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從幾年前就開始大量欣賞古典音樂作品,但是欣賞音樂也只停留在最直接的感受情緒,情感之類的層面。但無法深層地理解音樂的技術,也聽不出不同版本之間的優劣。如何通過學習或閱讀,從技術層面欣賞音樂,真正聽出演奏家的技巧,或者不同版本的優劣呢?

相關問題:在音樂分析中,在音樂本體形態之外的「文化」內容到底有沒有分析價值?


謝邀。

雖然現在很累,但莫名地想認真地寫一下這個回答。

題主在問題描述裏問了若干個問題,我嘗試一個個來聊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但無法深層地理解音樂的技術,也聽不出不同版本之間的優劣。」

說到「音樂的技術」,其實太廣的話題了,不縮小範圍的話,實在不太好聊。後面提到版本的事情,那麼我就默認這裡的「技術」是指樂團對於作品的演奏技術?關於版本比較這個事情,在音樂愛好者中是看得比較重要的,但可能我會說一些有些愛好者不太喜歡聽的話:很多時候的版本比較,基本上是玄學。因為,第一,當一個人在評論某個版本好某個版本不好時,其實是很主觀的,他表達的真實意思是,某個版本自己喜歡某個版本自己不喜歡。所以,關於版本比較,我倒是覺得題主可以更自信一點。自己喜歡的版本,對你來說,就是更好的;不喜歡的版本,別人吹得再好,其實也沒什麼意義。而且,說句實話,在音樂愛好者中流行的那些版本,在技術上來說,真的沒有差的。他們在技術層面不說每個錄音都是大師級的演奏,但專業性都是達標的。你喜歡任何一個版本,都沒有問題。第二,很多時候,大家聽一個版本錄音,覺得好,或者不好,以此判斷一個指揮或者樂團的水平,都是不公正的,因為很多時候,大家討論的藝術處理和演奏技術、音色這些方面,都是錄音師和後期混音師的工作成果,並不是指揮和樂團直接帶給你的演奏效果。

如果題主感覺一定要讀一些專業書學一些音樂知識才放心的話,我能想到的,可能只有配器法和樂器法這個專業科目可能和管絃樂欣賞有一些關聯了。至少可以把各個樂器的音色、音域、各個音域的表現力特點、以及各個樂器的重要樂隊片段熟悉一下,以及一些樂器搭配的基本模式弄清楚。此外,如果還有閑心,可以讀一些指揮法的書(不過讀完你可能會發現對自己幫助不太大)。另外,配合聽賞熟讀精度甚至是深入研究音樂史一定是有好處的。中文音樂史的話,推薦格勞特的那本就好了。讀音樂史的重點不在於作曲家生平,而是重要作曲家重要作品中最重要的那些點,瞭解這些的話,其實對從結構上、觀念上、理論上理解音樂作品會有一些幫助。

如果題主本意想學和聲復調音樂分析這些科目的話,我的建議是不要學。因為這個對版本比較類的聽賞真的沒有任何幫助,而且會有反作用。如果你對這些音樂分析類的內容學深入了,今後你就不會再關注版本方面的信息了。因為對你來說,所欲版本都是一樣的,你聽音樂只會聽它的結構、材料這些內容,不再會關注這個樂團這個作曲家的處理有什麼獨到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作曲專業的學生幾乎不會關注版本比較、而音樂愛好者更喜歡版本比較的原因。(我有不少同學朋友和我吐槽過一件類似的事情:他們和愛樂者聊天,愛樂者和他們聊版本,他們一點也不瞭解,然後就被愛樂者鄙視了,覺得他們專業學得很差)我上學的時候,做音樂分析,基本上就是從Youtube上找個最高清的錄音或者錄像,對著樂譜聽兩遍關鍵的地方,然後就可以從樂譜入手去做分析了,不會去管那個演奏是誰的版本。

再另外,一個個人經驗:如果你認識真正有一定專業知識水平的靠譜的音樂愛好者,多和他交流,多聽他說話,可以聽聽他的建議和見解,對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聽賞水平可能有奇效。我剛上大學的時候,雖然音樂聽得相對也不少,但對版本的瞭解是很少的(因為我是音樂專業的。。。所以。。。不太關注版本。。。)但大一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外系的很好的朋友,他就是一個姿勢水平非常高的音樂愛好者。我倆的寢室分別在學校的東邊和西邊,但我整個大學期間在他的寢室度過了很多的時間,聽了很多碟,聽他各種瞎扯聽了很多,然後我對各種版本以及相關知識都提高了很多。當然,這個經驗題主要慎重使用,因為如果你遇到的不是真大神,而是喜歡滿嘴跑火車的半瓶醋,那。。。也不會對自己的進步有什麼幫助。

「如何通過學習或閱讀,從技術層面欣賞音樂,真正聽出演奏家的技巧?」

如果是說那種獨奏演奏家的話,這個看書就沒辦法了,跟人聊天也沒啥辦法。如果想從技術層面評價一個獨奏家演奏水平,那幾乎只能是自己比較深入專業學過這個樂器纔有資格和有能力。我再強調一遍,是從技術層面評價,不是從單純的審美和藝術處理風格方面評價。所以,如果你沒學過一段時間鋼琴,你當然也可以說郎朗的某場音樂會某張碟彈得很怎樣怎樣,感覺不到位,情緒不對,諸如此類。但你最好不要說他什麼踏板沒處理好,和聲彈得太渾濁什麼的。


謝邀。作為一個作曲碩士,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回答的必要。大家都講了很多,我覺得就現在技術方面的觀點而言,大家都基本上把我要說的說完了,不過在這裡需要特別補充一個令人失望的事實

終極地(Ultimately),要從技術層面上徹底地理解任意音樂,其關鍵不在於技術(音樂科技和技法)本身,而是在於對人類心身行為的解釋,歸根結底是個心理/生理/物理學問題,而非純音樂形態分析問題。如果把音樂看作單純的「技藝學」,單從表面形態來分析,終極地(Ultimately)是毫無意義的。

我曾嘗試過詳盡地從純技術(純技法)角度分析一位完全未被人分析過的作曲者的作品,寫了一篇論文,然而寫到最後,到頭來發現其實那些技術分析和描述的部分(下面鏈接文中第二節到第七節)其實是最沒用的,因為將來人工智慧發展了或者生理物理之謎被解開之後,這些分析和再創作試驗都是可以用那些更好的方式解決的。

Raymond:「天籟傳聲」流行鋼琴作品之和聲技法探析?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從「還原論」和「物理主義」的角度看,文學、音樂、藝術的創作解釋可以被還原成純心理學,繼而被還原成純生理學,最後被還原成純物理學。如果最先端的物理學(量子物理、高維時空/弦論等)發展出了大統一模型,那麼豈止於音樂藝術,人類一切行為及存在都可被解釋了。

從「湧現論」的角度看則會有變異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然而理路與還原論/物理主義觀點大致相似。

因此我的答案是:要想終極地理解音樂技術、技法,唯一的途徑是跳出音樂形式本身,從非音樂的交叉學科中去尋找答案。


相關問題:

在音樂分析中,在音樂本體形態之外的「文化」內容到底有沒有分析價值??

www.zhihu.com圖標

我曾經也覺得學習了音樂技術就能科學的比較版本。

事實證明我錯了。

或者說大多數經典作品的版本就沒有被「科學比較」的意義,如圭大所說,差別主要在主觀喜好。

主觀並沒有什麼不好,後現代也支持觀看者以主觀的視角解讀作品,但別太當真就行了。錄音版本這個話題,說白了就是大家都只聽過那一兩百部作品,為了能扯淡,只能刻意放大版本的意義,讓一兩百的談資被放大到一兩千。因此沒必要跟別人談論太多版本,省得大家互為地獄。


瀉藥。。

直接回答問題的話,音樂演奏技術,和音樂創作技術雖然表面上想用客觀的技術角度對文化類問題進評價,但是實際上本質還是一個文化問題,最終結局必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要了解到專業演奏家的技巧,就需要一定的音樂藝術修養,這真的很難三言兩語,包括每個人對技術的掌握程度和最終定義也是不一樣的。。

你不瞭解那個你不瞭解的東西。。。。

這是句廢話。。可是就導致了你並不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物是什麼。。

不論信息或者互聯網再怎麼進步提高信息知識傳播的效能,都無法改變認知永遠是個人的主觀感受這一事實,而這是人類認知論上最深刻的一個BUG,衍生出過洞穴囚犯,虛無主義等等。

要掌握某些文化內容,就必須要有文化的基礎知識,但是文化的基礎知識不是絕對的,我們不能用一秒鐘彈多少個音來評判技術的好壞優劣,看起來手指跳動,音符緊密,比如野蜂飛舞,月光第三樂章,還有鍾都是。。但當他失去了對節奏的精準度那也都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沒有對力度的理解,那也是毫無意義的。。

在不具備對音樂的一些基本素養之前,就不知道聽一首曲子該聽什麼的時候,那麼認知注意力就不會去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擴大認知的盲區。。別人可能在這方面繼續討論,發展出新的東西。。。。這些問題都屬於文化現象沒有價值觀判斷,並不一定是某些人不知道某些信息,或者不贊同某些問題就一定是低級的。除非在討論一些後續問題的時候,那個人架空了基礎知識,那麼討論起來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聊不下去。。。。

那麼這些技巧的意義,音樂如果說是音符,力度,在時間上的排列,那麼這種排列組織,就是一種形而上的智慧創造。。打個淺顯的比方,有一個釘子一根棍子。一種可以釘在牆上弄成一個槓桿,但它就無法移動了。也可以作為把釘子釘到棍子上做成一個勾。也可以分開單獨用在不同的用途上。物盡其用,就是對上述問題的概括,前提是我們知道釘子和棍子是什麼,還有各自的特徵。音樂的組織方式就是另一種非功能性的智慧創造,同樣的前提也是在瞭解聲音的音高,強度,節奏變化等各種基本元素以及其文化含義。掌握得越多,那麼久理解的越深。。。。

到那時這都是文化問題,也是一種個人行為,意思就是,你掌握瞭解的再多古典樂,當你接觸爵士樂的各種花裏胡哨時依舊是一臉懵逼。。反之亦然。。。。

還有演奏炫技是在貝多芬之後一直到拉赫馬尼諾夫之間所產生的,跟整個音樂美學的演變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技術並不一定代表整個音樂美學問題。。甚至如果一直抱持這種觀點,就很難去接受20世紀以後的音樂了。。。。現代人看待問題更傾向於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分析,然而這種理性思維並不能涵蓋人類的所有知識,甚至有不少時需要進行一定文化訓練之後才能進入討論。。


先回答下問題:

  1. 「欣賞音樂也只停留在最直接的感受情緒「,這就足夠了。作為真的學了20年音樂的我跟你也是一樣的,區別只是在於我會更具體地去感受。
  2. 也許你可以試試去彈彈鋼琴,學學視唱練耳,這樣你對音樂的感知會更具體。
  3. 深層次理解音樂技術,聽出不同版本優劣,這個比我這種理科白癡去寫量子力學研究性論文還難。
  4. 或許你實在是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問我,看看我寫的文章(知乎上沒發太多):

Rax Xu:可能是你見過的最精確的曲目分析?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一首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大俗肖邦夜曲,這麼長的篇幅我就聊了4小節,差不多能說明古典音樂有多複雜艱深了吧。

還有這是什麼鬼:

一個沒學過任何音樂的,平時稍微多翻翻魚龍混雜慘不忍睹的知乎鋼琴板塊,都不至於說出這種話吧。

音樂需要高超的技術去表現細膩複雜的情緒與思想,所以技術當然非常重要但是重要不過先理解人,重要不過先理解音樂;比如一個完善的鋼琴演奏者首先需要明白「該怎麼正確地運用自己的技術」。

而且演奏技術也不全是你擱這兒討論的「手指機能」。

連業餘鋼琴考級評委的都知道評判標準不能只看什麼「更高更快更強」,你這私下開玩笑的老師是來自大井山子村音樂學院的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