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發行貨幣更容易引發通脹。通脹本質上是貨幣發行增長速度快於商品生產的增長速度,單純發行貨幣也就是印錢必然引發通脹,但是引進外資還要分析是否會擴大生產。因此在這個題幹之外發貨幣更容易引發通脹。


從貨幣原理上來說,引進外資和發行貨幣是同一件事。

引進的外資以外國貨幣記賬為外匯儲備,然後再向國內發行等值的本幣。發行貨幣直接向國內發行本幣。

引進外資在中國與發行貨幣不同在於,中國未開放資本項目,只開放了經常項目。也就是外資只能通過投資服務,技術、設備進行經營活動才能進入中國。投資證券、股票、債券等資產活動是不允許的,可能會被沒收。

至於是否能引發通貨膨脹,這和國家的金融政策有關,也是和經濟活動相關,並不存在直線的對應關係。

也就是說在經濟活動蕭條期,增發貨幣並不一定會引起通貨膨脹,只不過是對沖通貨緊縮。

在經濟活動的活躍期,減少貨幣發行,也並不一定會引起通貨緊縮,只是對沖通貨膨脹。

增發貨幣如何減少貨幣發行的幅度,是個高超的技術問題,很難被掌握。


外國資本與貨幣發行

外國資本進入本國的途徑一般有兩種:

  1. 直接投資,比如建廠。
  2. 間接投資,比如投資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

不管是哪一種,都要把外幣兌換成本幣。由於我國外匯管制,外幣最終變成了央行的資產,而外幣所兌換出來的本幣就是以這些資產為基礎發行的貨幣。

所以,不管是直接投資還是間接投資,只要外幣進入國內都會轉變貨幣發行。也就是說,引進外資可以看作是一種貨幣發行,或者說貨幣發行行為中包含引進外資。

但是貨幣發行不僅僅只有外幣進入這一種方式,還有債券。央行會買入一些債券,這些債券也會成為央行的資產,然後以這些資產為基礎發行貨幣。

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的貨幣發行主要是外幣進入所驅動的。現在要外匯在貨幣發行中的佔比已經降低。在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中,外匯的比率以從2010年的77.3%降低到現在的56.9%。[1][2]

貨幣發行與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商品和服務的貨幣價格持續上漲的現象。

至於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有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假說,通俗地講就是「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自然會導致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

還有一種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假說,這是從供給側分析的。比如工人由於強勢的工會得以提高工資,企業就會因為人力資源成本而提高產品售價,又比如一些壟斷行業為了更高的利潤強行提高售價,這些行為都會導致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

溫和的通貨膨脹不僅僅是貨幣發行的原因,而惡性的膨脹則是貨幣超發的原因。

參考

  1. ^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2020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20/09/2020091518000291056.htm
  2. ^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2010 http://www.pbc.gov.cn/eportal/fileDir/defaultCurSite/resource/cms/2015/07/2010s04.htm


通脹的核心問題,就是生產力的發展面臨瓶頸,貨幣會從生產力的推進要素,轉變成阻礙要素。也就是反噬生產力。


中國是貨幣管控國家,每引進一美元都對沖增發對應等值的人民幣,但是外資也變相是外債,風險相對高,所以應該辯證的看通貨膨脹


兩個都會引發。一個相對被動,一個更為主動,這兩個過程還會相互影響。

能順利引進外資,說明外部看好這個主體。在前期,外資流入引發本國資產價格上漲有利於提升吸引力。但後期,投機泡沫過重,加上資本項目本身流動就快,如果沒有有效的預期管理,一旦碰上風險事件,很容易造成資金短時間大量流出,導致外資引進國突然休克。這是此前東南亞各國面臨過的難題。

相對來說,自己發行貨幣,更主動一些,不過,這種主動往往依託國內信用,而且難以抑制發行衝動,如果過度發行,就會造成明顯通脹。

造成通脹的因素,還不止這兩個。比如,過多貿易順差,也會導致儲備及外匯佔款增加,造成大量基礎貨幣投放引發通脹。


都一樣的,樓主查一下外匯佔款這個詞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