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內》就沒有提五運六氣,需要自己分別理解《中內》和五運六氣,然後自己歸納消化。《傷寒論》也是這樣,需要自己理解後,再自己歸納《傷寒論》和《中內》關係。還有《診斷學》《方劑學》雖然有點聯繫,基本上還是離散的。


沒看懂你在說什麼,診斷和方劑本來就是兩個東西,難道西醫診斷學和藥理學有聯繫?中內裡面就有診斷和方劑這不是聯繫一起了?五運六氣本來本科就沒有教,是你自己去擴展的內容。五運六氣屬於爭議很大的內容,所以都是自己有興趣再去學。


學的時候得分開學,用的時候得整體用。

學廚師,得先學切菜,學顛鍋,最後再炒菜。學開車,得先學起步,學轉彎,學倒車,最後才上路。不能菜不會切,進廚房炒整棵大白菜吧!也不能剛會啟動車子就上馬路上跑吧!學醫亦如此。

至於五運六氣,我從來不用。學著費時間,還不一定有多大幫助。另外,現代人的生活作息早就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運六氣運用在人體還有多大作用?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不是中醫知識沒有串聯起來,如果一門學科,特別是應用型學科的知識是斷檔的,分塊的,早就涼了。

這是現代中醫發展模式的問題,當然,也快涼了。

現代科學和社會的發展要求各行各業都要不斷細化,因為要發展,要細化,就出現了專門的研究人員,對中醫學來說,就出現了科研、理論和臨牀的分化,這當然很好,我非常贊同術業有專攻,但是搞科研的被西化,搞理論的文學化,搞臨牀的不知道什麼化,三種人都乾的不是一個事,怎麼能聯繫起來。而且現在的教育就是專人做專事,我是搞診斷的,那我就講診斷,至於方劑,我不太懂,怎麼聯繫,我不關心。比如中診會告訴你潤苔可見於風寒,而風寒不出現潤苔。比如中基會在水液代謝參與的臟腑上的闡述在氣血津液、藏象、病理因素等章節的都不同,同一本書不同頁數不同章節給了不同的闡述,是有點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可以給你最中肯的建議:先把教材搞明白。你或許會問我說你自己都講了教材有問題,為什麼還要看教材?第一,本科規劃教材是正兒八經的學科大牛編的,哪怕有問題,也是學習中醫最捷徑的書了。第二,我能發現問題是因為我讀的時候是一個字一個字摳的,前後的章節和文字我在不斷對比和重複,所以我發現了問題。

另外再提一句,運氣是內經提出的,和運氣有關的方子主要也就三因司天方,中內和方劑是沒有收錄的,沒必要再聯繫中內和運氣了。其次如果你還處於學習診斷和中內的階段,就別看運氣了,這種東西屬於錦上添花,如果自己還在雪中,就不是送碳了,怕是大暴雪。如果你讀的還是李、劉一類,那祝你好運。


因為中醫教育邯鄲學步,削足適履。

中醫有一個西醫沒有,或者不完善的東西,就是方劑,中醫教學裡,方劑學和中藥學是兩門基礎課程,這在西醫當中是沒有的,西醫只有藥學。

什麼是方劑?方劑用現代白話說就是綜合性的中藥治療方案,每一個方劑都是一個治療方案,那麼不同的方之間必然有其典型方證、非典型方證、診斷學差異、相對禁忌、絕對禁忌,這是現代中醫教育裏嚴重缺失的東西,也是很多中醫不會用方的原因。。。

最近看到一個病人,氣促、發熱,全身浮腫,有胸水,四肢冰涼,消化極差,氣喘,脈細弱無力,典型的陽虛水泛,就是這樣一個病人,方劑裏大量的寒涼葯,甚至還用葶藶子這種虎狼葯,這分明就是在殺人!果然,病情越來越嚴重,這還是主任開的方。。。

而《中醫內科學》更是在毒害學生,過早限制臨牀思維,這纔是最可怕的,一個疾病下就給幾個證形,甚至給了一些很難得可以對的上方證的方劑,而一些非常典型且常見的方證根本沒有,這些都是《中醫內科學》這本教材的失敗之處,中醫想真正發展,這本教材不修正,必然是最大阻礙之一。


同一個病人,n個不同的中醫醫生來看,能看出n個不同的疾病。

同一個中醫醫生,給不同疾病的病人看病,診斷不一樣,開的藥方卻永遠一樣。

你說呢?


請看潘毅老師寫的《尋找中醫失落的元神》系列


因為這些知識的中心是人的修證體系,這個中心被極力打成迷信,那些隨它而來的知識自然變得碎片化,不得不依附於現代醫學理論大廈而苟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