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一下大家對於電影劇情的感受

首先總體來說電影評價很高,主題也有逼格

但劇情安排上給我的感覺是很隨意,有一種幼稚「童話」般的理想化,當然這不是紀錄片到也算說得過去,可畢竟從主題上也不是無腦爽片,而這也導致人物塑造上除了女主似乎都顯得單薄,特別是與主角一方衝突的人物,異常單薄(並非指實力弱),當然並不覺得需要在影片中增加政府反派一方的正面形象,壞人可以壞的徹底,只是覺得不能壞的這麼笨吧

總的來說,這就好比電影力求主題的畫風是《教父》,但劇情的畫風是《小鬼當家》,還是2—有川普客串的那部


沒有,贏在主題,革命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準確地界定「革命」和「恐怖主義」,因為通過恐怖主義實現革命似乎成了歷史的必然選擇。畢竟談及革命,你不會微笑。

思想的滲透和文化的浸染也許會春風化雨,但是大部分革命家喜歡立竿見影,他們深知一個道理:死亡從來不會含情脈脈,毀滅從來不會拖泥帶水。

《V字仇殺隊》是一個關於革命的故事,革命的方式直截了當:點燃火藥。

烏託邦文學是現實主義文學的補充和參照,運用想像和虛構的手法,勾勒出一個和現實世界相對立的理想世界,以此表現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而反烏託邦文學則是反其道而行之,是烏託邦文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形式和內容上的變異,對未來世界的可怕幻想代替了美好的理想;悲觀、失望代替了樂觀、自信。烏託邦和反烏託邦實際上都旨在引發人們對於現實的思考。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是反烏託邦文學的經典作品,這部文學作品描述了一個距今600年的未來世界,物質極大豐富,科技極度發達,人們接受著各種安於現狀的制約和教育,所有的一切都被標準統一化,人的慾望可以隨時隨地得到完全滿足,然而在看似衣食無憂的機械文明的社會中卻無所謂家庭、個性、情緒、自由和道德,人與人之間根本不存在真實的情感,人性在機器的碾磨下灰飛煙滅。在這部作品中,以極權控制人類社會的實際上就是科技,為瞭解放人類而追求的科技進步最終成為了人性的桎梏,這種對於現實的反諷體現了作品的反烏託邦色彩。

《V字仇殺隊》是一部典型的反烏託邦式作品,電影中所呈現的社會體系極度集權主義、極度獨斷專行、極度與現實社會所提倡的民主和包容背道而行,呈現出了與理想世界完全相反的環境。沃卓斯基兄弟在《駭客帝國》之後,推出這部對介乎「正義革命」和「恐怖主義」之間的電影,故事背景是未來的英國社會處於極權統治的高壓下,不能容許同性戀者、異教徒等社會角色的存在,人民在黑暗政權下苟延殘喘。擁有超凡智慧和超高武力值、致力於推翻統治階層的「面具貴族」V與身陷險境的女孩艾薇相識,最終並肩作戰,點燃了反政府的熊熊火焰。

當英國歷史上的「火藥陰謀案」在極權主義英國社會重演,當恐怖主義成為維繫統治權的工具,總需要一些向死而生的psycho披著民主鬥士的外衣在搖搖欲墜的宮殿上方撥弄風雨,赫胥黎說「在病態社會中,精神病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V就是這樣的精神病。

V精通烹飪和音樂,喜歡文學,熱愛文學,崇尚自由,這樣的一個人與這個灰暗死寂的時代格格不入。在嚴酷的強權統治、政治高壓之下,我們需要反抗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整個令所有人變得麻木遲鈍、「無憂無慮」的「美麗新世界」。

既然走錯了時代,依然這個社會不允許任何異質元素的存在,既然早晚會因為自己的怪胎身份被處刑,那就得做點什麼,改變它或者毀了它。

當列車駛向國會大樓時,我欽佩V的浪漫主義情懷:一個飽受世界蹂躪的人,拼了命毀掉這個世界,以最璀璨和耀眼的方式。

作出這樣的選擇並不出人意料,V自己已經給出了最佳解釋:「如果自由的代價是生死一瞬的感悟,那我絕不退縮。」「是讚美是謾罵都由你們 從不巴結任何人是風光是落魄我都認。」

這就是革命的意義,一個人的生死被「衝破桎梏、改變世界」這樣的意義所加持,不再是簡單的生命存在與否的狀態,而是作為整部華麗史詩中某一個亮眼的小節存在,為所有讀者的思想增色。

這也是反烏託邦文學的魅力所在,學過經濟的朋友應該知道前景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人對於損失的感知遠比對幸福的感知更加刻骨銘心。反烏託邦文學用疼痛感打醒沉睡的人,而不是用白日夢寬慰愚蠢的人,這樣的形式無疑更加有力。

影片最後,V依舊帶著面具,掛著詭譎迷人的微笑,依舊被他喜歡的玫瑰花簇擁著。

當黎明漸起,當夜色不再,列車將帶他駛向終點站。

隨著幾聲巨響和一片火光結束他璀璨的一生,給這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一點顏色瞧瞧。

這是最好的結局。

以上文字為原創內容,感謝閱讀。


我真心覺得這部電影是資本家對「革命」兩個字最大的侮辱,什麼是真正的革命?翻開我們的歷史書,從1911年開始看到1949年,那才叫革命,革命的目的是創造更好的秩序,革命要提出有意義的綱領,革命需要堅持不懈的流血犧牲,革命者從來不會遮住自己的臉藉助集體的力量隱藏自己。

一個恐怖分子,煽動了一羣從來沒接受過革命理唸的羣眾,帶上了面具,不抗爭,不流血,一夜之間,就憑一個恐怖分子和一個獨裁者同歸於盡完成了「革命」,這是什麼荒唐喜劇?這種電影只能讓擁有真正革命者先輩的中國人發笑而已,可笑的是西方那羣白左紅脖子甚至港廢都拿它來做革命象徵


如果是問一個老美有沒有高估,我覺得肯定是沒有;但問我這個經受過多年馬列、毛概教育的中國人,肯定是高估了。

你看我們國家教科書介紹、宣傳的那麼多革命,有哪個是靠恐怖主義襲擊而成功的?它們難道不是依靠社會某一階級的擁護與軍事鬥爭嗎?


不說高估不高估

你看現在還有類似的電影在拍嗎

整天都是各種英雄主義 主角光環

會死的英雄已經很少見了 不耍帥不露臉 只用一張面具 貫穿全篇的英雄 哪還有?

另 V和紅骷髏 的扮演者是一個人 我驚呆。


為什麼老要談及革命呢?

我對革命的固有印象是個人或組織通過一個革命綱領領導著一羣人,不管是受壓迫者或者是覺醒的既得利益者,去對當權者的武力打壓以獲得新的統治權。

離我看電影時間過去很多年,甚至當年我抄下來了V對女主角的自我介紹——一段帶著很多個以V開頭的單詞的話,也對其中例如政府應該害怕人民,思想是不怕子彈的臺詞津津樂道,我覺得自己對這部電影算熟悉了的,但我記不得哪句臺詞談到了革命或者革命綱領,整個劇情也就是被關在實驗室做人體實驗逃出生天的V對當年實驗室研究人員的復仇,只不過恰好這羣人裏有幾個人是國家統治者,這個事情自然帶上了推翻統治者的色彩。V這個人從來沒想過要成為新的領袖這回事。

這部電影好就好在,V在電視臺的發言。在平靜的生活中,是不是覺得有什麼事情不對勁。在看這部電影以前,我很少會自己主動去想這回事,按部就班的上學,我的父親母親按部就班的工作。

雖然父親母親一直是用傳統價值觀來教育我,生活不如意的原因絕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但拋開個人渺小的哀怨,這個社會確實是有點東西不對勁的。

我明白大國崛起與小民尊嚴在當前的歷史階段是不可兼得,但是當我看到請回答1988裏生活水平居然領先了我這裡縣城20年,我心裡還是會有點不舒服,尤其看到網上對韓國的意見大部分是冷嘲熱諷的時候。如果大家都嘲笑朝鮮,我覺得這是五十步笑百步。

如果沒有這個電影,或者這類型的電影、書籍等傳播載體,例如動物莊園,我不會對996有啥意見,我甚至會覺得真的是福報,我不會對因超時被扣錢而哭泣的外賣小哥心存憐憫,我不會對日益攀升的房價有所質疑。當一頭驢,做完工,自以為for great good光榮的死掉,這也是個人價值的輝光。但是,因為這部電影,因為貪官污吏的下馬,因為企業的壟斷如最近兩天的乳業雙巨頭,因為高考的事情,這頭驢的思想轉變了,它開始懷疑了,這是對個人存在的徹底否定。

我並沒有覺得因為這些不好的事情就覺得需要去和統治者對話,相反,正正是因為我看了這類作品,我知道這條道路註定是困難重重,真正的大仁大義如孔孟,真正的無為而治如老莊,都是極其罕見的。作為普通個人,畢竟只是時代的塵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