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開採很嚴重,多餘的洪水為什麼不能補充地下水呢?是無法滲透下去嗎?那沒有方法用多餘的洪水補充呢?這樣是不是就解決了兩個問題了?


地下水的補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而人們平時對此的關注卻不多。經過調查,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下滲,有時是來自大氣和岩土空隙中的水氣凝結等。

地下水補給指的是:含水層或含水系統從外界獲得水量的整個作用過程。研究內容包括地下水的補給來源、補給條件、補給量及影響補給的因素。補給來源有大氣降水、地表水、凝結水、灌溉回歸水、含水層的越流及專門的人工回灌補給。

對各種補給作用,已作了不少研究,尤以降水入滲與河水補給研究最多。國內外許多研究者把同位素技術應用於水文學及水文地質學中,對研究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形成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轉化機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近期南方降水頻發,大氣降水量很大。但是否足夠多的水就一定能補充和滲漏到地下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與降水強度、形成、植被狀況、包氣帶岩性、含水層埋藏條件等都有關係,大部分雨洪是直接流走的,並沒有有效補充和滲漏到含水層。因為地表水的入滲、泄漏等作用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從池塘湖泊等的補充大於從流動水的補充,而不是短時強降水。

而使雨水有效補充地下水, 必須實現雨洪利用的標準化和產業化。

1) 利用各種人工或自然水體、池塘、濕地或低洼地對雨水徑流實施調蓄、凈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環境和生態環境;通過各種人工或自然滲透設施使雨水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資

2) 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 城市地面使用可滲透的地磚,以減小徑流。行道樹周圍以疏鬆的樹皮、木屑、碎石、鏤空金屬蓋板覆蓋。沿著排水道修建有滲透淺溝,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徑流流過時下滲。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則進入雨洪池或人工濕地,作為水景或繼續下滲。

3) 合理設計透水地面或滲井、滲池、滲溝,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入滲量,安全、合理地將剩餘徑流排出。綠地因表土層根系發達,土壤相對較疏鬆,其對降雨入滲性能較無草皮的裸地大,所以小區綠地面積不應小於30%,建築物、道路佔地一般為40~50%。

至於題主所說的應該指的是地下水的人工補給,對於人工補給,最開始出現的時候是考慮的緩解城市的地面沉降問題,國內也進行了有關的城市地下水補充實驗,但大規模的實施例很少。

對於這次的雨洪,最關鍵的,還是排水泄洪,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如果對水利有關知識感興趣,可以查看這個網址:

精華區文章閱讀?

www.newsmth.net


看了樓主的問題我陷入了沉思。大量開採地下水的地方都是缺水的地方。發洪水的地方缺水嗎?


多餘的洪水可以補充地下水,但需要滲透土層,很慢。如果大地上有適量的汪塘,雨水首先被汪塘吸收儲存,這樣,雨水就不會迅速大量彙集,形成洪水,帶來巨大的損失,汪塘中滯納的雨水還可以慢慢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資源。

大地上星羅棋布的汪塘,量大面廣,既可以避免洪水形成,還可以補充地下水資源,但汪塘往往被認為是廢地,缺乏保護。政府疏於管理,少數人追求個人利益,填埋汪塘。隨著汪塘不斷地被大量填埋,上天賦予我們的水資源以洪水的形式流走了。

全國範圍內,汪塘千千萬,可以預見,政府如果不儘快在全國範圍內製止填埋汪塘行為,無論修建多少堤壩,中國的水荒問題只會越來越頻繁,形勢越來越嚴峻。


當然可以補充。但正常情況下北方並沒有那麼大的暴雨,即使出現較大的暴雨,沒等雨水全部滲入土壤就已經產生了地表徑流,形成了大洪水流走了。其次,沒有長期穩定的補給,地下水不可能永遠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位。況且地下水資源的流失並不只是超採的問題,還有其它原因比如含水層的破壞。

在我的老家——山西大同的某縣城,山上成片的露天煤礦破壞了含水層,將優質的地下水排入礦坑,流了幾百年上千年的泉水因此枯竭,很多千年古樹因為地下水的流失而枯死,不得不讓人惋惜。

補充地下水需要的不是一次大洪水,而是源源不斷的穩定補給和合適的地質條件。而被人破壞掉的地層,永遠不會復原,地下水位也永遠不會升到原來的高度。


短時間強降雨,河道就像一個杯子,水滿自溢就是這個道理。土壤含水也是有限度的,否則就不會有泥石流了。


地表水7天內就可以入海,可見地表水的流速很快,每秒好幾米的那種,而地表水入滲的速度遠小於流速,所以即便是特大洪水,也無法較快的補充地下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