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是存在,無非是樹種和當地的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不相適應的結果。下面舉兩個例子。

例一 桉樹的原生環境是澳大利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桉樹的根系十分發達,吸水性極強,被稱為「抽水機」。在熱帶雨林氣候的環境下,降水量很大,滿足桉樹的生長需要而且還有富餘的水,這時桉樹就發揮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理想作用。

但如果將桉樹放在降水量相對較少的環境又會怎樣呢?上個世紀,我國從澳大利亞引進桉樹,因為桉樹生長速度快,正合木材加工業、造紙業快速發展對木材的需要。於是緯度較低的南方的一些省份(如雲南,四川也引進了)引進桉樹。但請注意我國南方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條件可以滿足桉樹的生長,但降水可就不滿足。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幾乎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兩倍更強。桉樹本身需水量就大、根系又發達,大量吸收地下水,而雲南的降水只有800多毫米,旱季又較長,地下水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加劇了雲南的乾旱。

例二 我們知道黃土高原在歷史上森林覆蓋率十分高,一度達到60%,到清朝末年也還有13%左右。黃土高原是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是森林、草原的過渡地帶,可以生長成片的森林。我們也知道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少,水土流失量很大。水土流失嚴重,就要植樹造林,這應該成為一種共識了,當初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恢復也是這樣想的。於是,黃土高原上大量種樹,一些地域的森林覆蓋率是恢復到比較高的水平了。

但出現了新的問題:河流的水量減少了,原來常年不斷流的河流在旱季居然斷流了!開始大家也不明白原因,森林覆蓋率恢復到這麼高的水平了,怎麼反而加劇了乾旱程度?經過專家研究,終於發現了問題之所在。

黃土高原的植被恢復工程是以小流域為單位進行的。專家選了三種不同植被恢復方案的小流域:甲流域,全部種樹;乙流域,全部種草;丙流域,林草結合,樹的密度不大,樹林之間為草地。甲流域到旱季基本無水,乙和丙相差不大。至此,大家明白了。

黃土高原在長期缺少植被的情況下,氣候已經比較乾旱,在這時,如果直接全部種樹,森林植被會大量消耗水源,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使得河流的補給基本消失。水源不夠,森林也就不能起到涵養水源、使氣候濕潤化的作用。如果全部採用草或是林草結合,對水源的消耗較少、植被覆蓋率又得到恢復,時間再長一點,植被的使氣候濕潤化的作用也逐漸顯現出來。

綜上,植樹造林不一定會起到我們所說的理想效果,如果植被類型和當地自然環境不能相適應,只會適得其反。從這裡,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了:各要素相互適應、共同演化。


中國做到,美國做不到:作死

中國做到,美國也做到:抄襲

美國做到,中國沒做到:不皿煮

舉例:「中國自以為是的抗疫將使其社會、經濟、人拳等受到極大的損害。」


種什麼樹都不會消耗地下水資源。種樹會起到保護地表水的作用。地下水跟樹不想幹了,種樹影響不到。地下水跟地表水補給,降水量等有關。


過度消耗不存在,只不過是某些區域地下水埋藏深度較低,種樹可能會導致鹽鹼地。種樹可以保持土壤,可以對降雨起到一定的調蓄作用。


我個人認為,樹再nb根也就扎到土裡,下面的岩層厚的不要不要的,樹也夠不著再下面的水啊,浪費水資源能浪費多少了?真的浪費還是開採水資源或其他礦產資源,再或者說是水污染。


首先你得明白地下水多少米深算地下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