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方面。

思想比較深刻

人們對於喜歡或者感興趣的事總是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而對於生活中的小事則習慣性地忽略。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但是卻有那麼一些人,他們的情緒體驗總是很強,從不忽略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任何事物在他們看來都有其原理,並且他們也試圖去探明事物背後的真相。

在常人看來,他們的思想顯得比較深刻,這也是做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但凡有所成就的學者,無一不是有著敏銳的眼睛和深刻的思想。

例如,一個思想深刻的人,面對情感的破碎,他們會思考戀愛關係的本質,而不停留於如何挽回關係,他們的思考之所以如此深入,是因為他們有著用思考出來的結論來指導其行為的慾望。

在他們看來,如果不能找出一個「指導思想」,他們寧願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直到得出結論為止。

此外,他們不滿足於尋找某一件事背後的祕密,他們總是不知不覺追根溯源,由現代追溯到古代,由生活聯想到人生乃至世界。

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思考者人格,不斷的深入思考讓他們勞累,可他們卻無法擺脫。

這類人的經歷與眾不同,他們或許從小就沒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的離異讓他們過早地思考人生,並且在單親家庭或者重組家庭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體會到失去父親或者母親的痛苦。

而這種失去也讓他們的性格出現了缺陷,這種缺陷進一步影響他們在學校以及社會的人際關係,從而更加促進了他們思考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性格古怪孤僻的人的內心世界極為豐富,內在的自我交流取代了社會交往。

因此他們有時間也有機會進行深入的思考,而不幸的童年經歷使他們敏感脆弱,這種對任何事物都進行深入思考的傾向逐漸成為了一種習慣。

問題解決能力較強

思想有深度還體現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生活中我們尊敬那些能力強的人,同時羨慕他們的思維方式,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思考問題有深度。

問題解決就是由一定的問題情境引起,經過一系列具有目標引向性的認知操作,使問題得到解決的心理歷程。

問題解決的過程人們一般不能意識到,人們使用的問題解決方法也有所差異。

一些人在遇到難題的時候鑽牛角尖,雖然表現出不俗的毅力,但通常會導致失敗。

還有些人有意識地運用各種問題解決策略,因而在人們看來顯得思想很有深度。

例如,在遇到複雜困難的問題時,一些人會採用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問題解決者不斷地將當前狀態和目標狀態進行比較,然後採取措施儘可能地縮小這兩個狀態之間的差異。

看起來這種策略似乎很簡單,但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這樣做。

人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是不經意間被其他因素分散注意力,從而思維出現偏差,導致對目標的暫時遺忘。這無疑會降低工作效率,而採用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人正好相反。

這類人之所以能夠靈活地運用問題解決的策略,與他們的知識經驗密不可分。

解決問題的知識經驗越豐富,越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思想也越有深度。

例如專家與新手,新手之所以被稱為新手,就是因為知識經驗不夠豐富,不能靈活應變;專家之所以被稱為專家,就是因為他們能夠隨機應變,工作效率也更高。

這樣的差異,與他們長年累月積累的知識與經驗是分不開的。

因此,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原因無外乎有兩點,其一,他們的經歷使他們形成了思考的習慣;其二,他們積累的知識經驗為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礎


嚴格來說,思想深度與年齡增長不一定成正比的。

為什麼人總是越長大明白的越多呢?因為成長本身就是一種經歷。換言之,只要你經歷的足夠多,你的思想深度便完全可以媲美成年人。

溫室裏的花朵,是無法接觸到雨打風吹的。


謝了。任何時代都不泛出類拔萃的年輕人。少年包青天,少年霍元甲,少年毛澤東,少年周恩來,少年劉少奇,少年雷鋒。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時代大潮潮頭之上,永遠屹立著千千萬萬的有志青年。即使是今天,仍然有千千萬萬的青少年踐行著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進思想,願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獻出自己的一切!願意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說實話,我們在知乎上討論的很多內容,青年人中的許多思考者實踐者是沒有時間參加的。新冠疫苗的研究如火燒眉毛一樣急迫吧!支援到國外去的醫務人員仍然戰鬥在抗疫一線吧!被疫情耽擱的國民經濟必須恢復和發展吧!所有這一切,都比我們坐而論道實在是重要許多。而投身於抗疫戰線的英雄人物中,年輕人恐怕要佔到80%以上。

任何一個思想家,都是從青年時代就開始自己的學習實踐的。馬克思恩格斯是這樣,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也是這樣。還在學生時代,他們追求民主自由立志拯救苦難中國的行動就開始了!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發表的文章,就是他後來所有偉大著作的先聲!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100年來就是由有志青年一代一代前赴後繼傳承下來的。

現在的國際國內形勢,仍然需要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繼續衝鋒陷陣。中國經濟要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火車頭,還必須打破西方列強的圍追堵截。甚至,我們的國家安全還需要鐵血男兒捨生忘死地捍衛!空間的科技競爭,5G6G的更新換代,人類社會發展的討論等等,都需要許許多多的年輕人興趣滿滿地參加。中國現在似乎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滿大街都是,卻並非多了而是少了!只有我們的科研皇冠全由千萬顆耀眼的鑽石組成,我們或許才能鬆一口氣。

羨慕和支持那些年紀輕輕就能深入思考超越同齡人甚至前輩人的英才。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沒有一大批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科技的教育的乃至一切方面的精英人才,我們在追趕的過程中是不會順利的!這或許是題主討論這個問題的真因吧!可見這真的是一個好問題!


可能經歷的多,也可能讀書多


思想深度和年齡本來就沒有太大關係,主要和悟性(或者說是否有智慧)有關。有的人天生就追求思想和精神上的深度,腦子裡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思考,而有的人天生只關注當下喫穿住行,追求淺層次的享樂和世俗上的成功,這兩類人的思想和眼界必然差別很大。後者佔我們中的大多數。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20多歲時完成的,年紀輕輕就已經構造了自己的完整哲學體系,這主要依靠他與生俱來過人的悟性和智慧,人生閱歷只是輔助。

但並非人生閱歷就不重要。人們常常忽略的是,書籍是重要的人生閱歷來源。人的一生能經歷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幸運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經歷不到真正的黑暗,而書能讓人看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體會到周圍人可能永遠無法教導的思想。愛讀書的年輕人往往思想都很有深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