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也不是。

如果聪明的定义是成年后有更高的学识,更广的眼界,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从平均水平来说,是这样的。浙江江苏不必谦虚,我去过全国许多省市,差距确实有的,特别是相较于落后地区,还相当明显。

如果聪明的定义是天生智商高,学习能力强,这种与生俱来的,那就不是。中华民族大部分地区基因相差极小,智力因素应该可以忽略不计。

江苏浙江自古以来形成的教育氛围,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残酷竞争和内卷化导致了这种结果。

也许有人羡慕,但我只看到残酷。

江浙人自小到大所遭遇的压力就远超其他地区的人。

一,学业。

你在其他省能够上重点高中的成绩,在江浙只能上普高,你在其他省能上普高的成绩,在江浙只能上职高,技校。

上大学就更是如此了,你在其他省能上重点大学的成绩,在江浙只能上个二批,在其他省能上二批的,到了江浙,你可能只能上大专了。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叫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单向移民——即江浙高考学生往中西部移民。江浙往中西部移民参加高考,叫另辟蹊径,中西部高考学生往江浙移民,叫自寻死路。

二、就业

就算江浙学业如此残酷,江浙仍然是大学生比例非常高的省。大学生就跟化肥一样不值钱,非大学生找正经工作的难度那真叫一个地狱级别的。我一普通大学毕业的,当年在杭州找工作,就一个游戏测试员,3500工资的,被HR用一叠简历砸脸,前几个是浙大和浙工大的,他问我「你觉得你和他们比的优势在哪里?」

我无言以对,真的。

三、创业

这里我要重点说温州。本次疫情除湖北外,温州是最严重的,究其原因,是温州在武汉经商的人高达18万。

而温州的常住人口是925万。

温州人把武汉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了吗?不是的,除温州外的全世界都是温州人的第二故乡。

你以为温州人是不是贱啊?天生不爱待温州,非要跑别的城市里去?

温州菜它不香吗?亲朋好友在身边不舒服吗?温州就这么LOW吗?故乡就这么让人讨厌吗?

也不是的,单纯是因为,温州所有的市场都已经饱和,在饱和的情况下,仍然有无数人往商圈挤,造成了全中国最严重的商圈内卷化。

所以温州人在全世界都赚到了钱,但全世界几乎没有人能在温州赚到大钱。

举几个例子

1,2015年网吧证放开,15年以前一个网吧证价格高达几十万,15年后办证几乎不用花钱,最多打点关系花个几万。于是我和几个小伙伴抓紧商机赶紧凑钱,最后凑了150万,花了小半年时间开了一家网咖。

其实在跑证的时候就发现不对头了,尼玛跑证的时候就发现有另外3家一起跑网吧的证。但当时我们房子租了,电脑也订了,只能硬著头皮干了。

最后我网咖那一圈,4家网咖几乎同时开业!

这盛世如你所愿!

我们网咖同一条街,大约一百米,有一家,后门大约150米有一家。前门500米左右有一家,对面街300米左右有一家。

没错,我们被包围了。

150万啊!兄弟们,我们几个都是借钱硬上的。这在其他省可能年轻人能拿出来的不多,在温州,这个不叫钱。在我们镇中心的那家新开的网咖,原来的几个合伙人把所有的装修,机器都弄好了,但消防一直过不去。有个老板比较有本事,他儿子又想找点事做,年轻人嘛,总爱创业啊,特别是开网咖,兴趣极高。于是他就花了200万盘下来了,又花了10万把消防过了,让他儿子瞎折腾去。他儿子比我还小3岁,当年才23。

我们几个合伙人当年26岁,每人30万。我的天啊,当时我真觉得我们几个牛批的不行,虽然都是借的,或者跟父母要的,但这么大的数额,在我们如此年轻的时候就拿出来了。

可现实是如此的残酷。在温州,原来我们都是弟弟。

后来我们几乎没盈利撑了2年,硬是撑死了两家,这两年赚了一点,电脑又要更新了。

算来算去,这150万,算利息的话,我们恐怕永远赚不回来了。

如果这不残酷,什么叫残酷?

2,温州这几年但凡火过的,什么黄焖鸡米饭,什么奶茶,什么鸡壳粉丝,从来都是一家做火,同时几十家落地,大家你死我活,最后一起下地狱的情况。

而你但凡能想到的,你还在筹措资金的时候,别人已经下手了。

比如我父亲那一辈的,2014年准备搞个大项目,弄个什么母婴中心——他们也是听个台商说的,第一时间就觉得这个靠谱,就著手准备。起码两千万的投资额,如此恐怖的数字,我父亲他们十来个人筹钱,刚筹到钱,发现已经有人盘下了一栋大楼,已经在装修了。听到风声的他们赶紧放弃了。

现在,我们的重心已经在省外了,我父亲那一辈也是。

——在温州,我们用超出我们200%的资金,100%的努力混口饭吃都很难。

什么叫内卷?什么叫残酷?

大概还是我太弱了吧,所以只能逃出温州。


不是

只不过在环境下逼出来的而已


我把前提补充好,我说我不聪明,不代表别的江苏朋友不聪明,如果有「聪明的江苏朋友」因为「不聪明的我」的回答而感到不舒服,建议不要往下看,我相信他们不想被我代表。

下面是原回答

不是,我没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

原本只讲了一句话,突然想多讲点。

说自己笨没有任何坏处,说自己聪明就没有退路,不过我本身也不是什么智商高于人群的人,所以说我不聪明不是自谦,而是自己认识自己。

江苏不会因为两院院士的数量就显得多聪明。而他们的伟大,也不影响我的平凡,我并没有因为跟他们同为江苏人,而受到智商上的拔高。

请夸我们勤劳,不怕吃苦,沉得下心。

希望江苏人不要飞扬浮躁,那些赢得了荣耀和名声的前辈是留著激励你而不是让你吹嘘的。你若守著毫无意义的虚名不思进取,只会让人叹一句后继无人。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你已经在享受荫凉了,为什么不再种几棵树。难道千百年后江苏还得拿那几个人镇场子然后自嘲一句祖上也阔过。

没有品性。


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我认为教育的最大影响因素是经济+体系,体系可能比经济更加重要。江苏和浙江人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明显比其他中国人聪明,但是在经济和体系上的优势带来了教育的优势。

不过我准备跑个题,说说和聪明有点关系的古代科举。

首先我又要再说一遍自隋唐至清末江苏的基本格局,淮河长江三分全省,大小湖泊进一步割裂地形,导致江苏和浙江北部、上海其实是一片「群岛」,这片土地上一定会崛起至少五个大城市:南京、徐州、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和徐州分别扼守长江与淮河,本身是军事重镇,但是南京同时还是文化、政治重镇,苏州依靠太湖水系,扬州依靠大运河,杭州依靠钱塘江,都是经济文化重镇,淮河流域还经常崛起一个重镇,但是淮河是一条非常狂野的河流,而且经常处于南北拉锯的中点,所以这个重镇有时会被直接抹掉。但是总的来说,这5+1是江浙基本盘,除此之外还有一群小巨头,比如江苏的无锡常州,浙江的绍兴湖州。如此之多的城市,带来的结果就是江浙即使遭遇兵燹战乱,但是从来没有团灭过,可以确保文化的传承。

虽然江浙的人口一直也很多,但是整个华北平原的人口常常是江浙人口的3倍以上,然而江浙拥有全国最密集的城市群,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通过贸易积累财富,并且把这些财富投入到文化的生产之中。简单的说,有钱,就雇得起老师,甚至在城市雇老师还要便宜一些,因为读书人都挤在城市里谋生,类似的,城市造纸印刷产业发达,买书更便宜,甚至还能更有针对性的备考,探听主考官的喜好,然后出一套押题卷。

江浙得益于密集的大中小城市,形成了规模效应,降低了读书人的门槛,甚至形成了文化产业,对整个东亚疯狂进行文化输出,比如日本人喜爱的《三国演义》。甚至中国的四大名著,全是在江苏写出来的,罗贯中是山西人,曹雪芹祖上大概率是东北人,可能是铁岭的,(这么一想,赵本山口音的文豪,这tm有点带感啊)。虽然江苏一省包圆四大名著有点巧合,但是这也反映了背后的实力,江浙这片土地上有著最庞大的说书艺人、读书人、作家等文化人群体,自然能孕育最杰出的作家。

明清时代中国形成了北京——江南轴心,政治军事中心在北京,而经济文化中心在江浙。甚至于明清时期江浙的状元数量吊锤全国其余地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第一个有趣的点在于,明朝的南北榜案。事实是南方以51:0吊锤了北方,且慢,肯定不会有人觉得北方人的智商显著低于南方人吧?毕竟直到唐朝都是北方吊锤南方,这次是怎么回事?北方吊锤南方的时候,北方人口和经济处于绝对优势,而到了明朝,经济重心早已南移,而北方连年开战,人口大量损失,文教基本停滞和倒退。注意到我最开始说的,经济+体系,南方经济已经比北方好了,并且江南的大部分城市没有发生激烈的争夺,还保留了完善的文教体系,考试成绩已经不言而喻了。

但这也不是事实的全部,因为这次是明朝第九次科举,为啥前八次南方没有打出团灭?第一次科举的乡试,录取南方举人350,北方250,呃,这其实是南北方最接近的一届,往后南方持续强势。至于殿试的状元,一直就全是南方人。

不过这仍然不是事实的全部,北方虽然不敌南方,但是要被团灭也是很困难的,北京、洛阳、西安、济南、太原这些名城都是人才辈出,甚至于今日高考中令人闻风丧胆的河北,在科举里面也是一号小强,毕竟中国历史上第一(隋代状元没有留名)和最后一个状元都是河北人。因为那年赶上了蓝玉案,蓝玉镇守北方,因他而被株连的官员当然是北方人居多,很多人都不敢科举做官了,北方考生人数只有从前的一半多,这回打不过就很正常了。南北榜案从政治上来说是要收买北方读书人,至于成绩如何恐怕并不重要。

第二个有趣的点在于,明清以前,中国的状元和进士分布并不是这个格局。元朝的科举约等于没有,辽金南宋都是半壁江山,那就倒推到北宋。说来大家可能不信,北宋的时候,福建比江苏和浙江加起来都强!没错,福建用江浙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考出了超过江浙的成绩,现在是不是觉得福建人特别聪明了?最骚的是,如果不说最顶尖的状元,就算进士,出产最多的城市居然是——莆田!当地文教部门统计后称莆田出过2482个进士,这个查肯定是可以查到的,但是我怀疑这个数字可能掺水了,比如把恩科什么的全算上了,行政区划上可能也有手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的莆田乃至福建是真的强,结果现在沦落到以假货和莆田系医院出名,令人扼腕。

莆田从前叫兴化,这名字一听就是「兴起教化」的味道,显然曾经是汉人与原住民拉锯的地方,甚至莆田的第一所书院还是三个河南人开的,当时都已经是南朝的梁陈了,陈后主马上要唱后庭花了。结果福建弯道超车,因为地少人多,所以疯狂读书做官,号称「比屋业儒」,甚至出现了科举家族。一门九刺史:莆田人林批,九个儿子都当到了刺史;一门五学士:莆田人黄璞,与四个儿子在馆阁一起上班,还有个儿子是武状元;一门三宰相:蔡京那一家子。

这就是体系的力量,最典型的例子正好也是莆田的,灵川柯家,在明朝七代人考出了九个进士。这个真的可以说全国一绝了,毕竟三年一考的正规科举一次也就能录四百人左右,加上恩科之类的,平均一年也就一百几十个进士,穷点的县上百年才能出一个,比现在考清华北大还难。

与福建类似的还有江西,明朝永乐二年,当年录取的470个进士里面有110个江西人,前七名全是江西的,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省包揽前七,没错,江浙又被吊锤了。吉安这个地方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里出了18个状元,仅次于苏州,上面说的永乐二年,就是三个吉安人包揽前三名,带领江西打出了一波神仙团战。想必大家也不会觉得江西人就是外星物种,智商特别高吧?

福建和江西在宋代尤其是南宋被大规模开发,福建的海上贸易,江西的农耕,都积累了巨大的人口和财富,直到明朝还用江西填湖广。人口是人才的基础,而财富是人才的催化剂,教育这事自古以来就很贵,尤其是科举考试这种精英教育,想脱产读书必须要小康之家,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体系这种东西一旦断层,短期内很难再培养起来。倒霉的比如四川,四川在唐和北宋完全不输于江苏,直到明朝的科举成绩也是全国的中上游水平,但是明末那一波损失惨重,清代进士的数量只有明代的一半左右,因为四川的教育体系被彻底摧毁,等到重建起来已经是清朝中期了。江西直到太平天国那一波才算彻底遭受重创,福建则一直保留著完整的教育体系,所以在明清的科举表现也算可圈可点。

明清的最大赢家自然是江浙,实现了弯道超车,江浙考出的进士接近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之和,明清时期山河四省的人口大约是江浙的3倍。但是江浙利用更密集的城市群和更发达的经济,养出了数量更多的读书人,就好比中国虽然14亿人,但是「足球人口」却少得可怜,类似的,江浙的总人口比不过北方,但是「读书人口」却可以与整个北方匹敌,并且有著丰富的科举经验甚至人脉,自然成绩好看。

最后说点有趣的,中国最著名的山是哪座?

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答案,但是比较有关诗文的数量,庐山和黄山绝对名列前茅,因为这两座山在江浙、江西和福建之间,刚刚说了这几个地方的读书人特别多,短途旅游这不就来了吗。

中国被诗文提到最多的城市是哪座?

统计比较困难,但是我投扬州一票,原因无他,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大动脉。在没有高速公路和内燃机的古代,内河航运可能是最经济舒适的旅行方式了,并且速度并不慢,马匹需要睡觉,但是水流不需要。福建读书人要北上赶考,他们可以取道江西,然后与江西读书人一起沿赣江经鄱阳湖进入长江顺流而下,最后与江浙读书人一起在扬州会合再出发去北京。。。。

是不是感觉历史很奇妙?


谁愿意做苦逼,不想做苦逼只能聪明点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