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孤身在家,你是該在父母旁邊孝敬老人,還是應該外出掙錢養家,這是個問題。有人會說你不會帶著老人去賺錢?你覺得老人會跟著走么!

我爺爺奶奶現在身體倍棒兒,有時候還跟同村的老頭老太太在村委會大院唱會戲,但是很多時候都是老倆口獨守院子,來來往往的只有村裡老頭老太太們。我在上大學的時候,爸媽曾經把爺爺奶奶接到城裡住了一段時間,我家住4樓步梯,對爺爺奶奶來說肯定很難,畢竟我爬一趟都累得慌,住了一個星期就回去了,回去跟他們老朋友說住不習慣,都挺好這些那些。我在和奶奶視頻的的時候,明顯感覺到他們的不自在。所以說老人很難融入一個新的環境。

我提這個問題主要想說一下,道德標準是自己對自己的一個要求,還是自己對他人的要求。


都不是。

道德標準是判斷事物用的,不是行為要求。

一件事情,可以通過道德標準來判斷是否道德,但是應該怎麼做,除了道德外,還需要判斷合理與否,公平與否,合法與否,符合當地習慣,倫理與否等等。

道德不是一個能單獨作為行為準則的標準。

道德只能用來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對社會,自己和他人有利。無法用來做別的。

你所提到的贍養,在道德上判斷如下。

如果每個人都在自己父母身邊陪伴,放棄自我追求和對社會的其他方面的貢獻,則整個社會會減緩發展速度,所以放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陪在父母身邊這個行為並不是道德的。

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管父母,人們就會懼怕衰老和為人父母,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壓力增加,所以不管父母也是不道德的。

符合道德的做法是在不耽誤自己工作的同時,能讓父母感到安心。

至於如何才能這麼做,就和道德沒關係了。

如何為孝,是倫理問題,不是道德問題。

在西方,很多父母並不願意自己陪在身邊,那麼孩子就有責任考慮如何才是孝,偶爾回家看看老人,給予老人自由的同時表示關懷。如果孩子想和父母保持好的關係,那麼孩子有責任去讓老人感覺到他們的孩子沒有拋棄他們。因為父母沒有需求,所以父母沒有責任去告訴孩子自己想要什麼,孩子自己要去考慮。

在中國很多父母需要孩子陪在身邊,這個情況下想要保持親子關係良好,就需要父母去想如何才是孝,如果父母需要孩子陪在身邊,那麼就應該體諒孩子的工作狀況和家庭狀況等,要考慮自己的要求是否實際。因為父母有需求,那麼父母就有責任去告訴孩子這些需求是什麼,怎麼才能不影響所有人的生活下完成這些。

親戚關係和一切關係一樣,都是需要維持的,把你當親人看待的人,才是親人,和血緣無關。

有著親近的血緣,只能代表關係更容易維持,不代表就可以不維持,維持關係需要兩方共同努力,不能一邊提出要求,然後把責任都推給另一邊,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都是一樣的。這些都是人情倫理,和道德沒關係。


謝邀

這是個挺深奧的問題

我個人理解就是:

道德標準就是自己在成長中受他人影響或自我反思中形成的,對自己乃至他人相關道德行為好壞的一個定量或定性的認識。

可以說先是對自己的行為,樹立了這種價值觀,然後有了評價他人的一個標準。

每個人的道德標準都不一樣,我覺得這個不行,別人就覺得行。這種事情說不清的。

用一個寓言來說明,就是那個爺爺孫子騎驢的故事,最終領悟到了什麼?根據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就行了,少在乎別人亂七八糟的看法。

最後,我大概記得高中政治書上說,不損害他人或集體的正當利益就是道德的。(可能有出入不管了)。你看你相關長輩的實際需求,權衡利弊才是重點。不要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你有你自己的標準,個人觀點,做一個有底線有良知的人比追求高尚要重要得多。

老人家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地方,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穩定不變,才能讓他們有安全感。他們產生不適應的狀態,是正常的。

你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你選擇在家盡孝還是出去闖蕩,只關乎你的選擇問題,不關乎道德問題,因為他們尚且還能照顧自己,並不是完全癱瘓在床,無人理會。如果他們無自理能力,卻無人照看,置之不理,就涉及道德問題。

任何人都無權要求他人為自己做事,你有自己的標準,但是對待不同的人,也要變通,標準不同。你對待爺爺奶奶就不能像對待父母一樣,因為他們的習慣和觀念不同,能夠適應的環境也不同,你的方式方法自然也不同,你認為城市更好,但是在老一輩的人看來就是麻煩的,不適應的,不自在的,不開心的,所以,這時候,不是你的道德問題,而是各自有各自的習慣,唯一條:開心就好。

無需理會他人的看法,因為他人不會對你的事情負責任,最終問題還是自己的,所以,只需堅定你自己的看法,就足夠了。


道德是人們在生活中的行為規範,沒有什麼標準,只是不能超過做人的底線罷了。每個人的做人底線又不同,它的準線只能是適度。


在道德這個論域,假如不持保守的立場,就不會一味地鼓吹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舉例言之,假如你持宋儒的觀點,就會認為,全社會沒有了再醮的寡婦,所有的女孩子都躲在家裡等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道德水平就是很高的,應該馬上朝這個方向努力;

而假設你是「五四」之後的文化人,就會認為這種做法道德水平有多高是有問題的,也就不急於朝那個方面努力。

這個例子想要說明的是,當你急於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時,也許已經忽略了社會倫理方面發生的變革;而且這種變革往往受到了別的因素的影響,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

事實上,因為我們國家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這種變革也正在發生,所以如何去提高道德水平是個最複雜的問題;而當我們這樣提出問題時,也就喪失了提高道德水平的急迫感。

摘自《沉默的大多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