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陽患者是否如乙肝攜帶者一樣具有長期傳染性?現在的無癥狀感染者是否也可能成為常陽患者?


轉自德國NDR(北德意志電臺)4月14日連線採訪 Christian Drosten教授的播客實錄(柏林夏利特(Charité)醫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SARS病毒的共同發現者之一,並且首批研發出SARS病毒診斷方法PCR實驗。)(詳見微信公眾號forca)


Q:對於復陽患者的報告,是否治癒的人還是很快會被感染呢?

Prof.Drosten:

1. 來自中國和韓國的報告顯示,少部分患者在治癒出院後,隔了幾天或者一週左右再次核酸檢測發現呈陽性。所以人們懷疑對covid19而言,是否有些人無法產生足夠抗體,並且會再次感染。

2. 我們需要更具體的患者治癒流程報告,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復陽患者在每一次診斷過程中是否都採用了咽喉PCR核酸檢測方式還是血液檢測。

3. 個人解釋是這是由於PCR核酸檢測原理造成的,PCR是根據其反應病毒的體量大小決定的,當超過一定限度,那麼我們就說這是呈陽性。對於慕尼黑最早一批患者的研究顯示,在患者被治癒之後,在連續多次的咽喉PCR核酸複測之中,PCR核酸陽性指標一直在陽性與非陽性的界限上下浮動,一段時間後才會消失(即反應量過小而無法檢測到)。而檢測出來的RNA都是死的病毒,無法傳染複製的。

4. 對於PCR檢測作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把病毒比作魚缸中的金魚,當病毒很多的時候,也即魚缸中魚很多的時候,那麼也許一盆撈上來就會有很多魚(病毒)。當患者處於治癒之後,魚(病毒)數量會大量減少,那麼大多數時候一盆撈不上魚(即我們判斷魚缸中沒有魚),但也許有時候一盆會撈起來魚。所以個人覺得這些所謂復陽患者就是如上情況。

5. 在德國我們對於患者無癥狀且二次檢測為陰性就判定為出院,而對於之後短時間內複查少部分患者出現所謂復陽的狀況我們認為是正常的,只是個別例外而已。


Q: 對於上面提到的來自武漢的報告,您怎麼看的?

Prof. Drosten: 有兩個報告可以討論一下,一個是55個樣本中有5個復陽,但是這個實驗細節非常不明確,所以存有疑點。另外一個報告則更加有趣,更加精確。一共調查了172名出院的新冠患者,其中25個在出院後的平均5.2天內複查呈現陽性。其中14個病人在糞便檢測中呈現了陽性,但是並不具有傳染力。其他的人在咽拭子中呈現陽性,但是有可能是咳嗽等方式讓病毒從肺部進入咽喉導致的陽性。從報告中我們看出有不同方式的檢測所得到的不同結果,同時基本上這些陽性都是曾經的重症患者,所以情況複雜,很容易混為一談。我甚至懷疑作者自己都意識到這個報告具有瑕疵。雖然我沒有不敬的意思,對於這種數據的」亞洲式的嚴謹性「 我認為是屬於」文化差異「的範疇內的。


Q: 最後回到那個」金魚「的話題,如果感染,會持續多久,什麼時候可以康復,會不會復陽等等... ...

Prof. Drosten: 我舉兩個例子:首先是取樣不準確,比如咽拭子穿過鼻腔卻並沒有採到病毒。還有可能是實驗室發生了錯誤,比如實驗室裏某些試樣受到污染也是可能的。這是一個可能發生錯誤的例子。另外一個例子是, 我有一個病人,貌似病毒已經消失,但是之後病毒在身體內又突然爆發的情況,但是身體狀況卻越來越好。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情況,如果在肺部的某個部位,它並不和呼吸道很好的相聯繫,可能會發生大量死去的病毒在黏液聚集的可能。之後隨著病人的康復,以及呼吸變的順暢,讓肺部大量的病毒重新噴薄而出,但是這些病毒已經不再具有傳染力。但是檢測確實會呈現出極強的陽性。

當你看到的樣本越多,越容易看到一些不常見的特殊的罕見的情況。醫學上我們說」常見的確實常見的,罕見的確實罕見「 (H?ufiges ist h?ufig und Seltenes ist selten!)


常陽這件事情在病毒裡面做到的其實不少,調侃為「一顆永流傳」,例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乙肝病毒(慢性)等等

1.為什麼能夠「常陽」?

猜測:現如今原因還不明確,所以沒有解釋,需要等進一步科學研究。上面舉的兩個例子就可以說明「常陽」的原因根據病毒的不同是不一樣的。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是因為它在原發性感染之後就會潛伏於脊髓後神經節或者腦神經的感覺神經節中。

乙肝病毒(慢性)是因為HBV的免疫耐受機制。

2.有沒有傳染性?

我偏向有(猜想而已)。你要我給出肯定答案,我真的不知道,這個肯定需要花費一段時間進行研究。即使已知一些能夠常陽的病毒往往都是依舊具有傳染性的,也不代表這個病毒就性。

但是估計暫時這些常陽者也不會被放出來,所以沒必要有恐慌情緒,專家都在那邊要比我這一個小菜雞想的更全面。

新聞裡面只說那些還有可能是真就沒研究完,那你也不能章口就來吧。


《柳葉刀》子刊:那些康復後又「陰轉陽」的COVID-19患者,後來都怎樣了?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們對新冠病毒以及它導致的COVID-19疾病有了很多深入的瞭解。然而,迄今為止,仍然有很多和COVID-19相關的謎題尚未得到解答。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的問題。人體對新冠病毒產生的免疫反應是保護人們未來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關鍵,也是所有新冠疫苗開發的基礎,那麼人體對新冠病毒產生的免疫反應能夠保護我們不受新冠病毒感染麼?這種保護作用又能夠延續多久?

日前,在《柳葉刀》子刊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上發表了一支聯合研究團隊的評論。研究人員對今年1月11日到4月1日之間,在武漢肺科醫院出院的651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隨訪。他們發現在這些符合出院標準,經過兩次核酸檢測確認陰性的患者中,23名(3%)患者在隨訪過程中核酸檢測結果再度轉陽。那麼這些患者核酸檢測結果「陰轉陽」的原因是什麼?他們體內的抗體是否起到了保護作用?下面我們來看一看研究人員給出的詳細結果。

「陰轉陽」患者概況

23名核酸檢測「陰轉陽」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6歲(27.0-89.0歲),其中包括12名女性和11名男性。這些患者因為COVID-19上一次住院時,12名(52%)患者為中度患者,9名(39%)為嚴重患者,2名(9%)為危重患者。從出院到核酸檢測再度轉陽的中位時間為15.0天(4-38天)。

▲出院患者核酸檢測再轉陽的時間線(*,無癥狀患者,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患者的抗體水平,COVID-19癥狀和臨牀後果

在覈酸檢測轉陽時,患者同時接受了檢查新冠病毒抗體的血清學檢測。這一血清學檢測是基於膠體金的免疫層析試紙檢測。檢測結果表明,7名(30%)患者的IgG和IgM抗體都呈陽性,5名(22%)患者的IgG抗體呈陽性,而IgM檢測結果為陰性。剩餘11名(48%)患者兩種抗體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在這一患者羣中,15名(65%)患者在重新接受檢測時沒有癥狀,然而8名(35%)患者表現出至少一項與活躍COVID-19相關的癥狀,具體來看6名患者出現發燒,兩名患者出現咳嗽,一名患者報告疲憊,一名患者呼吸困難,一名患者出現胸部緊迫感(chest tightness)。

截至4月4日最後一次隨訪時,所有23名「陰轉陽」患者都還活著,其中18名(78%)已經康復並且再度出院,4名患者仍然住院接受醫療護理,一名患者在家中進行自我隔離。

一些討論

研究人員在評論中表示,康復患者核酸檢測再度轉陽的原因尚未得到完全澄清。雖然在無癥狀康復患者中出現的核酸檢測陽性結果可能與殘餘的非致病病毒成份相關,但是在表現出癥狀的患者中出現的陽性結果意味著疾病複發的可能。

鑒於在這一患者羣中52%的患者攜帶抗病毒的IgG抗體,30%的患者攜帶IgM抗體,這意味著他們的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產生部分免疫識別。然而由於35%的患者出現一項或幾項COVID-19相關癥狀,抗病毒抗體在清除COVID-19方面的效用仍然是需要解答的問題。患者在出院之後能否繼續傳播病毒值得進一步進行研究。為了防止第二波的COVID-19感染,研究人員建議COVID-19康復患者出院後至少進行14天的臨牀觀察。

點擊文末這裡即可瀏覽報告全文。

參考資料:
[1] Mei et al., (2020)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ho tested positive for COVID-19 after recovery.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0)30433-3

?新冠病毒相關內容推薦

  • 席捲全球,D614G突變真的增加了新冠傳播性?事實其實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 無癥狀感染人數到底有多少?我們離「羣體免疫」還有多遠?《柳葉刀》最新研究的答案是…
  • 細思恐極……《細胞》發現,新冠病毒的基因組產物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得多
  • 等出現癥狀就已經晚了!《自然》新冠病毒論文引起熱議
  • 不是人造病毒!多國科學家發表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的多個證據

▎葯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葯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覺得內容不錯,歡迎關注!或者點贊、評論分享給其他讀者吧!


2020年7月10日補充

在知網上查到一篇重慶的論文

《COVID-19恢復期病毒核酸檢測復陽與陰性患者淋巴細胞亞羣及形態學特徵比較研究》

其中指出在出院隨訪中的復陽患者相比陰性患者的部分淋巴細胞亞羣L,cd8+T,B,NK明顯減少,推測被感染細胞未能被全部殺滅,導致病毒潛伏。

武漢同濟和武漢肺科7月初在lancet ID在線發表了復陽患者的隨訪統計文章,651位患者中23位復陽。

以下為2020年4月25日回答

參考李蘭娟論文中的zju11病例,陽性45天。

該病例的基因組變異包括

s蛋白的22303位點變異,該變異在多個其他病例上也出現了。s蛋白就是刺突蛋白,用於「攻擊」ace2細胞的主要工具。

ORF7b蛋白上的四個相鄰位點27772/27775/27776/27777變異。

個人猜測第二種變異可能幫助病毒更容易逃逸,從而無法被抗體徹底根除,持續在人體內少量複製。由於人體已經產生抗體,一旦發現病毒後就會嚴厲打擊,所以患者呈現常陽且無癥狀。


貼我以前一二月的回答。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新冠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