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有多少教授現在還持續看文獻?


他們做節目是有團隊的,講的內容可以由團隊來寫,所以不需要他自己讀書。

他具體讀了多少有營養的書沒人知道,但從他對諸葛亮的評價看來,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應該都沒有讀過,所以他並非一個實事求是樂於求知的人,恐怕閱讀量並不大。


謝邀。

小朋友糾結這個問題,不如自己認認真真每年看幾本書提高自己。

簡而言之,先說量,量大是肯定的,因為智商高的閱讀能力就強,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很正常。

一年看幾百本書,抵你幾年看的,也未必是難事。

再說質,有些書是略讀,有些書是精讀,這些是小學老師應該教的。

你看網路小說,一年看百本,也沒什麼卵用。

你看原著經典,幾年吃透一部,可能就悟道了。

略讀的書,主要獲取信息。

精讀的書,主要獲取理論和方法。

不一而足。

來說度,需要你自己量身定做,針對你自己的智商和悟性,也就是接受能力。

古人講食而不化,就是針對讀書而言,有些人悟性強,看書就博聞強識。

有些人悟性差,看書就以針掘井,緩慢積累。

並不是書讀越多越好,有些人讀再多書,也不過是充當了學舌鸚鵡,做一個搜索引擎。

智能化時代,要求越來越多是獨立思想和稀缺技術。

資料庫有的東西,需要你具備數據分析的能力,而不是做數據索引和轉發。

最後,題外話,高曉松肯定讀書破萬卷,但這不是他成為大拿的原因。

陸遊說,功夫在詩外。

高曉松成功,根因是家學深厚,從小聽著爹媽和什麼梁思成林徽因長大,聽君一句話勝讀十年書的那種。

即便鳳尾肯定都比雞頭牛,沒什麼好說的。

上的名校,就業名企,接觸名人,工作圈子都是牛人文化人,聽都聽成知識分子了。

所以一句話,讀自己的書,讓牛人牛去吧。

以上


第一,高曉松算不算知識分子有待商榷。

第二,我大概從12年左右開始看曉說,從高曉松的節目來看,他可能讀過一些野史雜文,更多的是道聽途說。樓上說得不錯,從他講三國的這幾期來看可能還趕不上貼吧平均水平。高曉松體現的水平在於他的閱歷而非學識。

第三,如果只是想像高曉松那樣看上去學富五車的話,不需要讀書,逛逛貼吧知乎完全夠了


他是個鎚子知識分子,高中文憑走天下,北京四中這麼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