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答案批評這道題的提法。

當然這道題算不上嚴謹,反例很多。但是其實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綜合各種物質,平均而言,確實,波長更長可以繞過去,波長更短可以衝過去,可見光的穿透力是最弱的。

這個問題可以拆分成兩部分。

一、為什麼存在一個頻率範圍,比較不透明?從基本原理上說,這是因為兩條原則:

  1. 物質有基本的組成單位,即原子分子。這個基本尺度是「不透明」的波長的來源。如果物質是連續可分的,還突然冒出一個波長比別人更不透明,那才是怪事了。(剛好最近在下面一道題兜售了一下,原子是多麼的重要。)

2. 相似尺度(更準確一點,應該理解成頻率共振)的物體,更容易相互作用。可見光和原子頻率相似,所以更容易被吸收和反射。一些回答裡面,用量子力學計算物體對不同波長光的吸收,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當然,原子容易吸收的光的波長,定量的計算需要量子力學波函數電子云什麼的。但是定性的估計,用一些常識就可以了。原子半徑 [公式] 米,周長是 [公式] 米。電子速度約是光速的1/100(其實這就是著名的 [公式] ),所以為了讓電子在原子核外運動,和電磁波共振,需要的電磁波波長約為[公式],和可見光波長是接近的。(差了一個量級,是因為實際上我們要算的是原子的能級差,而不是能級本身,以及氫原子的萊曼線系確實是紫外的。)

多說一句,相似尺度更容易相互作用,也是我們得以用重整化群和層展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基礎 -- 我們沒必要一次性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最基本的理論,而是可以一層一層地(按牛頓力學、相對論、量子論等)認識這個世界。

二、為什麼這個比較不透明的頻率範圍恰好是我們能直接用眼睛看見的「可見光」?因為不透明有如下特點:

  1. 比較容易看見。透明到穿過視網膜的程度,對生物體來講比較難感知(天線寶寶除外)。
  2. 看見以後更有用。如果你看見的是一個比較透明的波段的話,那麼你看見的和摸到的世界將非常不一樣。這樣,世界將更難認知。
  3. 補充一下評論區雲航說的,太陽光能量在可見光區最大。

===

最後,我覺得,提一個嚴謹而平庸的問題是容易的。提一個深刻的問題,就算不那麼嚴謹,也是很難、很需要創造力的事情。知乎上面又不是出高考題,又不需要評分標準,所以,問題沒必要像解答那麼嚴謹。對深刻而不嚴謹的問題,或許可以多些寬容。


玻璃:???

空氣:???

水:???


題中提到的

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可見光

都屬於電磁波。首先看一下電磁波頻譜圖:

可見光是完整電磁波的一部分,不同種類的光線對應著不同的波長(頻率)段,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對應的電磁波波長依次降低,不同顏色的光對應的也是不同的波長,一般來說,從紫色到紅色,其波長大約從 400nm到750nm左右。 關於可見光的一些性質可以參考下面這個視頻:

【子乾科普】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子乾的視頻 · 21.4 萬播放

那麼為什麼有的物質透明,有的不透明呢?這件事還要從量子力學說起。

用最簡單的氫原子來說明:氫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個核外電子構成。與宏觀不同的是,原子中的核外電子只能穩定處在一些列離散的狀態上,每一個狀態都有著確定的能量。電子可以在不同的能級之間躍遷,這個過程就會吸收或者發射光子。

核外電子能級結構和躍遷示意圖

比如說電子處在能量為 [公式] 狀態上,則有可能自發地躍遷到能量較低的 [公式] 狀態上,並釋放出能量為 [公式] 的光子。而不同能量的光子就對應著不同的顏色/種類。

當然,處在能量較低的 [公式] 狀態的電子,如果恰好吸收了一個能量為 [公式] 的光子,則會被激發到能量為 [公式] 狀態上。

而由於核外電子能穩定存在的狀態是離散的,因此,只能放射/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或者說,特定顏色/種類的光。而對於其它光子則完全置之不理,換句話說,其它能量/波段的光子能毫無阻礙的穿過去。

比如說,氫原子的發射吸收光譜為:

可以看到,氫原子只會發射特定顏色的光(下圖),或者吸收特定顏色的光(上圖),這兩者是完全對應的。

對於一個原子是這樣,由大量原子構成的物質雖然複雜了許多,但是也具有類似的性質:

宏觀物質往往會對特定能量段的電磁波具有強烈的吸收,而對其它能量段的電磁波幾乎毫無阻礙。

這其實就是量子效應的宏觀體現。

我們知道玻璃往往都是透明的,這是因為玻璃恰好(幾乎)不吸收可見光波段的電磁波。下圖是玻璃對電磁波波譜的透過情況[1]

玻璃對不同波長的電磁波的透過率,玻璃厚度設定為2cm

可以看到,在可見光波段0.4um-0.75um,玻璃對可見光的透過率幾乎是100%,而對更短波長(更高頻)的電磁波則透過率持續減小,也就是說,如果用X光或者gamma射線來看,那麼玻璃其實並不是透明的。

而當電磁波波長大於1.5um的時候,這塊玻璃的透過率也開始下降了。這屬於紅外線的波段,也就是說,這塊玻璃對紅外線也不是完全透明的。

所以,玻璃是不是透明,也要看對應的電磁波波長是多少。

當然,其它的物質也有類似的特點。

微波就無法透過金屬,但有很強的反射,因此可以用金屬做導管,製成波導:

波導管(來源於網路)

而金屬網,往往能夠屏蔽電磁信號,也就是無線電、射頻等波長(頻率)較可見光長(低)的電磁波,也就是說,金屬網對相應的電磁波是不透明的,但是金屬網對可見光卻是透明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都能穿過物體,唯獨可見光不能?

題主的這個問題本身並不嚴格成立。電磁波能不能穿過物體,跟電磁波的波長/頻率以及物體的性質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需要多說一句的是,能不能透過也跟物體的厚度有關係的。玻璃也會吸收可見光。如果玻璃做的非常厚,那麼也有可能導致玻璃透不過去可見光。對應其它物體與波段的電磁波也是類似的道理。


我的上一個回答 (●ˇ?ˇ●) 我的下一個回答

參考

  1. ^https://refractiveindex.info/?shelf=glassbook=BK7page=SCHOTT


更新:提取了Ref1[1]、Ref2-3的原始數據,坐標統一以後大概長這樣,可見光區波長為400-760 nm,對應坐標 lg λ/nm = 2.60-2.88:

可見光區附近的吸收反而是最弱的。


首先要明白吸收光的原理,物質吸收光是因為分子被激發到了高能量的狀態。

從波長長到短,遠紅外波段一般對應轉動能級的激發,近紅外波段一般對應振動能級的激發,紫外-可見波段一般對應外層電子的激發,X射線波段對應內層電子的激發,更短波長的對應核能級的激發。

其次「穿過」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直覺告訴我們,如果有一個厚度的溶液(其中吸光物質的濃度為 [公式] )能夠吸收50%的光,那麼再次穿過相同厚度的溶液光強將繼續減半。這樣就可以定義一定厚度、一定濃度的溶液在一定波長處的吸收光的能力 [公式] ,滿足 [公式] (朗伯-比爾定律)。

其中T是出射的光強,T0是入射的光強。這一定律對固體、氣體也是適用的。 [公式] 隨著不同的波長變化而變化。

有了上述兩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定量的描述光透過物體的能力了。以水為例(由於水是純物質,濃度恆定,所以 [公式] 合併在一起作為下面所有圖的縱坐標),橫坐標是波長。

紅外光區[2]

H2O在紅外波段的吸收(黑線,波數大的一側縱軸坐標拉伸50倍)。3400 cm-1的峰是H-O伸縮振動的吸收,1600 cm-1附近的峰是彎曲振動,波長更長的吸收是由於分子的轉動產生的。

近紫外-可見光區[3]

一般認為水是無色的,水的電子能級在這一波段並不會被激發。然而實際上水呈現淡藍色,圖中展示出波長長的一側(紅)吸收光強較強,導致水顯出其互補色藍色。原因是紅外光區振動躍遷的合頻進入可見光區。

遠紫外區[4]

水的電子能級間隔很大,需要使用極短波長的紫外光才能激發

沒有覆蓋的波段有時間再補,有時間的話做一張縱坐標尺度統一的圖。

參考

  1. ^The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um of liquid water https://doi.org/10.1063/1.439733
  2. ^Isotope effects in liquid water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III. and spectra from 6000 to 0 cm-1 http://dx.doi.org/10.1063/1.3258646
  3. ^Visible and near-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um of liquid water http://dx.doi.org/10.1364/ao.38.001216
  4.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Liquid Water and Aqueous Solutions in the Far Ultraviolet http://dx.doi.org/10.2307/3571475


題目里說的微波、紅外線、紫外線、伽馬射線,包括可見光,都是電磁波,無非是有些波長長頻率低,有些波長短頻率高。問題討論的是不同電磁波的穿透性。

可見光只是電磁波中的一小部分

不同電磁波穿過物體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衍射,有的是透射,有的是自身強度衰減,有的是燒穿介質。我們對穿透做如下定義,如果一定強度的電磁波直射在介質表面上,可以在厚度為L的介質背面接收到強度下降一半的能流密度,則該電磁波的穿透尺度為L。

所以題主感興趣的應該是,可見光對應的L是不是最小的?

1.可見光是什麼?

可見光是波長430-760 nm的電磁波,恰好是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量最集中的區域,很顯然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喜歡在白天出門的智人看到的基本都是太陽照在物體上的反射光。

可見的中心波長和太陽輻射譜的最強輻射峰值波長非常接近,而太陽輻射幾乎是黑體輻射,峰值波長對應於5500 K的黑體。黑體輻射的峰值波長 [公式] 和黑體溫度 [公式] 成反比,這被稱為維恩位移定律。

所以可見光的範圍完全是靠太陽溫度決定的,和對物質的穿透能力並沒有關係。

同時恆星的溫度範圍十分廣闊,差幾倍幾十倍完全不是問題,可見光的波長雖然不能變化的太離譜,但差個幾倍完全可以。從這個視角看,可見光和紫外線、近紅外、中紅外沒有本質區別(遠紅外溫度太低,差別會很大)。

紅色是在海平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譜,黃色是大氣層頂部接收的太陽輻射譜,兩者的差值來自大氣吸收。黑色是5500K的黑體輻射譜。虛線框出了可見光,往左是紫外,往右是紅外。

2.電磁波是怎麼穿透物體的?

很顯然這裡的物體不是指大氣、海洋抑或星際介質這些大尺度,而且常常可以透過可見光的流體。而是金屬、玻璃、木頭、陶瓷、石頭、塑料等生活常見的非流體,也就是固體。

電磁波如果波長遠大於物體,可以直接衍射繞過物體,長波電台能輕鬆翻山,收音機用的無線電能輕鬆穿牆,微波爐可以加熱亞米級的食物,遠紅外線穿個塑料袋也沒什麼問題。

所以對於電磁波衍射,穿透尺度 [公式] 就近似等於波長 [公式] ,波長越長穿透越強

可見光照片

紅外線照片

電磁波如果波長極短,電磁波會更像粒子,用光子來描述更合適,光子的尺度正比于波長 [公式] ,能量正比於頻率 [公式] ,波長越短,則頻率越高,對應於能量更高但尺度更小的光子,尺度小保證了光子不容易「碰到」組成物質的粒子,能量高保證了即使「碰到」了,受到的影響也小。所以波長越短的電磁波也越容易穿透物體。

對物質的單層原子,物質原子間距越大,原子越稀疏,越容易穿透。每層原子信號的衰減率一定,則信號衰減到一半的距離和原子間距成正比。兩者結合,穿透尺度 [公式] 和原子間距的平方 [公式] 成正比。而波長對能量和尺度的雙重影響,使穿透尺度 [公式] 和波長的平方 [公式] 成反比。再考慮物質原子本身佔據空間,起到的阻擋作用,越大的原子阻擋越強,穿透深度還需要一個比例係數 [公式] 來調節不同的物質,對於木頭大約是 [公式] ,最終結果是

[公式]

所以對於電磁波的透射,穿透尺度 [公式] 反比于波長 [公式] 的平方,波長越短穿透能力越強。

3.哪個波段的電磁波,穿透能力最弱?

簡單的把透射和衍射的尺度相加,代表實際穿透尺度,即

[公式]

拿Python隨便畫一下,上邊木頭,下面鋼鐵,很明顯最弱的穿透在 [公式] 附近,也就是紫外線和X射線交界處,可見光離這裡不算近,但也不算遠。

藍線衍射深度,黃線透射深度,綠色總和深度,紫線和紅線之間是可見光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電磁波穿透能力最弱的,是紫外線和X射線交界處,也就是極紫外或者軟X射線。可見光的穿透能力雖然沒有那麼強,但也沒有那麼弱,只能算中等偏弱。

如果以能否透過1mm厚的木頭片為界,波長 [公式] 的電磁波的穿透能力都很弱雞,剛好是軟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集體團滅,這四種電磁波對常見物體幾乎都不透明。

從圖上看,如果鐵磨到頭髮絲那麼薄(1微米),對可見光應該是透明的,在村裡還沒通網的時候我就聽說過,但並沒有在網上找到這個的實驗。

4.譜線吸收和這道題有沒有關係?

原子譜線波長最長的Hα譜線637.1nm,屬於可見光紅光,最短的無限短,但受限於發生效率,一般可探測的最短譜線也只到極紫外區。而分子譜線可以輕易的覆蓋可見光到紅外部分,部分有機染料的顏色就來自於染料分子譜線吸收。如此譜線如此寬泛而又找不到相關性,那就說明,

這道題事實上和譜線並沒有關係。

這道題事實上和譜線並沒有關係。

這道題事實上和譜線並沒有關係。

更何況原子譜線在可見光是有選擇的吸收,比如銅離子的藍色。

譜線看起來那麼有道理其實來自於兩個巧合。

第一個巧合是太陽溫度剛好在5500K,黑體輻射的中性波長與原子譜線略有重合。但如果太陽溫度更低一些,發射更多的紅外線,也許一眾答主就要答分子譜線吸收了(也不一定,分子譜線吸收高中課本不講)。

第二個巧合是原子大小和固體物質里的原子間距在同量級,根據前面的分析,很容易推斷出衍射和透射都弱的波長要比原子間距尺度的波長略小。利用波爾量子化駐波條件,原子譜線的波長必然接近原子尺度。所以最弱電磁波的波長、原子間距尺度、原子尺度、原子譜線波長,全都差不多。

5.那……玻璃呢?

玻璃透明、橡膠透明、有些塑料透明、鑽石透明、糖塊透明、鹽粒透明、冰塊透明、水晶透明、石英透明、橄欖石透明、雲母透明、方解石雙折射透兩個明。

雙折射的晶體透明後可以成兩個像

上面這些要麼是晶體要麼是准晶體,特點是裡面的原子周期性排列形成一個個的晶格。

電磁波和周期性排列的晶格作用,變化也是周期性的,就有可能從另一面出去。而非晶體隨機排列的原子,就可能讓光子找不到路而迷失在物質內部,逐漸耗散。

就像在規劃好的城市,大馬路橫平豎直,不容易迷路,想去哪去哪,從進京到出京很容易。但是到一個規劃混亂的城市,進去就迷路,八成你要在裡面轉上好幾天,買不起吃的還得餓死,再也出不去了。

至於什麼晶體透明什麼晶體不透明,為什麼准晶體也透明,為什麼有些波段透明有些波段不透明……別問,想知道你就去學材料。

5.總結

第一,穿透物體能力最弱的電磁波是軟X射線和極紫外線,因為這個波長的電磁波衍射和透射都很弱。

第二,軟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幾乎都不能透過常見物質,特別薄的和微觀結構特殊的物質除外。

第三,原子譜線和這道題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原子只吸收特定波長的電磁波。


感覺又是進化的一個結果?我們眼睛能感知的光自然會具有如下特性:

1.能被大部分物體反射

這樣太陽才照得亮它們。

2.來源廣泛

長個能看見γ射線的眼睛有什麼必要嗎?等待數萬年一遇的宇宙奇觀?

3.波長不太長

眼睛是為了導航的,波長太長衍射現象太明顯,看到的障礙物/獵物都化開了。

這篇回答沒有任何文獻依據,純屬個人猜測,非常歡迎任何的指正與批評!

PS.關於問題評論里與另一個回答里提到的透明物體問題,我覺得反而印證了我的說法:透明硬質的物件在自然界中本來就不常見,所以許多蟲子會不斷地撞擊玻璃,鳥類也可能會撞死在玻璃幕牆上:進化沒有教過它們還可以有這種東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