的12個案例。通過說明12個案例的來龍去脈,以及對日本社會的影響,進而將日本的司法史有一個基本的串聯和介紹。

其實給我留下最深刻的感悟是,日本如今健全公正的司法系統也是逐步發展完善的,其中的挫折自不待言,有時甚至會有倒退。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我對日本司法機制的認知,本以為開始明治維新後並自此是中國學習對象的日本,很早就會有比較完善發達的司法制度,結果卻並非如此。現今的司法機制也是在二戰後逐步發展起來的。

這也給我一個啟示,我國的司法建設起步更晚,甚至於現在還有很多不公正的司法實踐和有弊病的司法制度,但所有的改革並非一蹴而就,儘管偶有倒退,但我相信我國的司法體系一定也會向著更加公正、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8.《法槌十七聲:西方名案沉思錄》

對於法科生來說,許多西方名案都耳熟能詳,但真正追問和思考一下,其實我們所熟悉的主要還是美國的名案,尤其是聯邦最高法院的判例。

《法槌十七聲》擷取了17個西方名案,自然不能免俗地選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判例,如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但好在作者匠心獨具,其他15個案例既有歐陸的,也有美國下層法院的。

當然討論這個並無多大意義,畢竟代表性不是這本書選取案例時所要考慮的原則,毋寧說,重要性或者典型性才是,雖然這其中無可避免會有作者的主觀偏好因素。

作為一本介紹西方名案的通識讀本,這本書通俗易懂,可讀性強,即使不是法科生,也能讀懂。從另一方面說,其實本書也不是純粹普及法學專業知識,只是普及法學知識。本書涉及的專業性法學知識較少,更多的還是以法律為楔子,進而升華到更為宏大的敘事格局,包括宗教信仰與法律文化、正義與人權、科學技術與道德倫理等。

總體而言,本書有佳句而無佳章。案例討論與評價是每一個案例的重點部分,也是精華所在。可惜由於作者的專業素養和文字功夫不足,並沒有產生激烈的思想火花,也無讓人醍醐灌頂的思想啟迪。除了書中對建構理性主義(法國傳統)與經驗理性主義(英國傳統)

、自治的法律與統治的法律偶有驚喜外,其他的就乏善可陳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顯然是一個「憤青」,優點固然有,指點江山,想說就說,激揚文字,甚少顧忌。但作者的觀點和思想卻不可避免有不少偏頗狹隘之處,比如對國情的認識不足,對西方法治的過分推崇,尤其是其中對宗教信仰的鼓吹,從一個無神論者或者唯物論者來看,實在讓人生厭。任何一個案件非要扯到宗教信仰或者基督教文化與佛教教義,怕是伯爾曼看了也會倒胃口吧。某種程度上說,本書也是掛「法律」賣「宗教」,是一本披著「法律」外衣的福音書呀。

9.《法的門前》

北大法學院凱原樓東南角有塊石碑,石碑的前四句為「大學堂開,法律門啟;安邦濟世,正義恆立」。言簡意賅,卻令人印象深刻。進入法學院,意味著進入了法律之門;而這塊石碑,正位於法的門前,既是提示,也是警醒,進入法律之門的使命和擔當——正如古羅馬的一句法諺:為了正義,哪怕天崩地裂。

《法的門前》這本書是經典著作《法律之門》的中文精編本,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中國的特供版。原書篇幅浩大,內容繁多,《法的門前》對其作了一番「本土化」改編,在刪繁就簡的基礎上,保留了原書的精髓,比較適合國內讀者閱讀。

雖說是法律入門書,其實還是相當難讀。沒有一定法學基礎,尤其是對英美法不甚了解的情況下,讀起來也是頗為吃力。好在作者選取了不少有趣的視角,增添了法院的案例,彌補了僅是理論說教的不足。

說是「法的門前」,更為準確的說法是「英美法的門前」,作者對法官、警察、律師、陪審團、對抗制等都有較為詳盡的論述,不少部分不乏真知灼見,讀來也是受益匪淺。

法律宇宙浩瀚無邊,卻也精彩絕倫,但願自己不只是卡夫卡筆下的那位農民,終其一生只是徘徊於法的門前,始終未得進入。唯有汲汲駸駸,不懈求索,方為正途。

10.《言論的邊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簡史》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大名鼎鼎,美國作為世界上言論自由最為發達的國家,正是在這一修正案的保護之下,國民方得以「暢所欲言」。而關於這一修正案恐怕是一本專著也難以概述的。

《言論的邊界》這本書就是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為核心,全書內容就是關於第一修正案的歷史、發展和變革。也許是英美法體系的一貫思維,本書也主要是採用判例的方式,作者精心篩選了諸多案例,串聯起「言論自由」的脈絡,並使之更加飽滿和豐富。

當然,書中的判例主要是最高法院的判例。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最高法院的一些大法官對言論自由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歷史推動作用,如霍姆斯、布蘭代斯、布萊克等等,其中尤以霍姆斯最為著名。

霍姆斯用許多判決以及其中的經典言論捍衛了「言論自由」的價值和公民的神聖權利,促進了「思想市場」的繁榮發展。

言論自由是一個公民社會正常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只要這種言論沒有「明顯而即刻的危險」,就不應受到限制,正如霍姆斯的錚錚鐵言所昭示的,「那些為我們所痛恨的思想,同樣自由」。


所有的法學生,基本都會去考法考,

而法考的前身就是司考、律考,現在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等法律工作者的前置條件。

基本包含了所有的法律知識(可能較深度不大),學習完法考教材你會對中國的法律體系有通盤認識,

此後再基於興趣選擇想看的,如果直接單一推薦書本而無體系,定然無用。對!定然!法律是相輔相成的。

其次,現在法考培訓機構都有和書配套的免費網路課,而且都是業內公認名師,尤其適合題主無基礎之類的人。

因此,鑒於你是非法本,但對法律感興趣,建議先將當年的法考教材逐一學習。某寶有售。


全套司法考試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