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邏輯是不同的。。

大邏輯那個更好點,本質論末尾,尺度那裡由於量自身是同質性,所以無法在自身中真正產生一種質的區別(對立)而不造成矛盾

換句話說,量的區別無法構成真正的區別。當異質性被看作是彼此在量中直接互相對立的時候,都會導致異質性甚至量自身被消解。當對立雙方平衡時,雙方同歸於盡。當雙方不平衡的時候,即一方克服另一方時,由於對立的方向彼此相互依存(左只有相對於右才存在),一方被克服另一方也會消失。。結果就是質上對立的量在邏輯上根本不可能成立。。(尺度後期,量轉而成為統一,質成了雜多,顛倒了尺度里先前的關係)

這一矛盾導致質的差異完全無法建立,量作為質的同一性完全吸收了質,但因為內在區別隨著質的消除而消除,量自身也隨著質的消除而揚棄了自身,現在就只剩下同質性的的總體了(沒有數量區別的量就是抽象的同一),但這種同一體原則上又是要自我內在區別的只是無法建立這種區別,而由於這個統一體已經是存在的總體了,它的區別應該是在自身之內建立但區別又無法建立(不像自為之有可以在自身之外建立自身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因此,作為直接性的存在論內的範疇,如果自己和自己區別,只能想像為兩個相同的自己互相併列,但因為統一體是自我區別的總體或者說大全,不可能在自己之外建立任何東西(像自為之有那樣,這也是為什麼範疇沒有返回自為之有),區別只能在自己之內,而直接的存在是不可能產生一個自我區別的單一體的(桌子就是桌子,要麼桌子分裂出相同的桌子和自己並列,而不可能有兩張實際存在的桌子還只有一個桌子單一體,這樣存在,作為直接實際存在的存在論範疇就無法處理這種內在的而又無區別的自我區別)。這種在自身之外沒有它者,自己和自己區別,區別又內在於自身並與自身同一表現為無區別,就只能是反思的規定了(在桌子=桌子這個公式里,兩個桌子從屬於同一個單一的桌子,一張存在的桌子等同於自身就可以既產生一種無區別的區別,即存在的桌子和反思的桌子,桌子的存在和本質的區別又等同,同時只有單一一張存在著的桌子),這就超出了整個存在論的基礎——直接性能理解的範圍內,過渡到本質的範疇了。

小邏輯那裡就是質量互變需要提供一個同一性的基質,因為質的不斷變化需要一個統一的總體作為底物(這也是量作為多樣性反而成為質的統一性導致的後果),簡化了太多。。


在質那裡,有限物與無限物被嚴格分開,儘管無限物作為自為之有統攝著有限物,並把有限物轉化為自為之有的環節,但有限物的有限性仍然固執地堅持著,這體現為一與多的矛盾與質的揚棄。量作為質的揚棄,即無質的量,也就在其對待無限量的態度上乎不同於實有對待其無限的態度,這種區別在於,量自始自終都是自身的彼岸。如果我們回顧一下量的定義,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它是排斥與吸引的統一,即是自身不同一與自身同一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現卻依靠於對質的概念的否定。最終量在其規定性「理屈詞窮」的時候迎回了質的規定性,即我們所看到的尺度。但尺度在其實在化、特殊化的過程中同樣把自身給揚棄了,即把自身建立為無尺度之物。這個對自身的返回,這個尺度的無限,就是對質與量的雙重揚棄與其絕對同一性的建立。尺度的無限對於質的揚棄是一種絕對的揚棄,因為量的環節的中介,它不再隨後把質的規定性給建立了起來,而是在概念上絕對與之對立並封閉自身向質過渡的可能性。從量的角度來看,對量的揚棄就在於對它的漠不相關的揚棄,質的這種同一性之所以產生區別在於量所造成的區別,即一切區別都是量的區別,但量就自身而言並無差別,所以當我們把一切差別都歸結為量的差別的時候我們就揚棄了量的概念,這種揚棄在於回復到質的同一性之中。因此質與量的彼此過渡到對方又揚棄自己就建立為一個既是排斥與吸引,既是自身同一又是自身不同一,建立為一個質、一個自身規定性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就是對有的絕對否定,在這個否定中我們就建立起本質。

因此,存在過渡到了本質。

本質是揚棄了的存在。但是存在之所以存在,在於它有一個本質,因為那個揚棄了存在的東西就是回歸到自身的絕對者,正是這個絕對者使自身過渡到它的存在。因此我們就能夠明白,純有與純無並不存在,它們並不是存在的規定性,純有純無的這種統一就是本質。本質就是使存在得以存在而自身不是存在的某種東西。我們不能僅僅說,當絕對被建立為本質的時候,不過是意味著存在是一個被誤解的概念,在概念上已經被取消了。這種說法具有它的正當性,這個正當性在於最終我們仍在本質中以本質的概念恢復存在(本質不能存在,又不能不存在,因此它必須把自己的存在建立在自身之外,把自己建立為絕對否定自身的存在,因而本質作為與存在有別之物,它對存在的否定就是對自己的否定的體現),但其片面性在於,如果本質絕對地取消了存在的概念,取消了存在之於存在,那麼它就使得自身回復到單純的有與無之中,因此它也就不是本質。本質之為本質在於,它既是存在的前提,又後於存在,是作為存在的揚棄而建立的自身關係。因此在存在與本質的關係中我們就看到了一種存有論上的自洽,即「為什麼有某物而不是空無一物」的解答,即絕對者只有作為存在,才能夠建立起自己得以存在的前提,建立自己的「過去」,絕對者在現在中建立自己的過去,在存在中建立自己的本質並使自己從本質中發源。


首先要明白,存在和本質都屬於客觀邏輯。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的區別是什麼?客觀邏輯是有直接性的。如果直接性你不太清楚的話,說明你還是對黑格爾哲學不入門。

既然存在和本質都屬於客觀邏輯,也就說,本質也是有直接性的,只不過那個直接性被揚棄了,被建立為現象,被建立為現實等等而已。

那存在和本質在直接性中的區別是什麼呢?

在存在中存在的直接性就是存在自己,存在的規定就是自己的規定,這個規定構成存在自身。

在本質中存在的直接性被揚棄為本質,不過這個本質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自為存在,這個自為存在被設定為本質。

要害:本質是被設定的,那個自為存在被設定為本質。

過渡論述完畢。


存在是直接的,但它要變成有中介的和設定出來的。所以黑格爾說,在各層規定中,尤其是在說明的進程中,或更確切地說,在概念展開的進程中,主要的事情當然是要經常區分什麼還是自在的,什麼是已設定的。


看到存在到本質的過渡這一段,覺得黑格爾寫的很繞,自己總結一下,可能說的不對。首先存在是直接性的,本質是間接性的,比如說我們看見了桌子,這就是存在,當我們在自己的回憶中說桌子這個東西,其實他並沒有直接在你面前,也可以說這個東西不存在,但它是存在的,本質就是不存在的存在,它比存在高級一些,是因為他是間接性的,有人的反思在裡面。

另外,存在為什麼會過渡到本質呢?我覺得主要是質與量的運動,也就是說尺度與非尺度並不是壞的無線的進展,而是回復到自身的運動,這樣就建立了一個更真的事物,就是本質。例如冰在零度以上變成水,水在沸點變成蒸汽,但是無論怎麼變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h2o,這就是不同形態水的本質。所以說本質是靠人的反思得來的,是間接性的,是人為設置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