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對已知現實的具體意義是什麼?或者哲學在微觀上是如何影響這個世界的?

目前的社會就比較缺乏哲學思想的指導。科學包括整個社會在實用主義引導下走過了多個年頭。因為現在說的哲學主要是分析思維哲學,整體思維哲學要麼被排斥在哲學之外,要麼被分析思維哲學來解讀,無法以哲學思想的高度應用於社會。

科學在牛頓三定律層面主要是運用分析思維哲學,當時科學和哲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指導科學研究,指導社會制度的建立,制衡民主制建立起來,社會迅速發展。

科學進入相對論量子力學描述的物質世界,開始運用整體思維哲學思想,和分析思維哲學漸行漸遠,科學家已經搞出來一個系統科學理論。系統科學提出來系統起源於混沌,支持中國哲學的宇宙起源於混沌的宇宙觀。但是,由於科學技術認識不到混沌物質的存在,系統整體思維一直不能以一個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的面目出現。社會雖然看起來是在實用主義思想引導下前進,並沒有影響整體思維哲學思想在應用發展。因為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在全面復興。中國文化就是整體思維哲學文化。中國人的系統整體大一統的系統管理民主制在不斷完善。制衡制在逐漸衰落。

系統整體思維哲學思想體系在逐漸發展完善,由於科學技術測定不到混沌物質,整體思維哲學一直不能以一個完整的學術思想體系建立起來,反過來也影響了科學研究的發展。比如說,中國哲學認為:混沌物質操控粒子形成一個微系統就是量子,操控分子形成一個系統就是生命。未來的量子計算機機器人可以發放外氣給人治病。這樣的科學思想還沒有被科學家所認識,也就缺乏明確的科學發展方向,影響發展速度是不言而喻的。詳細論述請看一下我的《宏觀物理學基本原理》《系統邏輯思維》。前者亞馬遜海外有售,後者團結出版社正版圖書網上有售。留一個郵箱給你發電子版的。


哲學的意義在於滿足人對世界的好奇心。


哲學在微觀上如何影響我們認識這個世界,這一直就是哲學家們在苦苦尋覓的答案。

也就是世界本源問題。

可能一般的哲學思想都比較抽象,那我們舉個經過現代科學普及後的例子,就是原子論的發展歷程。

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有一對師生,留基伯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原子與虛空,原子在虛空中跳躍,原子的結合產生了一切事物,而世界也是由原子在虛空中漩渦運動而產生。從而得出宇宙中有無數個世界在不斷的生成與滅亡,當然人是一個小宇宙。

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

這時候愛利亞的巴門尼德否認了原子的運動,也就是否認了虛空的存在,他認為宇宙只有一個東西,那就是「一」,也可理解為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而且是永恆不變和不可分割的,事物的多樣性和變幻只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

巴門尼德

追求完美的柏拉圖不光是想創造理想國,連宇宙也是被創造出來的理性的、完美的模型,他首先通過四元素說來解釋物質之間的轉變,然後提出一種幾何數學假說來構建元素的基本單位,兩種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結合後產生出多面體,而多面體衍生出萬物,多面體最終演變成一個球,這個球就是宇宙,做著最完美的圓周運動,無需外力的干擾。

作為柏拉圖學生的亞里士多德進一步發展了老師的學說,通過加入以太構建了五大元素,認為五大元素之間是自然的循環運動,不需任何外界的動力。他認為五大元素是連續的,而原子論的空虛違背了物理現象,而否定了元素是由原子所組成的觀點。習慣經驗主義的亞里士多德便認為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是均勻連續的,並且保留了物質的基本特徵。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但是喜歡跟主流唱反調的伊壁鳩魯師從德謨克利特的追隨者瑙西芬尼,將原子論和靈魂結合起來,認為人死後,靈魂原子將離肉體而去。而後他的追隨者提圖斯·盧克萊修·卡魯斯進一步闡釋了伊壁鳩魯的理論,認為原子和空隙是永恆的,並且是不斷運動的。原子碰撞會創造出物質,而構成物質的原子並未發生變化,最終它們的運動會將物質結合到實體中。

伊壁鳩魯

提圖斯·盧克萊修·卡魯斯

而同時期的古印度也發展起來了關於原子如何組合成更複雜物體的理論,這裡就不展開了。

中世紀的時候,原子論在印度教的正統派,佛教 ,伊斯蘭教得到了發展,其中在正統派的《勝論經》中,認為原子構成了一切,質量是由原子的聚集體產生的;佛教則認為原子是點大小的,連續的並且具有一定的能量;伊斯蘭教中最出名的要屬艾什爾里派的穆罕默德·安薩里,他認為原子是存在的唯一永恆的事物,而世界上所有其他事物都是「偶然的」。

穆罕默德·安薩里

然而基督教奉行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流放了原子論,而亞里士多德廣受考慮的「自然最小量」和「無限細分」開始在數學和鍊金術士中產生影響。

直到17世紀,原子論開始得到復興,這一切都離不開原子論支持者的大力傳播,比如亨利·珀西弗朗西斯·培根焦爾達諾·布魯諾托馬斯·霍布斯 托馬斯·哈里奧特等。其中伽利略·伽利萊根據物質的粒子理論提供了一個更完整的物理系統,認為所有現象(聲音除外)都是由「運動中的物質」產生的,並以原子永恆的觀念提出了運動的守恆現象。

勒內·笛卡爾創建了另一種形式的原子論,也就是機械論,認為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微小的顆粒漩渦組成的,不同於原子論是,他認為顆粒的不斷旋轉阻止了物質中真空的形成。

笛卡爾

而作為古典原子論的狂熱擁護者皮埃爾·伽桑狄勒內·笛卡爾的分解理論感到失望,他提出了機械哲學的原子觀念,認為世界是無限的,而世上一切物質都是按一定次序結合起來的原子總和,強調了原子的關聯。

皮埃爾·伽桑狄

作為醫師的Jean-Chrysostome Magnen便直接開始了對原子(其實是分子)大小的測量,他計算出香氣中的分子數比實際小了一個數量級。

通過勒內·笛卡爾皮埃爾·伽桑狄的發揚與切磋,機械哲學下微粒觀念與原子論的混合最終形成了今天廣為接受的原子概念。

相信近代科學關於原子論的發展就不用贅述了,發展到如今,科學研究更加致力於了解原子的內部世界了。

總的來說,形而上學的發展概括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無論是宏觀上的還是微觀上的。


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哲學的具體是觀察世界的規律解釋世界,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必需失去了自我完全沒有自己的觀點才能做真正的解釋世界,當然這是全世界沒有人能做到的,只要是人都有立場。然而,哲學就是不斷的努力解釋世界的,用各自的觀點解釋世界的一個永無止境追逐的過程。在微觀上還是有一點影響的,哲學總能為世界的發展找到規律,能有一定的預判性。


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它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按我的理解,你說的哲學應該是形而上學,與現實脫軌。

我發表一下我簡陋的看法:凡事深究他的源頭就會出現矛盾,形而上學就是離矛盾最近的地方。所以一個人相信的形而上學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取代世界觀最深處的矛盾,這一般來說是美好的,能夠給予人動力。

形而上學的思考對現實的作用:它會因為現實中的矛盾而改變,往後再次遇到則不會產生矛盾,可以表現為不會有疑惑(同一件事情在不同階段不同角度可能存在不同矛盾)。對形而上學的思考,可以看成一個人解決過矛盾的累加體。


影響個毛,充其量只能對你自己起點作用,這就是意義

社會都道德淪喪了,難道這就是哲學的影響嗎?

別研究這些沒用的看上去又高大尚的東西了,搞錢吧


打個比方,如果人類社會是一台電腦,那麼生產力就是硬體,提供物質基礎,框定並限制軟體的發展;哲學等上層建築是軟體,哲學就相當於系統軟體,在具體應用時並不出現在前台,看似不起作用,實則不可或缺。


馬主義算哲學嗎?怎麼改變世界的?並非如此。不是馬主義改變世界,而是世界在改變中生成了馬主義。所以是世界產生哲學而不是哲學改變世界。然而也未必,上述觀點是純樸心靈很容易自認為洞悉的。而事實上我們並沒有具備在感觀和思想之外了解事情的能力。也就是說沒有人可以對題主的問題做真實確切的回答。好在人只是活著而已。自以為是的活著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