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不移自性大圓滿,不生不滅心性大手印。無形無相般若大光明,無量無邊法身中具足。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歇如何花開蓮現?

煩惱如是,因何為在?

查無來龍去脈,宛然現前的煩惱妄想是不是真?

除了真心本來面目,或說自性,心外找不到因。因只有一個,就是法爾如是,原來如此。

萬物可齊,皆歸為一。

這話貴在開悟,貴在抓住當下。

明心見性之時,迷惑顛倒當下停止。

一切的果都是由我們這個心來體現。煩惱心是塵勞之果。

勝凈明心,本周法界。本來共有。

本來就是周遍法界,只是被煩惱習氣障礙了。

妄本無根。

不管在凡在聖,自性不因成為凡夫就失去,不因成為佛菩薩而恢復。當下即是,知妄即真。

真心本無迷悟,但能顯迷顯悟。迷本無根,悟非生迷。覺迷迷滅,知迷即悟。

菩提不從他處得。把煩惱心、妄想心調整了,當下清凈菩提。

菩提心當下是不是菩提果?

即因即果。

借假修真真亦假,執有執空空非空,非空非有真道理,顯空顯有妙無窮。


舍利子。

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 無儒童。無作者 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 無我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補特伽羅 無意生 無儒童 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芭蕉。體不實故。於芭蕉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幻化。顛倒集生 此幻化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夢中。見諸色相非真實故。於此夢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谷響。由緣生故。於谷響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影像。隨諸業惑之所顯現。此影像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浮雲。聚散無定 體非究竟。此浮雲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電光。剎那變滅。此電光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虛空。離我我所。於空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愚聾。無所覺知。又如草木 牆壁 瓦礫 諸非情物 無所覺知。而此愚聾非情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諸行。皆流轉故。亦如風鳶假緣和合。此諸行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皆是虛假。一切不凈之所積聚。此虛假法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如鏡中像。隨物顯現 旋有旋無。是破壞法。此鏡像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苦井。老病死苦 四蛇二鼠 交相侵迫。此苦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無實邊際。浮塵之根 死法所侵。乃見邊際。此邊際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舍利子。蘊處界法 亦復如是

若菩薩摩訶薩。內心堅固真實相應。永不墮於貪愛法中。若墮貪愛。無有是處。於貪愛法真實厭離


煩惱和菩提均是相,心污濁相應的就是煩惱相,心清凈相應的就是菩提相。


貪,嗔,痴,慢,疑,邪見名為煩惱。

一、貪煩惱,貪即貪愛。謂於五欲順情等境,求而未獲,愛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煩惱,故名貪煩惱。五欲者,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二、嗔煩惱,謂於五欲違情等境,即起嗔恚忿恨,纏結記憶在心,而生煩惱,故名嗔煩惱。

三、慢煩惱,慢即輕慢。謂自任其能,輕凌於他,起不敬心,傲慢結縛,而生煩惱,故名慢煩惱。

四、無明煩惱,謂於一切諸法,無所明了,故曰無明;以不了故,起貪嗔痴等煩惱,故名無明煩惱。

五、疑煩惱,猶豫不決為疑。謂因前無明不了,即起疑惑,以亂真心,或是或非,或善或惡,展轉纏結,而生煩惱,故名疑煩惱。

六、不正見煩惱,謂因前疑心不了,所見不正,以不正故,遂起邪見,含藏結縛,而生煩惱,故名不正見煩惱。

【即】?和融,不二,不離之義,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也。台家立三種之即而判之。一。二物相合之即。如金與木合,煩惱與菩提,本來各別,煩惱為相,菩提為性,性相合而彼此不離,故曰煩惱即菩提。是通教所談,義為不能確斷煩惱,則不能得菩提,

二。背面相翻之即。如煩惱菩提雖為一體,而有背與面之相違,由悟之背言之,則為菩提,由迷之面言之,則為煩惱也。蓋隨於無明,則為煩惱生死,順於法性,則為菩提涅槃。猶如一室有內外表裡。是別教所談。破無明而不順法性則不得菩提。

三。當體全是之即。如水波。為水為波,為菩提,為煩惱,僅實智與妄情所見之異耳。妄情之前,法界總為生死。實智之前,法界悉為涅槃。是之謂法體即妙,粗由物情。不要斷舍,不要翻轉,要唯破無明之情以發智而已。故於佛界具九界煩惱生死之法。謂之性惡不斷,圓教之至極也。

Bodhi,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

智度論四曰:「菩提名諸佛道。」:「菩提,秦言無上智慧。」

注維摩經曰:「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

止觀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

大乘義章十八曰:「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

安樂集上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

唯識述記一本曰:「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古雲菩提道者非也。」

可以用四聖諦這樣理解煩惱即菩提,

如實知煩惱,如實知煩惱集,如實知煩惱滅,如實修滅煩惱之道。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菩提。

先知道煩惱是什麼,菩提是什麼,即是什麼,再修行煩惱即菩提。


永嘉大師偈——「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真心從哪來?是從妄心來。沒有妄心,又何能生出一個對立的真心呢?

煩惱和菩提也是一個道理,包括世間所有的名相皆是一理。

既然還是被慾望束縛,當然要追求清凈。首先,清凈才是入道的門路。

如果能無欲無求洒脫自在了,還什麼煩惱清凈。無欲而自清,無求而自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