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方面。

思想比较深刻

人们对于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总是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而对于生活中的小事则习惯性地忽略。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但是却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情绪体验总是很强,从不忽略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任何事物在他们看来都有其原理,并且他们也试图去探明事物背后的真相。

在常人看来,他们的思想显得比较深刻,这也是做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但凡有所成就的学者,无一不是有著敏锐的眼睛和深刻的思想。

例如,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面对情感的破碎,他们会思考恋爱关系的本质,而不停留于如何挽回关系,他们的思考之所以如此深入,是因为他们有著用思考出来的结论来指导其行为的欲望。

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能找出一个「指导思想」,他们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直到得出结论为止。

此外,他们不满足于寻找某一件事背后的秘密,他们总是不知不觉追根溯源,由现代追溯到古代,由生活联想到人生乃至世界。

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思考者人格,不断的深入思考让他们劳累,可他们却无法摆脱。

这类人的经历与众不同,他们或许从小就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的离异让他们过早地思考人生,并且在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体会到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痛苦。

而这种失去也让他们的性格出现了缺陷,这种缺陷进一步影响他们在学校以及社会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加促进了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性格古怪孤僻的人的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内在的自我交流取代了社会交往。

因此他们有时间也有机会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幸的童年经历使他们敏感脆弱,这种对任何事物都进行深入思考的倾向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

问题解决能力较强

思想有深度还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生活中我们尊敬那些能力强的人,同时羡慕他们的思维方式,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思考问题有深度。

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心理历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人们一般不能意识到,人们使用的问题解决方法也有所差异。

一些人在遇到难题的时候钻牛角尖,虽然表现出不俗的毅力,但通常会导致失败。

还有些人有意识地运用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因而在人们看来显得思想很有深度。

例如,在遇到复杂困难的问题时,一些人会采用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问题解决者不断地将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进行比较,然后采取措施尽可能地缩小这两个状态之间的差异。

看起来这种策略似乎很简单,但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做。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不经意间被其他因素分散注意力,从而思维出现偏差,导致对目标的暂时遗忘。这无疑会降低工作效率,而采用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人正好相反。

这类人之所以能够灵活地运用问题解决的策略,与他们的知识经验密不可分。

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思想也越有深度。

例如专家与新手,新手之所以被称为新手,就是因为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不能灵活应变;专家之所以被称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随机应变,工作效率也更高。

这样的差异,与他们长年累月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是分不开的。

因此,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原因无外乎有两点,其一,他们的经历使他们形成了思考的习惯;其二,他们积累的知识经验为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


严格来说,思想深度与年龄增长不一定成正比的。

为什么人总是越长大明白的越多呢?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经历。换言之,只要你经历的足够多,你的思想深度便完全可以媲美成年人。

温室里的花朵,是无法接触到雨打风吹的。


谢了。任何时代都不泛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少年包青天,少年霍元甲,少年毛泽东,少年周恩来,少年刘少奇,少年雷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时代大潮潮头之上,永远屹立著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即使是今天,仍然有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践行著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思想,愿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献出自己的一切!愿意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说实话,我们在知乎上讨论的很多内容,青年人中的许多思考者实践者是没有时间参加的。新冠疫苗的研究如火烧眉毛一样急迫吧!支援到国外去的医务人员仍然战斗在抗疫一线吧!被疫情耽搁的国民经济必须恢复和发展吧!所有这一切,都比我们坐而论道实在是重要许多。而投身于抗疫战线的英雄人物中,年轻人恐怕要占到80%以上。

任何一个思想家,都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自己的学习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也是这样。还在学生时代,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立志拯救苦难中国的行动就开始了!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就是他后来所有伟大著作的先声!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100年来就是由有志青年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传承下来的。

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继续冲锋陷阵。中国经济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火车头,还必须打破西方列强的围追堵截。甚至,我们的国家安全还需要铁血男儿舍生忘死地捍卫!空间的科技竞争,5G6G的更新换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讨论等等,都需要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兴趣满满地参加。中国现在似乎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满大街都是,却并非多了而是少了!只有我们的科研皇冠全由千万颗耀眼的钻石组成,我们或许才能松一口气。

羡慕和支持那些年纪轻轻就能深入思考超越同龄人甚至前辈人的英才。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没有一大批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科技的教育的乃至一切方面的精英人才,我们在追赶的过程中是不会顺利的!这或许是题主讨论这个问题的真因吧!可见这真的是一个好问题!


可能经历的多,也可能读书多


思想深度和年龄本来就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和悟性(或者说是否有智慧)有关。有的人天生就追求思想和精神上的深度,脑子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思考,而有的人天生只关注当下吃穿住行,追求浅层次的享乐和世俗上的成功,这两类人的思想和眼界必然差别很大。后者占我们中的大多数。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20多岁时完成的,年纪轻轻就已经构造了自己的完整哲学体系,这主要依靠他与生俱来过人的悟性和智慧,人生阅历只是辅助。

但并非人生阅历就不重要。人们常常忽略的是,书籍是重要的人生阅历来源。人的一生能经历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幸运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经历不到真正的黑暗,而书能让人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体会到周围人可能永远无法教导的思想。爱读书的年轻人往往思想都很有深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