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知識儲備」或者說思想源頭是從何獲取的?


不如問問周朝圖書館裡都放了什麼


不知,但是到了老莊那個境界,早就忘我了,只是將所見寫下來。


古書


不曉得


首先我們得知道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者」,古聖先賢們的知識也是通過實踐和學習得來的。

雖然沒有史料記載,我們可以進行邏輯推理。假如我們把老子作為周朝的圖書管理員,那他應該學習的就是商周的典籍,譬如《周易》,應該是早期學者的根本典籍,畢竟是「萬經之首」,包羅萬象。老子肯定也有老師,不過老師是誰不清楚,但老子能夠從這些經驗中得道,最重要的是源於他的生活實踐,這也是哲學的共同起源。

那麼鬼谷子這個人就真的不太清楚,但觀其書,看他的教學成果,大抵也離不開《周易》的薰陶,也有一些道家思想。

莊子,我們比較熟悉,也明確了他的身份。他生活在孟子那個時代,與惠施是辯友,從莊子的著作中,我們很容易發現莊子的思想大部分承襲了老子等早期道家人物,其中化用了《老子》中的許多思想。不僅如此,莊子應該研究過儒家的一系列著作,所以纔能夠如此深刻的批判儒家的思想。莊子也研究過楊朱、墨子、惠施等等各家的著作,因此在《莊子》中才能挨個的批判他們的學說。作為一名隱士,莊子肯定也會勞動,纔在勞動中感悟天地與自然之美,發現世界的真諦。

總的來說,古代先賢們必然是學習了所有比他們更早的聖賢的著作,並從中批判繼承吸收了他們的思想,所以纔能夠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

這啟示我們,但凡是學識出眾的人,一定是通過廣泛的學習,批判地繼承前人的經驗,並通過實踐,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那些錯誤的以為聖人就是天生的,聖人就是比普通人多長一個腦袋的人,歸根結底就是懶惰無知的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