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我們熟悉的語言(如漢語族語言),我們可以來看看在烏幹達講的盧幹達語(好押韻,不過當然啦)。跟它的班圖姊妹語言一樣,盧幹達是一種聲調語言,但是它的聲調類型跟大部分的漢語族語言不一樣。

這種語言的聲調承載單位(tone-bearing unit, TBU)是音拍(mora)。每一個音拍只能承載一個表面聲調(高H或者低L)。但是根據Hyman and Katamba (1993)[1]的研究,盧幹達語的聲調系統是由一個個HL底層聲調組成的。假設只有一個音拍,底層聲調不能完全浮現,所以只能浮現為H或者L。當有兩個音拍的時候,HL才能完整浮現(Dutcher and Paster 2008)[2]

(2)a有兩個音拍,因此可以讓HL擴散到第二音拍上,(2)b只有一個音拍,HL不能完整浮現。

在盧幹達語中,能成為音拍的不僅僅只有母音,而且還有輔音,如鼻音,因此鼻音也可以承載聲調。這並不奇怪,因為漢語族語言裏鼻音也是可以承載聲調的。最關鍵是,盧幹達語中雙塞音的組合也是一個音拍,因此,雙塞音就具備承載聲調的能力。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Vi?l- 會通過形態學音變變成雙塞音-dd-,這時候前邊的母音o和i被標註了表面的降調,這並不是因為o和i是兩個音拍,而是因為後邊的-dd-也是一個音拍,因此是它(的前半部分)承載了降調的後半部分。

可以看下圖:

(5)b中,底層的HL調中的L擴散到了雙塞音的前半部分。

為此,Dutcher and Pastor (2008)還做了語音學分析,結果如下:

濁雙塞音很明顯承載了降調的後半部分。

清雙塞音沒有F0,所以沒有實際上承載聲調。但是前邊的母音a的降調的降幅很不明顯,而且也很短,說明-tt-還是應該承載降調的後半部分,只是它無能為力。

參考

  1. ^Hyman, Larry M. Francis X. Katamba (1993). "A new approach to tone in Luganda", in Language. 69. 1. pp. 33–67.
  2. ^Dutcher, Katharine Mary Paster (2008), "Contour Tone Distribution in Luganda"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West Coast Conference on Formal Linguistics, ed. Natasha Abner and Jason Bishop, 123-131. Somerville, MA: 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


可能呀,典型的例子是粵語的/m11/唔;/?13/五、午;/?11/梧、吳……

(實實在在的聲調而不是語調


字典裏單讀m,n,ng的會有注音調的


可能。我說「嗯」這類的語氣詞時,發音就都是有聲調的、成音節的輔音。

[n???]或[ ?????]:表示輕鬆的應答、允諾。

[????]:表示鄭重的應答、允諾。

[m???]或[n???]:表示輕鬆的疑問。

[m???]:表示鄭重一點的疑問。

[ ??????]:表示驚疑(嘎裂聲)。[1]


經評論區提醒,上面的例子應該是語調而不是聲調(

參考

  1. ^各語言和方言中「嗯」的發音是不是不同? - Prince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274368/answer/1332809129


可能。濁輔音有音高,可以產生聲調的區別,如漢語:

  • 思 s??
  • 死 s??
  • 四 s??

這 3 個音節的聲調由濁輔音音段承載,併產生對立

清輔音沒有音高,無法產生語言學和物理學中定義的聲調區別(但仍可按音樂中的定義,像木魚等打擊樂器一樣存在「無確切音高」區別,即頻率重心的區別)

口哨音、嘖音(搭嘴音)、扣音(敲擊音)等涉及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音高的發音,還有顫音這種調音器官自帶震動頻率(有可能被感知成音高)的發音也算是符合題意,但沒有語言用它們來區分意義,所以本回答不考慮


可能啊

普通話就是個例子啊~

「嗯嗯!好的!」這裡面的「嗯嗯」就是n或ng的第四聲啊~

而且。。。如果看方言。。。還有入聲這種東西呢~

拿廣東話來說,-t -k -p三種韻尾都是實打實的清輔音呢!雖然調值聽起來和陰平陰去陽去幾乎一樣(5/3/2和55(53)/33/22),但確實不是同一個聲調。

入聲:不會吧不會吧?不會有人不知道我是聲調吧?


有啊,閩南話裏,i是陰平,it是陰入,聲調的確不一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