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捋一捋哈。

1、商周到先秦時期,狗肉不僅是高級食材,還是祭祀用牲。周代「八珍」之中就有肝膋(狗肝)。

商代甲骨文有「丁巳卜,又尞於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

《說文解字》有「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

2、秦漢時期,中華民族迅速壯大,生產力大幅提升,加上「禮樂崩壞」,狗肉不再是頂級權貴專屬。按《鹽鐵論·散不足》里的描述,西漢時期,牛肉仍然是最高級肉食,羊肉和狗肉屬於一般的貴族富戶,老百姓嘛,能吃到雞肉和豬肉就已經很滿足了。

當然狗同時也用作看門狩獵,《禮記·少儀》中有「犬有三種: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廚庶羞用也。」(註:庶,眾多;羞,同饈)。

同時狗肉作為儀式用也仍存在並被認可,《禮記·月令》中有「天子居總章左個,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

3、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蒙元受到較多以狗作為生產工具的游牧文化的影響,唐宋則受道家影響深厚——道家「四禁食」包括「牛肉、烏魚、鴻雁、狗肉」。到了清代,又加上了滿族漁獵民族風俗的影響。

宋代狗肉菜肴地位已經比較低了,證據之一是有記載著名詩人、詞人、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劃掉)蘇軾在徐州曾明確斥責公宴上出現狗肉。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狗肉「不登筵席」也並非公認的規矩,狗肉菜肴在正式公務筵席上仍然是存在的。

至於「滿族不吃狗肉」的習俗有很多說法,喜聞樂見一點的是努爾哈赤的獵犬曾經為火中救主而死,瀋陽福陵(東陵)有「義犬救主」的雕像,上面記錄了這個故事。學術一點的認為女真漁獵發跡,狗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價值較高,予以保護,類似宋代禁止私宰耕牛。

但事實上滿族也並不是完全不吃狗肉,甚至可以「上正席」。英親王阿濟格的宴席上就有狗肉(《北游錄》「英王在時,嘗宴諸將,可二百席。豚雞鵝各一器,徹去,進犬豕俱盡,始行酒。」)

哦對了,皇太極還頒布過「禁犬令」……不過不是不讓吃狗肉,而是不讓城市內養狗,「養狗者拿去城外」。當然「禁犬令」執行到什麼程度,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深度考證。

4、再往後捋,建國後金日成來華,周恩來總理幾次請金日成吃淮陰菜和狗肉火鍋。1970年周總理出訪平壤,金日成也以全狗宴招待。

國宴,應該算的上「正席」吧?

說這麼多,總結起來大概有兩點:

  1. 非要從傳統文化上挖的話,狗肉不僅上的了正席,還是傳統的高端食材;
  2. 沒有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真正執行了「狗肉不上正席」,哪怕普遍認為不吃狗肉的滿族當政時期。

所謂「狗肉不上正席」的說法,當然能夠找到一些歷史解讀,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於物質的極大豐富,讓一些人吃得太飽了。


你錯了,狗肉不但可以上正席,還是款待客人的上品佳肴

吃狗肉,就是要理直氣壯地吃,讓極端狗粉BB去吧


老百姓的嘴裡說的俗語大多經不起推敲的,如果這也要探究,那我問你,什麼叫

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

聞到狗肉香,神仙也跳牆

不要逮著什麼信什麼,老百姓還說白虎克夫呢,你問問男同胞,哪個不想*******


誰說狗肉上不了正席?

《禮記·月令》中有「孟秋之月……,天子食麻與犬」,「仲秋之月……天子以犬嘗麻,先薦寢廟」

《禮記·王制》中的燕饗之禮「一獻之禮既畢,皆坐而飲酒,以至於醉,其牲用狗……」

周朝宮廷「八珍」之一的「肝膋」,就是用狗肝做成的。

這是上不了正席嗎?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農耕民族養狗大多用來看家護院,吃肉只是順帶而已,再說在生產力低下的時候,用糧食喂狗用來肉低是極不划算的,人都吃不飽飯呢!用狗做肉食那是天子貴族官僚的權利,普通民眾有點雞鴨豬魚蛋之類的東西就是過年了!狗肉不是上不了正席,而是當時沒有條件讓它上普通民眾的正席!


那得看是那種正席了。如果是非官方的當然沒問題的。以前說掛羊頭賣狗肉,現在狗肉可比羊肉貴多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