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音乐的审美一直都很低,只是以前大家主动获取音乐的手段有限,现在方便了,大家的品味就无限的暴露了。


小学到高中的音乐课你们上了几节?


只要是不懂音乐专业知识,不练耳朵,不听和弦,就谈不上分析,就没有音乐审美。别再美化了,谢谢。

大多数人所谓的音乐审美,不过是出于生物的本能以及生活的导向。很多人也不过是装一个小众的13。

如果一个并不了解电影的人,非要专业的辞汇去写影评。我每次想到这些,我都头皮发麻,你看个乐呵,看个好看不行吗,装什么13。最后写出来一个像观后感一样的小学生文章,还觉得很文艺。请写日记里,谢谢。

请不要再说,唱功,头皮发麻,你问问这些唱歌的人,他们为唱歌这件事情,练过多少功。几十年前的戏班子都要哭晕在厕所里。

还有,请不要再说一些,类似听不懂的人是幸运的,一些莫名奇妙的装13的放在音乐评论里的话。我特别感谢您,是的,我很幸运我没有变成这种。

不好意思我装了一个13,哈哈我是智障 音乐嘛,听个响儿,提高审美当然要走小众,把一首难听的小众听到忽然觉得有点好听的时候,赶紧换一首。忽然有一天,这首很难听的歌出现在某个街头,周围的人在说,卧槽这什么鬼啊。你却发现,这就是是多年前,每个夜晚陪伴你的那首很难听的歌啊。忽然遇见,依然是很难听,但是却忍不住唱出歌词。风吹在你的脸上,带著你略带沙哑的唱腔,你的音都跑偏到了戏园子的厕所了,于是浑然天成。

周围的人肃然起敬,并且羞红了脸颊,妹子觉得这时的你,简直就是一个浪人啊。

你的音乐审美,不错啊。


因为听所谓「优秀的」、已经选择好的、单一类别的音乐太多了,没有了鉴别能力了。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只是个人品味的问题。但是从古至今音乐的形式和载体一直在不断变化,然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人们的品味也在不断变化。

如果说是拿西方音乐来说的话,在18世纪之前,古典(这里泛指所有音乐,而不仅仅是classical/古典音乐时期)音乐只是适用于贵族和皇室享乐和集权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会在短短的200年内音乐形式的载体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其实是因为人们对科技的开发以及时代的发展所致。从浪漫派开始,人们对世界的探知和科学的越来越多,那么欲望也会越大。那么音乐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精神粮食(可以想像一下没有互联网,游戏以及媒体的时代),也成为了一个作为人类欲望无限放大的工具,也可以说是一个念想。

这个念想就是追求无限以及无穷。

第19世纪的音乐家们,对于古典流派的音乐渐渐感到厌烦,随著科技的蓬勃爆发,以及社会阶层的变更,导致了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音乐。

那么音乐这个艺术形式,也会被渐渐改变,致使它在时代的潮流下被不断的加速以及拉伸。

可以说这也是人类思想之下的产物。

那么既然人类对音乐的品味逐渐变更,就代表越来越多的音乐形式也会被开发出来,这就像一个蒸汽机而引起的科技革命,音乐的革命从未被间断过,它一直在进化,退化,变形,完善,改变。

那么来到了21世纪,为什么人对音乐的审美会越来越差?这就如同开头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致使更多音乐形式的开发。流行,摇滚,爵士,现代古典乐(contemporary music),电影音乐,种种,每个人对音乐的追求以及认知会因人而异。所以不必对每个人要求这么苛刻。如果你觉得,它是美的,那么它就是美。如果它是丑陋的,那么它也许在别人眼中,是炫目的。

如果说非要问一个对错,我希望可以借鉴贝多芬先生当时被时间所不看好的作品,在古典盛派盛行的时代,他作为浪漫派的先驱,被众多的音乐评论家所批评为「超越了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艺术」。然而时间还是证明了他的伟大。

那么那么多专业的艺术家是错的吗?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真的是碌碌无为吗?

也许答案,只有真正尊敬音乐的人才能懂吧。

最后献上有一位教授授课时所说的话:「贝多芬一生没有伴侣,也没有亲近的挚友。他只有音乐,他穷其一生所有献给了音乐,音乐就是他的全世界。」


借鉴李宗盛先生的那句话,一个生物,你一直喂它吃烂东西,它会变成猪的。其实对音乐的渴望大家都有,但你不能一直喂它烂东西。歌曲也是一样,你发现一些很cheap很烂大街的歌也突然爆红,你只想著,原来这个也能赚钱,那我也这样搞吧!」就像他曾经说的,你们喂猪食,听众也就成了猪

有些人已经变成猪了,但是自己不知道。


并不是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越来越低,而是音乐审美低的人越来越多……原来一大批音乐审美高的人依然在,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音乐审美低的人,这都归功于现在覆盖面最广,用来传播和接收信息的媒体硬体——手机。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各种审美物以类聚,才使得现在一些垃圾音乐文化在大众媒体里存有一席之地,甚至是流行起来……


我一直认为音乐作用于人有两种方式,通俗地说,一种是作用于生理,一种作用于感情。当你觉得一种音乐单纯很悦耳,或是节奏感很强,听著不用思考,身体就想跟著摇晃,这是音乐作用于生理上的共鸣。音乐创作通常是包含作曲家情感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听众想起的自身的一段情感引发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这是音乐作用于感情。

毫无疑问,后者属于音乐更高级的审美。

基于这种假设,首先,我觉得可能是人们变忙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与回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地体悟生活。

其次,音乐审美是需要一个时代传承了。在过去几个世纪,交响乐、歌剧是为人们数不多的休闲娱乐形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音乐形式也包含丰富的创作内涵,甚至足够高的音乐审美在那时也是教养的体验。

只能说,培养音乐审美的风尚在当代已经式微了。


因为现在很多人的审美都渐渐的被所谓「大众」「主流」音乐带偏了

有一部分「主流音乐」的存在纯粹是出于商业利益,也许作品本身不怎么优秀,但有了「商业的气息」就可以迎合大部分听众的口味,但这不是真正的音乐,在这个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世界里,真正制作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有时反而不受人待见,其原因有时甚至只是风格之间的偏见 这样的「商业音乐」听多了 审美自然会被带偏了


你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强迫回答者认同「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越来越低」这个类似于「政治正确」的观点。

我不认同。我认为人类在追求和谐美音律美的过程中,审美观一直在进步。

尽管有时会出现错误引导,有时一些热门歌曲我真的get不到它哪里好,但是你不能一你的主观感受来阐述这个时代。

强迫认同更是不对。

每个时代对「美」和「好」的观点不同也不明确,一万个读者一万个哈姆雷特,审美的进步或者退步也不是一个人能说得清的。

但是我认为,只要曾经没有被抹去,那些以前的音乐没有被消除,我们就有一直进步的可能。

对这个话题是,对所有事亦然。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流行歌曲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听不懂你的就是审美低下了?

你说说孩子听不懂可能,你说让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听不懂,

我觉得纯属装13,艺术作品的创作也许要皓首穷经,但是欣赏,真的只要有基础的知识就够了,

你画了个画,

我说看不懂,

你说你看得懂达利毕加索吗?

我说看不懂(#-.-)

你说lowB,我跟他们是一趴的

我就说:

1.你说你毕加索就是毕加索啦,你从解读毕加索的文章上摘一段,换上你名字你就是毕加索了?

2.你知道凡人看不懂你给我看 啊,你倒是往中央音乐学院/八大美院,柯林斯啥的去投稿啊,没准就名垂千古了啊,你往这充满铜臭味的大众娱乐圈挤 啊。

3.最可惜的一点,咱们艺术教育虽然差点,但作为一个工科男,我是看得懂达利毕加索的,听的懂巴赫肖邦贝多芬,皇后乐队杰克逊的,你说我听不懂你就是审美低下,你算老几?

你唱的好自有人挺你,你喜欢的别人不喜欢,就说别人没审美,纯属耍lm。

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在父母听来就是天籁,在有些人听来就是噪音,你可以从生命的美学上论证这是天籁,我也可以从音乐的特点上论证这是噪音,都对,说噪音的顶多是性格无趣了点,但你要说他不爱听小孩哭是审美有问题……

我佛了。


所谓"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物,例如麻将,广场舞,流行网路音乐等,无不具有一种特性就是简单、无脑、快乐、门槛低,所以受众广。


审美越来越低了,这个「低」我不太懂是什么意思。

人是平等的,但是教育程度、音乐方面的专业程度、听过的歌曲多少……这些都不一样。

你所谓的「低」是以什么为标准而去判断的呢?所以我不太懂是什么意思。

作为宅男,我歌单里面大部分是二次元的歌,但是不影响我偶尔听一些古典音乐和几首世界名曲。

开车或者玩儿游戏比较High的时候,电音和说唱我也喜欢听,或者来点儿B-Box也行。

说实话,我对玖月奇迹和凤凰传奇也挺支持的……

个人认为,审美没有高低,尤其是音乐。一首歌,一段旋律,能让我开心,能使我流泪,能让我感受到共鸣的情感,我就喜欢它,我应该喜欢它。我可以失落的时候听《卡农》激励自己,因为我看过那个洗发水广告;我打LOL的时候听《RISE登峰造极境》,这盘可能我死都不会投降,不放弃……是的,我是个对音乐审美很低的人, 这些歌会让我感动,所以我喜欢。


高中上音乐课,老师说有同学让她去听苏打绿,她听了:那都是什么东西哦。然后给我们整堂课放巴赫。

五六年过去了,我还是喜欢听苏打绿_(:з」∠)_


素质教育不教素质,文化课上不学文化。题目里的音乐可以换成文学、美术、建筑艺术、戏剧、电影等等。那么为什么不学文化呢?

不赚钱啊。我家没房没车没存款不赚钱怎么行?为什么不赚钱?因为没有好作品,就算有也不能拿出来发表只能自嗨。为什么不能发表呢?这就触及到我的知识盲区了_(:з」∠)_


没有证明,无法认同如今人音乐审美变低。

你能先证明给我看吗?

如果硬要谈,审美这个词从古至今也不属于我们大部分的普通人。我们现在可以接触更多更丰富的音乐,从无到有,总该是提高的。


我觉得是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有城市的,有城镇的,也有乡村的。

你要知道16亿人中,真正有很高音乐艺术修养的人寥寥无几。以前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有条件听音乐或者做音乐,而这类人往往欣赏水平也较高。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能力买手机或其它电子设备等,主流群众的欣赏能力更贴近生活,他们在社交软体像什么抖音快手上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可能在你看来好多土味就比较重。


以前制作歌曲然后发行的成本挺高的吧 而且比较专业一些的人才可以做这些 低质量的歌相当来说没有那么多机会被大众接触到?

现在网路时代 制作歌曲发布歌曲都成本越来越低 甚至可以说是几乎零成本 而且现在各种发布渠道也是越来越多 大众对于音乐又没有很高的个人审美 很多都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 别人听什么我听什么 像抖音神曲这些我已经无力吐槽..


1.现在通讯手段发达,让各种各样的听歌者能随意发表意见了,这和以前是不一样,越往前的日子,能随性听歌的还稍微需要一点经济实力吧?

2. 做一首歌越来越容易。

欣赏不了的不去听就是了,听自己喜欢的歌。


1.之前十三邀里,马东说过一句话:之前的梅兰芳和程砚秋,就是现在的刘德华和周杰伦。

2.其实审美低下换句话说叫审美普通,而不普通的说白了就一小部分人。

3.音乐在大多数人眼里是起娱乐作用的,一个娱乐化的东西如果高雅如果有较深意义,就不够亲民,不够轻松,不够娱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