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東周先秦時代,國祚最長的諸侯國是?


如果強行算的話,應該是越國

勾踐至王親,歷八主,格霸二百二十四年。從無餘越國始封,至餘善返越國空滅,凡一千九百二十二年。

但是越國的早期歷史及族源無從考證,況且西周之前的分封制度不正式也不健全。

如果算正兒八經的西周封國,那應當是

楚國,齊國,燕國,衛國。這幾個國家是從周初建國一直持續到戰國結束

魯國及泗上幾個小國,周初建國,但大約早些在前256年被楚滅;

宋國,周初建國,但是更早些前286年被齊滅;晉國,周初建國,春秋戰國之際被分了,後前376年被韓國徹底滅亡;秦國是東周開始才建國;韓趙魏,戰國才建國一共也才兩三百年;鄭國,西周後期宣王時立國,但是在戰國初期被韓國所滅;其它一眾周初建國但是早在春秋時期已經被滅的小國就不談了吧。

謝邀~8

結合考古材料和文獻來看,國祚最長的應該是楚國。

從周原卜辭中就已經發現的記錄「曰今秋:楚子來告父後哉」來看,楚被承認為一個政權的時候,西周還沒有建立。。。。

而楚是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攻滅的。。。。也就是說楚國至少存在了八百年←_←

當然還有一個有力的競爭者——宋國,如果把殷商時期都算進來的話(????ω????)宋國立國時長千年以上


1.楚國這個很多人說過了就不再提,它屬於建國早的長輩,而且建國年份測不準,我要說的幾個諸侯國則是苟得久。

2.先說個冷門一點兒的,也是排第一的,朝鮮國。

當然不是現在的南北朝鮮,現在的朝鮮是三韓人所建,下面的辰國就是今朝鮮人祖先居住的地方。

朝鮮國作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

在商朝滅亡後,箕子東渡,前1120年在東北建立了朝鮮國。

後來朝鮮哀王被衛滿所代,

箕準南逃建立馬韓,史稱衛滿朝鮮。

兩者的關係大概相當於姜齊和田齊,換了個領導人,國家還是那個國家。

前108年被漢武帝所亡,重歸中央,設漢四郡。

國祚1012年,應該算比較長的了吧?

後來司馬懿在遼東大搞築京觀的娛樂活動,滅絕漢人,使東北的鮮卑人崛起,

而高句麗人建立了高句麗,

大概箕子朝鮮沒多少後人了。

說起這個也怪。

高句麗作為中國東北割據政權,曾經被中原王朝和朝鮮韓國人的祖先一同夾擊。

按理說棒子應該把高句麗視為敵人,

但是現在大肆吹噓,追認祖宗,還幫高句麗人射瞎了李世民,指揮李世民下跪,手動割讓了半個中國給泉蓋蘇文,emmmmmm,不知他們的老祖宗怎麼想。

箕子朝鮮這麼有貴氣兒的國家不承認,反而去追認東北少數民族,何況這個民族還被唐朝滅國後統統遷入內地了……哪根筋搭錯了?

3.書接上回,還有一個衛國。

前面說過的衛滿就是來自衛國,這個國家建於西周初,亡於魏國,滅於秦二世。

嚴格說起來,衛國早在前254年就被魏國吞併,

但是衛公保留了自留地,稱衛君,

相當於魏國的藩屬,

始皇帝也沒滅了它,

所以就成了一個名義上降格,實際上還存在的衛國。

當然,前209年被秦二世廢了,傳了804年,

再說中間降格了,名不正言不順,比不上朝鮮這個掛。

4.春秋時期有一個逼陽國,記載說從夏朝一直存在,不知道靠不靠譜,放在這裡完全是因為這個國家有意思,或許建國於周前,未必能追溯到夏。

《左傳》記載,逼陽國國君妘豹勵精圖治,奈何小國寡民。

後來晉國為了打通通往南方的道路,會盟十三國聯軍攻打逼陽國,包括晉國齊國宋國魯國吳國等當世大國。

魯國三虎將狄虒彌、叔梁紇、秦堇父在此戰之中大放異彩。

逼陽國先是以米覆山,為疑兵之計;

後引聯軍入城,打算落下城門圍而殲之,可惜碰到了一個bug,孔夫子他爹叔梁紇,一人舉起千萬斤城門,送眾人出城,後來被隋唐演義改編成天下第四條好漢熊闊海舉城門的故事。孔夫子又高又壯還一身武藝,估計就是從這兒來的。

狄虒彌獨自上陣挑戰,秦堇父攻城被人摔下又爬上城頭,如是者三,令對方不敢再用白布戲弄敵軍。

不過逼陽國終究太過弱小,生產力也不先進,二十九天後,其轟轟烈烈的反帝反侵略鬥爭在十三強國的聯合絞殺之下落下帷幕。

雖說比不上新中國朝鮮硬剛十七國聯軍的輝煌,但這戰績也是值得吹一輩子了,就這戰鬥力說不好還真是從夏朝就存在的。

5.宋國雖然在血統上承自商朝,但是國家的主體不應該看統治者的血統,畢竟從來不會有人說英國換個國王就不是英國了。

宋國是新分封的一個國家,而不是商朝萎縮成的,所以應該不算。

宋國不會自認是商朝,最多認為自己是商朝後裔。

另外像什麼越國蜀國薛國徐國,

都是隻言片語,不足為據,

動輒追到夏朝,個人覺得不可靠。

尤其是蜀國越國,大概指的是某個地區的一批人,

完顏家的女真和愛新覺羅家的女真,語言都不一樣,

何況,即使是同一民族,也不是同一個國家不是麼?


楚國,衛國,燕國,宋國。歷經西周建立到秦一統,燕國衛國宋國分封應比楚稍晚一些,畢竟楚國是先商就有的方國。如果越國是大禹之後傳說靠譜的話,越楚就一樣。楚雖滅約越,越國殘餘政權卻活到漢代。

徐國

徐國,夏朝至西周時期諸侯國。伯益之子若木為徐國開國君主,都城為徐城(今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1]

周敬王時期,徐國滅亡,歷四十餘君,享國一千六百餘年。[2]

徐國常與徐戎混淆,徐國是嬴徐之徐,國名也,徐戎之徐,地名也。漢朝時人合二為一,遂有此誤。後儒注《詩》、《書》,亦往往淆雜,故吾本之《詩》、《書》,考之《左傳》,輔之《國語》,而參之《竹書》以正之。---清許時棟著《徐偃王志》詳細進行了考證。

中文名稱

徐國

首都

徐城(今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1]

政治體制

君主制

國家領袖

若木

主要民族

東夷人

精品薦讀

中國歷史上憑空消失的二十二個古國----古徐王國

作者:說文解物

簡介

徐國是夏朝所封的諸侯國。周初,在江蘇泗洪縣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在周穆王時期,才肯臣服於周朝。徐國在東夷中最為強大,春秋時為楚國所敗,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消滅。[1]

詳細介紹

《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記載,徐氏為顓頊,皋陶的後代。禹時封伯益之子嬴若木於徐國。

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於徐(今山東郯城以北一帶),建徐國。其後,歷夏、商、週三代,徐國都是諸侯國之一。從周公旦開始,周成王、周康王幾代中,西周和徐的戰爭是最頻繁的。徐國參與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殷殘餘貴族的叛亂,抵制周公的東徵。徐國的駒王起兵直接攻週一直打到黃河邊上,徐的後人為「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而自豪。魯侯伯禽(周公旦的兒子)經常不斷地與徐戎摩擦,《尚書·費誓》載:魯與徐戎、淮夷有過激烈的戰爭,魯國受到威脅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至周穆王時,徐國之君徐偃王嬴誕在位,行仁義,結眾心,頗得百姓擁護,四周有36個國家都派人向他朝貢。後來,他曾舉兵進攻周朝都城,被周穆王打敗後,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帶的山中隱居下來。周穆王別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此後,徐國一直延續數百年。吳王闔閭(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之後,公元前512年夏,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今安徽泗縣)和鍾吾國交出領兵在外的公子掩餘和燭庸(吳王僚的兩個弟弟)。徐君為吳姬所出,與這兩個公子為近親,不願意加害他們。二國依仗有強楚撐腰,拒不從命,並私自放走二公子,讓他們去投奔楚國。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員隆重迎接二公子,並讓二公子在養地(今河南沈丘縣)暫時住。接著,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危害吳國。這正好給了吳王出兵的口實。同年冬,吳王派孫武、伍子胥興師伐罪。徐國才被吳國滅掉。徐國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649年,共有44代君王。其區域先在魯南郯城一帶,後遷至泗縣、泗洪。徐偃王時最為強盛,疆域擴大到整個蘇北、皖中、魯南等江淮廣大地區。彭城因徐國而改名,成為九州之一的徐州。

徐在西周為東夷集團中最大的國家,《韓非子》說他地域五百里。《詩經·大雅·常武》篇說「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歷史文獻資料中,很少見到徐國的具體經營狀態,如經濟、生產方面的文字。但是我們從出土文物,特別是青銅器銘文考古中,可以獲得一些間接的東西。

歷史沿革

夏商歷史

夏朝禹時,伯益因為輔佐禹治水有功,他的兒子嬴若木受封於「徐」(今邳郯地區),建立了徐國。

後來,在夏朝、商朝、西周三代,徐國一直是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西周歷史

周穆王時,曾派兵討伐徐國,想要令他臣服,沒有成功。到春秋時期,徐偃王時,向他朝者的國家有32國(《韓非子》作36國)。

周公旦時期,到周成王、周康王時期,西周和徐的戰爭非常頻繁。徐國參加以武庚為首的商朝殘餘貴族針對周朝叛亂,反抗周公的東徵。徐駒王起兵直接攻打周朝一直打黃河邊,徐人自豪於「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

周公旦的兒子魯公伯禽的魯國經常和徐國發生磨擦。

周穆王統治時期,賢能的徐偃王嬴誕在位,大行仁義,得到百姓擁護。在這一時期,有32個徐國的鄰國向徐朝貢。國力強盛了之後,徐偃王大舉進攻周朝首都,差點獲勝。周穆王打敗徐國以後,徐偃王於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山林隱居。於是,周穆王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統治徐國。

在此之後,徐國有了數百年的太平時期。

春秋歷史

請參見二公子事件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夏天的時候,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和鍾吾國交出領兵在外的公子掩餘和燭庸。二國依仗有強大的楚國作後臺,拒不從命,並私自放走二公子,讓他們去楚國。楚昭王很高興,立即派出重要官員隆重迎接,並讓他們在「養地」(今河南沈丘縣)暫住。接著,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危害吳國。

這給了吳王出兵的藉口。前512年冬天,吳王派孫武、伍子胥討伐徐國和鍾吾國。

滅亡事件

徐國因為「二公子事件」,被吳國侵略,由於其軍隊不堪一擊,結果被吳滅。

其實,也可以說是楚國和吳國不斷蠶食他們的屬國,所以滅亡。

滅亡之後

徐國亡國之後,其子孫以原國名「徐」為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江西靖安被認為是徐國最後的家園。2007年1月6日,在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發現了一個東周古墓,根據考古專家徐長青等人對墓葬的分析研究,認為該古墓為春秋時期徐國最後一位君主章禹的妃嬪陪葬墓。該考古發現進一步佐證了江西靖安為徐國最後的據點。

徐國統計

徐國的國祚長達1649年,共有44代君王。

徐國文化

古代青銅器出土文物,主要從商朝中、後期開始,到西周達鼎盛期。青銅器的製作標誌著古代社會的生產和經濟的發展。現已出土的西周青銅器有大量的銘文,極其豐富的證實和彌補了傳統歷史文獻資料確切性及不足之處。西周金文中幾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記錄。「孚」相當於獲取和掠奪的意思,「吉金」是優良的青銅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曾伯粟簋銘文載:「克逖淮夷,印燮繁湯(陽),金道錫行」,表明當時(安徽)繁陽以南的淮夷地區盛產銅和錫。《兮甲盤》銘記載西周關市之徵,對南淮夷和諸侯百姓的相應規定,銘文中說:「淮夷舊我帛晦(賄)人,毋敢不出帛、其積、其進人。」「敢不用令(命令),則即刑戴(撲)伐」,就是說淮夷必須向周王朝交納吉金和財物,以及提供勞動力,否則就要討伐。僅在周穆王時代,就發現十五器和淮夷有關的戰爭記錄的銘文。(詩經·魯頌·泮水)寫魯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宮宴慶羣僚的情況,以「憬彼淮夷,來獻其琛(珍寶)。元(大)龜象齒,大賂(進獻)南金(質優的青銅器製品)」為尾結之句。

徐國經濟發達,是西周王朝賦稅的主要提供地區,所以「徵東夷」「徵東國」成為西周立國之後的主要戰事,這在西周早期的許多青銅器銘文上也都有歷史性的文字記載。

徐國有較多的青銅器出土文物。在廿世紀50年代之前,據資料就有廿四件之多,主要是日常生活、家庭、兵器等方面,例如:「徐王鼎」、「吮兒鍾」、「徐髂尹鉦」、「義楚鍾」、「徐王義楚鋪」、「王孫遺者鍾」、「徐王庚兒鍾」都是有銘文的。其他還有殷「徐伯鬲」、周「徐偃侯旨銘」、「徐偃王壺」、「豆形獸尊儀」、「徐寶蘊」、「大徐王壽銘」、「徐冠卑」、「環頭大刀」之刀頭。這些徐器大部分是徐國晚期(春秋時代)的東西,而徐國鼎盛期在西周,那時候的徐器想已在戰亂中被掠奪、進獻或散失,到目前為止尚不見批量出土、聞世、發現。

1965年,山東費縣上冶鎮檯子溝村出土「徐子氽鼎」,高21.5釐米、口徑22釐米、重3.2公斤,銘文:「徐子氽之鼎百歲用之」,系徐子「氽」隨葬之品,同時出土的還有銅箭頭等。1979年4月江西省靖安縣出土三件青銅器都是徐國的遺物,其中有一件銘文18字「雁君之孫徐令尹者旨型,擇其吉金,自作爐盤。」爐盆就如現在火盤,雁和偃同音,古文字可以通借。1982年在紹興發掘一座春秋大型墓葬,出土的六件青銅器中有三件鑄有銘文,這三件有銘文的銅器是鼎、爐、缶。缶的肩部有—周銘文因殘損未能釋讀。爐的底部有銘文三行其中有「徐王之」的字樣。鼎的器蓋與器肩各有相同銘文44字,標明徐餚尹自作湯鼎。據考古學家考證,餚尹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

關於青銅器,古代有「蚩尤作兵」的傳說,東夷部落是蚩尤等的後裔,徐器製作曾經處於領先和承前啟後的位置。徐器繼承了商器的傳統。例如:商器沒有鍾、只有鐸,鐸形狀與鍾已相同,但比鍾小、口是向上的,有柄,執柄而敲鳴,如有銘文一般都刻在柄上。從西周開始纔有口向下的鐘出現,徐器「徐髂尹徵」自名徵城,就是考古中的句耀,句耀是鐸的音變,在浙江紹興出土有越器句鎦,當系受徐器的影響。徐器也善於學習和模仿西周的青銅器製作,仰慕西周的禮制和文明。在安徽屯溪、江蘇丹徒等地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不同於當時南方青銅器的製作風格,都帶有棘刺類密集的變形動物紋及具有幾何印紋、陶紋特點的細密花紋,徐器的中間過渡是難以否定的。

徐國的經濟發展還可以從徐器銘文和徐姓家譜及雜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紹興出土的「徐餚尹湯鼎」,「餚尹」是商朝、徐國、楚國設有管理祭祀的官員。(逸周書·王會解)中有:「祝淮氏、榮氏」(注):「淮、榮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當系淮夷,居然當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見淮夷經濟的發達帶來文化的進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這一神聖的職務輕易地授給一個夷人。徐國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國家,已經有十分明確的分工管理這方面的官員。

《詩經.魯頌·炯》是歌頌魯國養馬眾多的篇章,相對來說淮夷地處江淮河網交錯,航運事業佔著優勢。《英山徐氏宗譜》載:第三十八世祖先徐暢,「暢仕夢為司楫,主航運之事。周昭王南征,使暢操舟事之,行之漢澤,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於南昌,報父仇也。」「司輯」是管理航運和船舶的官員,聯繫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辭典》「徐偃王」條下註:「穆王時徐子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導溝陳蔡之間……。」徐國居然想以航運的優勢,開鑿運河,其國力可想而知。

地理位置

徐國的區域最早在魯南蘇北以山東郯城為中心的區域,後遷移到徐州、泗縣、泗洪。

徐偃王時最為強盛,疆域擴張到整個蘇北、皖中、魯南等江淮廣大地區。

彭城因徐國而改名,後來成為九州之一的「徐州」(此時的「九州」與大禹治水時的「九州」不同,大禹時期「九州」中的徐州是指以山東魯西魯南為中心包括河北東部、江蘇北部的區域)。

相關信息

徐國

國姓

嬴姓

爵位

侯爵,周穆王時改成子爵

國都

從北向南不斷遷徙

展開全部

徐國變遷

歷史變遷

1、大禹繼承父志治水,取得成功,得以繼承舜的帝位。在大禹治水成功的過程中,得到伯益的支持。大禹晚年準備傳位於伯益,可伯益淡於權位,主動讓位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於箕山之北。夏啟六年,伯益被殺。為了籠絡人心,夏啟一面以重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二兒子若木封於徐,即山東中部、南部,郯城一帶。這就是徐國的創始。自此之後,徐國人以國為姓,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發展、壯大。若木,也就成了後世徐姓基本公認的血緣始祖。

2、到了商末,特別是周朝,徐國力量比較強盛,週一直認為它是周的抗衡者,所以對徐國不放心,頻頻征伐。對此,《詩經》中多有記載。徐國敗退,南遷到泗洪一帶,繼續發展強大。此時徐國國君曾以諸侯國首領身份率兵西征,與周對峙。周穆王懼怕,承認徐君為諸侯的盟主。

3、西周的中後期,徐國傳到徐偃王,在淮泗地區得以復興,正如史料記載:「徐偃王處江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徐國的復興引起西周擔心,於是命楚國舉兵討伐。徐偃王行仁義,不忍心殺其民,公元前963年便棄國北走,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隨遷的百姓數萬。所謂的武原縣東山即在今天邳州西北,東山後來被稱為徐山。

4、徐國敗後,徐偃王曾經率領部分徐國人經海路南下,到達浙江寧波一帶。所以今天浙江的徐姓在當地是望族。徐偃王終被追殺,懷抱美玉投海而死。由於徐偃王的仁義備受稱讚,周在擊敗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寶宗為爵,置都彭城,繼續治理徐國,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來。此時是在周共王(公元前922-公元前900年)時期。

5、春秋時七雄割據稱霸,徐國再度南遷到淮南、江北蘇皖接壤的淮泗地區。那時徐國已經國力弱小,民心比較鬆散,沒有多強的抵禦力量,夾在大國之間,小心翼翼生活。公元前512年,吳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國。徐王章羽披髮文面,綁縛自己,領著妻子跪求夫差保留國土,夫差不準。章禹帶著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國,徐國自此失去國號。

中華徐姓始祖陵

若木封徐之後,徐國經歷了夏、商、週三個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餘年。

都城變遷

徐國的都城也是幾經遷徙,在1500多年遷徙中,有考證的主要有:

一是山東郯城。史家研究結果,徐國最初封國時,應在山東泰山東北以南到郯城一帶。山東泗水的漢舒村有徐國第五代國君徐豹墓。2001年10月,郯城縣政府定徐豹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是洪澤湖一帶的徐城。泗洪縣境內太平鄉有個香城村,「城」即指徐偃王所築之城,香城是因為城裡傳說有座徐偃王妃子的粉妝樓而得名。

三是邳州梁王城(良王城)。目前發掘出來的邳州梁王城(含九女墩、鵝鴨城等遺址),可以確定為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的古徐國後期都城。連續三次發掘,共發現灰坑122座,墓葬22座,房址11座,出土文物一千餘件。本地曾有「金鑾殿」地名,出土19枚宮廷器樂青銅編鐘,並鐫刻「徐王子孫永保之用」銘文。專家張知寒先生在《略談古代徐州》中說:」徐國治所(國都)在下邳。這是指徐偃王所建的徐國。徐偃王復國於邳,國都建在下邳理所當然。」「良王城」在史籍中是有政治活動記載的,可以佐證良王城是徐國政治中心之城,又是徐國基地之城。

徐國文物

銘文中的相關記載

西周青銅器上金文中幾次提到周朝伐淮夷孚吉金。「孚」的意思是:獲取、掠奪。「吉金」代表優良的青銅器。而徐國為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

「曾伯粟簋」銘文載:克逖淮夷,印燮繁湯(陽),金道錫行。意思是說:「在那個時期,(安徽)繁陽南邊的淮夷地區盛產銅、錫這兩種金屬。」

《兮甲盤》銘載西周「關市之徵」之後,對南方諸侯百姓的規定:淮夷舊我帛晦(賄)人,毋敢不出帛、其積、其進人。……敢不用令(命令),則即刑戴(撲)伐。意思是:「淮夷必須向周王朝交納吉金和財物,以及提供勞動力,否則就要討伐」。

周穆王時期,有十五器上的銘文有和淮夷,特別是徐國有關的戰爭記錄。

《詩經·魯頌·泮水》記載了魯僖公徵淮夷,建造「泮宮」宴請羣臣的情況。結尾是:憬彼淮夷,來獻其琛(珍寶)。元(大)龜象齒,大賂(進獻)南金(質優的青銅器製品)。

徐國經濟發達,對周朝提供了非常多的賦稅。因此,徵東夷、徵東國變成了西周成立後的主要戰爭。這些,在西周初期許多青銅器銘文上都能找到記錄。

徐國的出土青銅器非常多。其中,在二世紀50年代之前,有二四件。比如:

徐王鼎 吮兒鍾 徐髂尹鉦 義楚鍾 徐王義楚鋪 王孫遺者鍾 徐王庚兒鍾(以上都有銘文,以下都沒有)商朝時期「徐伯鬲」 徐偃侯旨銘(這個和以下都是周朝時期的) 徐偃王壺 豆形獸尊儀 徐寶蘊 大徐王壽銘 徐冠卑 「環頭大刀」的刀頭。這些多是春秋時期的產物。但是,徐國的鼎盛期是西周。那時候的徐器多已散失,目前沒有出土。

1965年,山東費縣上冶鎮檯子溝村出土「徐子氽鼎」。

1979年江西省靖安縣出土了三件青銅器。這些都是徐國的產物,其一件銘文:雁君之孫徐令尹者旨型,擇其吉金,自作爐盤。爐盆為火盤,雁同偃(通假字)。

1982年,紹興發掘出一座春秋時期的墳墓,出土了六件青銅器。其中,三件有銘文。這三件分別是:鼎、爐、缶。缶肩部有周代銘文,但是因殘損,沒有辦法分辨。爐底部的三行銘文中帶有徐王之三個字。鼎的蓋與器肩都有相同的銘文,都是44字。其中,標明瞭徐餚尹自作湯鼎。據考證認為,「餚尹」有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員。

紹興出土徐餚尹湯鼎。餚尹是商朝、徐國、楚國的祭祀官員。

徐國青銅器的意義

徐國青銅器有著明顯的商器特徵。舉個例子:商器沒有鍾,但是有鐸。他們的形狀相同。區別是:鐸比鍾小,口朝上。並且有柄,執柄而敲鳴。它的銘文通常刻在柄上。

西周時期纔出現了口向下的鐘。徐器徐髂尹徵就是鐸。在浙江紹興,曾經出土越國青銅器句鎦,可以看出來它在很多方面受徐器影響。

徐器同樣吸取了西周青銅器製作的技術。因為徐國在一定程度上仰慕西周的禮制和文明。安徽屯溪、江蘇丹徒曾經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的徐國青銅器,與南方青銅器有非常不同的風格。它們都帶有棘刺類密集的變形動物紋,而且具有幾何印紋、陶紋特點的細密花紋,這些都是西周青銅器的顯著特徵。

所以說,徐器的過渡作用難以否定。

史書雜記

徐在西周為東夷集團中最大的國家。

《韓非子》中記載:地域五百里。

《詩經·大雅·常武》篇: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徐國在淮夷,地處江淮河網交錯,航運事業佔著優勢。

《英山徐氏宗譜》載:第三十八世祖先徐暢,暢仕夢為司楫,主航運之事。周昭王南征,使暢操舟事之,行之漢澤,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於南昌,報父仇也。「司楫」為海運官員。

徐偃王曾經「穆王時徐子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導溝陳蔡之間……」,竟然欲以航運優勢,開運河,其國力必極強盛。

徐國是淮夷中的大國,由海岱區南下,在蘇皖交界處立下根基,影響日熾。傳說西周早期徐駒王帥師伐周,穆王之世又有徐偃王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並率師伐周的傳說

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徵討徐國。《史記·魯世家》記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的意思是佔有。

徐國宗教主神:東皇太一(有可能和楚國最高天神是一個)

上古神裔東夷族主要成員,傳說東夷族的始祖族長是后羿。

徐國世系

滅國之前

謚號

在位起訖

在位時間

備註

若木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52年

在位17年

夏禹封之於徐

奄延

公元前2053年-公元前2003年

在位51年

公元前2002年-公元前1986年

在位17年

展開全部

滅國之後

名字

備註

殉父國難

周元王(前476~前469)時,佐越兵,以復國讎

周貞定王(前468~前441)時為大夫


那必須是楚國啊。楚國立國比周王朝都早,祝融六子當中幼子楚季連的封國,大體上是夏朝初年受封的,一直存在到秦滅楚……|ω?)#這麼算的話蜀國更厲害啊,從夏朝之前就存在,一直存在到秦滅巴蜀。不過蜀國從立國到被並一共經歷了五個王朝,不是一個家族統治到底的,不知道能不能這麼算。

如果從西周封國開始起算,最長的應該是衛國,當然這裡的衛國算上了初期的康國。如果從先秦算的話,應該是徐國,從夏一隻延續到春秋晚期。


徐國,夏朝未建立前,禹因伯益治水之功封其次子若木於徐,至公元前512年被吳王闔閭所滅。

《竹書紀年》載,禹傳位伯益,伯益繼位,啟攻伯益奪位,此時建立夏朝。

越國,夏朝時少康封庶子無餘於會稽,至公元前306年被楚所滅。

禹在位約50年,啟和太康共約25年,而從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有100年。

如此,越國比徐國長幾十年。

然而《吳越春秋》載無餘傳十餘世之末君已淪為平民。十幾年後一人自稱無餘苗裔,民眾聞言擁其為越君。
其實延續時間最長的,是越國。甌越國到漢武帝時期,纔算倒閉。君主一直都屬於越國王族。

宋人《容齋隨筆》中有一篇「薛國長久」專門說這個事

「薛之祖(是)奚仲,黃帝子禺陽任國後代,為夏禹掌車服大夫,自此受封。歷商及週末,始為宋偃王所滅。其享國一千九百餘年,傳六十四代。三代(夏、商、周)諸侯,莫之與比。」


我手抄的東亞大陸國家列表,第一個是黃國,推到了好久之前,然後周朝才亡,建立比夏早


如果只算周代的話,應當是衛國。

約公元前1040年(周成王三年)建國,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亡。

可能是秦始皇給忘了。


難道不是秦國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