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對音樂的審美一直都很低,只是以前大家主動獲取音樂的手段有限,現在方便了,大家的品味就無限的暴露了。


小學到高中的音樂課你們上了幾節?


只要是不懂音樂專業知識,不練耳朵,不聽和絃,就談不上分析,就沒有音樂審美。別再美化了,謝謝。

大多數人所謂的音樂審美,不過是出於生物的本能以及生活的導向。很多人也不過是裝一個小眾的13。

如果一個並不瞭解電影的人,非要專業的辭彙去寫影評。我每次想到這些,我都頭皮發麻,你看個樂呵,看個好看不行嗎,裝什麼13。最後寫出來一個像觀後感一樣的小學生文章,還覺得很文藝。請寫日記裏,謝謝。

請不要再說,唱功,頭皮發麻,你問問這些唱歌的人,他們為唱歌這件事情,練過多少功。幾十年前的戲班子都要哭暈在廁所裏。

還有,請不要再說一些,類似聽不懂的人是幸運的,一些莫名奇妙的裝13的放在音樂評論裏的話。我特別感謝您,是的,我很幸運我沒有變成這種。

不好意思我裝了一個13,哈哈我是智障 音樂嘛,聽個響兒,提高審美當然要走小眾,把一首難聽的小眾聽到忽然覺得有點好聽的時候,趕緊換一首。忽然有一天,這首很難聽的歌出現在某個街頭,周圍的人在說,臥槽這什麼鬼啊。你卻發現,這就是是多年前,每個夜晚陪伴你的那首很難聽的歌啊。忽然遇見,依然是很難聽,但是卻忍不住唱出歌詞。風吹在你的臉上,帶著你略帶沙啞的唱腔,你的音都跑偏到了戲園子的廁所了,於是渾然天成。

周圍的人肅然起敬,並且羞紅了臉頰,妹子覺得這時的你,簡直就是一個浪人啊。

你的音樂審美,不錯啊。


因為聽所謂「優秀的」、已經選擇好的、單一類別的音樂太多了,沒有了鑒別能力了。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這只是個人品味的問題。但是從古至今音樂的形式和載體一直在不斷變化,然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為人們的品味也在不斷變化。

如果說是拿西方音樂來說的話,在18世紀之前,古典(這裡泛指所有音樂,而不僅僅是classical/古典音樂時期)音樂只是適用於貴族和皇室享樂和集權的工具。

那麼為什麼會在短短的200年內音樂形式的載體出現了這麼大的變化呢?

其實是因為人們對科技的開發以及時代的發展所致。從浪漫派開始,人們對世界的探知和科學的越來越多,那麼慾望也會越大。那麼音樂作為當時為數不多的精神糧食(可以想像一下沒有互聯網,遊戲以及媒體的時代),也成為了一個作為人類慾望無限放大的工具,也可以說是一個念想。

這個念想就是追求無限以及無窮。

第19世紀的音樂家們,對於古典流派的音樂漸漸感到厭煩,隨著科技的蓬勃爆發,以及社會階層的變更,導致了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音樂。

那麼音樂這個藝術形式,也會被漸漸改變,致使它在時代的潮流下被不斷的加速以及拉伸。

可以說這也是人類思想之下的產物。

那麼既然人類對音樂的品味逐漸變更,就代表越來越多的音樂形式也會被開發出來,這就像一個蒸汽機而引起的科技革命,音樂的革命從未被間斷過,它一直在進化,退化,變形,完善,改變。

那麼來到了21世紀,為什麼人對音樂的審美會越來越差?這就如同開頭所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致使更多音樂形式的開發。流行,搖滾,爵士,現代古典樂(contemporary music),電影音樂,種種,每個人對音樂的追求以及認知會因人而異。所以不必對每個人要求這麼苛刻。如果你覺得,它是美的,那麼它就是美。如果它是醜陋的,那麼它也許在別人眼中,是炫目的。

如果說非要問一個對錯,我希望可以借鑒貝多芬先生當時被時間所不看好的作品,在古典盛派盛行的時代,他作為浪漫派的先驅,被眾多的音樂評論家所批評為「超越了現代人所能理解的藝術」。然而時間還是證明瞭他的偉大。

那麼那麼多專業的藝術家是錯的嗎?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真的是碌碌無為嗎?

也許答案,只有真正尊敬音樂的人才能懂吧。

最後獻上有一位教授授課時所說的話:「貝多芬一生沒有伴侶,也沒有親近的摯友。他只有音樂,他窮其一生所有獻給了音樂,音樂就是他的全世界。」


借鑒李宗盛先生的那句話,一個生物,你一直餵它喫爛東西,它會變成豬的。其實對音樂的渴望大家都有,但你不能一直餵它爛東西。歌曲也是一樣,你發現一些很cheap很爛大街的歌也突然爆紅,你只想著,原來這個也能賺錢,那我也這樣搞吧!」就像他曾經說的,你們餵豬食,聽眾也就成了豬

有些人已經變成豬了,但是自己不知道。


並不是人們對音樂的審美越來越低,而是音樂審美低的人越來越多……原來一大批音樂審美高的人依然在,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音樂審美低的人,這都歸功於現在覆蓋面最廣,用來傳播和接收信息的媒體硬體——手機。越來越多的人用手機,各種審美物以類聚,才使得現在一些垃圾音樂文化在大眾媒體裏存有一席之地,甚至是流行起來……


我一直認為音樂作用於人有兩種方式,通俗地說,一種是作用於生理,一種作用於感情。當你覺得一種音樂單純很悅耳,或是節奏感很強,聽著不用思考,身體就想跟著搖晃,這是音樂作用於生理上的共鳴。音樂創作通常是包含作曲家情感的,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聽眾想起的自身的一段情感引發情感上的強烈共鳴,這是音樂作用於感情。

毫無疑問,後者屬於音樂更高級的審美。

基於這種假設,首先,我覺得可能是人們變忙了,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在欣賞的過程中思考與回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細細地體悟生活。

其次,音樂審美是需要一個時代傳承了。在過去幾個世紀,交響樂、歌劇是為人們數不多的休閑娛樂形式,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音樂形式也包含豐富的創作內涵,甚至足夠高的音樂審美在那時也是教養的體驗。

只能說,培養音樂審美的風尚在當代已經式微了。


因為現在很多人的審美都漸漸的被所謂「大眾」「主流」音樂帶偏了

有一部分「主流音樂」的存在純粹是出於商業利益,也許作品本身不怎麼優秀,但有了「商業的氣息」就可以迎合大部分聽眾的口味,但這不是真正的音樂,在這個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世界裡,真正製作人的嘔心瀝血之作有時反而不受人待見,其原因有時甚至只是風格之間的偏見 這樣的「商業音樂」聽多了 審美自然會被帶偏了


你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強迫回答者認同「人們對音樂的審美越來越低」這個類似於「政治正確」的觀點。

我不認同。我認為人類在追求和諧美音律美的過程中,審美觀一直在進步。

儘管有時會出現錯誤引導,有時一些熱門歌曲我真的get不到它哪裡好,但是你不能一你的主觀感受來闡述這個時代。

強迫認同更是不對。

每個時代對「美」和「好」的觀點不同也不明確,一萬個讀者一萬個哈姆雷特,審美的進步或者退步也不是一個人能說得清的。

但是我認為,只要曾經沒有被抹去,那些以前的音樂沒有被消除,我們就有一直進步的可能。

對這個話題是,對所有事亦然。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流行歌曲基本不存在這個問題!

聽不懂你的就是審美低下了?

你說說孩子聽不懂可能,你說讓受過良好教育的成年人聽不懂,

我覺得純屬裝13,藝術作品的創作也許要皓首窮經,但是欣賞,真的只要有基礎的知識就夠了,

你畫了個畫,

我說看不懂,

你說你看得懂達利畢加索嗎?

我說看不懂(#-.-)

你說lowB,我跟他們是一趴的

我就說:

1.你說你畢加索就是畢加索啦,你從解讀畢加索的文章上摘一段,換上你名字你就是畢加索了?

2.你知道凡人看不懂你給我看 啊,你倒是往中央音樂學院/八大美院,柯林斯啥的去投稿啊,沒準就名垂千古了啊,你往這充滿銅臭味的大眾娛樂圈擠 啊。

3.最可惜的一點,咱們藝術教育雖然差點,但作為一個工科男,我是看得懂達利畢加索的,聽的懂巴赫肖邦貝多芬,皇后樂隊傑克遜的,你說我聽不懂你就是審美低下,你算老幾?

你唱的好自有人挺你,你喜歡的別人不喜歡,就說別人沒審美,純屬耍lm。

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在父母聽來就是天籟,在有些人聽來就是噪音,你可以從生命的美學上論證這是天籟,我也可以從音樂的特點上論證這是噪音,都對,說噪音的頂多是性格無趣了點,但你要說他不愛聽小孩哭是審美有問題……

我佛了。


所謂"廣大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物,例如麻將,廣場舞,流行網路音樂等,無不具有一種特性就是簡單、無腦、快樂、門檻低,所以受眾廣。


審美越來越低了,這個「低」我不太懂是什麼意思。

人是平等的,但是教育程度、音樂方面的專業程度、聽過的歌曲多少……這些都不一樣。

你所謂的「低」是以什麼為標準而去判斷的呢?所以我不太懂是什麼意思。

作為宅男,我歌單裡面大部分是二次元的歌,但是不影響我偶爾聽一些古典音樂和幾首世界名曲。

開車或者玩兒遊戲比較High的時候,電音和說唱我也喜歡聽,或者來點兒B-Box也行。

說實話,我對玖月奇蹟和鳳凰傳奇也挺支持的……

個人認為,審美沒有高低,尤其是音樂。一首歌,一段旋律,能讓我開心,能使我流淚,能讓我感受到共鳴的情感,我就喜歡它,我應該喜歡它。我可以失落的時候聽《卡農》激勵自己,因為我看過那個洗髮水廣告;我打LOL的時候聽《RISE登峯造極境》,這盤可能我死都不會投降,不放棄……是的,我是個對音樂審美很低的人, 這些歌會讓我感動,所以我喜歡。


高中上音樂課,老師說有同學讓她去聽蘇打綠,她聽了:那都是什麼東西哦。然後給我們整堂課放巴赫。

五六年過去了,我還是喜歡聽蘇打綠_(:з」∠)_


素質教育不教素質,文化課上不學文化。題目裏的音樂可以換成文學、美術、建築藝術、戲劇、電影等等。那麼為什麼不學文化呢?

不賺錢啊。我家沒房沒車沒存款不賺錢怎麼行?為什麼不賺錢?因為沒有好作品,就算有也不能拿出來發表只能自嗨。為什麼不能發表呢?這就觸及到我的知識盲區了_(:з」∠)_


沒有證明,無法認同如今人音樂審美變低。

你能先證明給我看嗎?

如果硬要談,審美這個詞從古至今也不屬於我們大部分的普通人。我們現在可以接觸更多更豐富的音樂,從無到有,總該是提高的。


我覺得是電子設備越來越普及的原因。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有城市的,有城鎮的,也有鄉村的。

你要知道16億人中,真正有很高音樂藝術修養的人寥寥無幾。以前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有條件聽音樂或者做音樂,而這類人往往欣賞水平也較高。現在大多數人都有能力買手機或其它電子設備等,主流羣眾的欣賞能力更貼近生活,他們在社交軟體像什麼抖音快手上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可能在你看來好多土味就比較重。


以前製作歌曲然後發行的成本挺高的吧 而且比較專業一些的人才可以做這些 低質量的歌相當來說沒有那麼多機會被大眾接觸到?

現在網路時代 製作歌曲發布歌曲都成本越來越低 甚至可以說是幾乎零成本 而且現在各種發布渠道也是越來越多 大眾對於音樂又沒有很高的個人審美 很多都是出於一種從眾心理 別人聽什麼我聽什麼 像抖音神曲這些我已經無力吐槽..


1.現在通訊手段發達,讓各種各樣的聽歌者能隨意發表意見了,這和以前是不一樣,越往前的日子,能隨性聽歌的還稍微需要一點經濟實力吧?

2. 做一首歌越來越容易。

欣賞不了的不去聽就是了,聽自己喜歡的歌。


1.之前十三邀裏,馬東說過一句話:之前的梅蘭芳和程硯秋,就是現在的劉德華和周杰倫。

2.其實審美低下換句話說叫審美普通,而不普通的說白了就一小部分人。

3.音樂在大多數人眼裡是起娛樂作用的,一個娛樂化的東西如果高雅如果有較深意義,就不夠親民,不夠輕鬆,不夠娛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