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買的南明史,昨天剛看完前三章,給我的感覺就是,剛開始覺得主角是大順,接著覺得主角是大清。

最開始看序章的時候,裡面的論調和明粉最常見的論調很像,我以為明粉都是看過南明史的,結果越看越奇怪。

大順是昏招頻出,但最起碼是個正二百經的政權,對老百姓好。

大清更是男主劇本,鬼知道他們的政治手腕怎麼那麼熟練,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政治手腕對順明而言簡直是降維打擊,而且比南明對百姓好的多,同時也籠絡士紳,同時很快建立起新秩序,入關同年就志在一統天下,以崇禎後繼者自居,沖奪取天命而來,這讓我好感倍增,雖說我以前和清粉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

但是南明……我都懶得說了,看過南明史的應該都知道,跟趙構比都乳趙構了,江北拿了糧餉就去屠殺百姓,史可法一味綏靖,東林黨只顧黨爭,南明名為一統實為分裂,而且對百姓也是最殘暴的一個,但為什麼感覺很多人是看了南明史才當明粉的?

難以理解。


題主讀的《南明史》和我讀的是一本嗎?我讀的顧誠版《南明史》,主線毫無疑問是大順、大西農民軍1644-1664的抗爭。所以將李來亨茅麓山自焚而不是永曆皇帝身死作為結尾。

顧誠對腐朽的南明朝廷的批判自不用說,至於題主所說的男主劇本的大清,我就隨便摘錄一段吧。

「清廷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多爾袞,都以兇悍殘忍著稱於史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句話對他們不完全適用,因為他們的做法通常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只是因為這種瘋狂的屠殺政策不僅沒有嚇倒漢族人民,反而激起更加頑強的抵抗」——《南明史-第六章 清廷統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壓迫政策》


我個人算是符合題主的描述,既通過讀南明史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明粉」。在此之前,年少時我甚至不知道歷史上還有南明,中學時歷史課本只教到崇禎,就是明亡。

不過我粉的不是腐敗無能,吸整個大明的血去供養皇室的晚明政府,而是明代的文化,明代老百姓、明代敢於反抗政府暴政又敢於抵抗異族侵略軍的志士能人。以及那個「反清復明」的「明」。就像《劍橋中國史》所說的,在當時,「明越來越表示一種抵抗外國入侵與征服的無畏意志」。

閱讀南明史料,其中讓我感到可歌可泣、令人唏噓惋惜的地方,就是大批忠節義士為拯救國家而赴湯蹈火、顛沛流離,雖艱難困扼而不顧,臨刀鋸斧餓而不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盡其在我,犧牲成仁的精神。

在民族矛盾重重的南北朝劉宋時代,劉義慶《宣驗記》中載有一個故事:

「有鸚鵡飛集陀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霑羽,飛而酒之。天神言: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

對日:「雖知不能救,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

在南明激烈的民族矛盾中,就誕生了這麼一批「火鸚鵡」,在那個腥風血雨的時代,南明烈士抱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為捍衛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最高利益而拼搏抗爭,為捍衛民族大義和做人的尊嚴而慷慨赴死。

清軍入北京時,河間有個農民,姓徐,不識字。因為腿有殘疾,家中排行第三,故名徐三痶腳。清軍入寇北京時,北直隸人民紛紛起義抗清,徐三問其父,為何我家不起義?父答:「癡兒,我鄉人也,而安於農,起義何為?」徐三憤怒的回答:「懦夫!懦夫!」遂跑到村裡教書先生那問忠義二字如何寫。得到後,找了一條白布,照著先生寫的字比劃於白布上,準備揭竿而起,號召同鄉抗清。被他的父親知道後,怕惹禍於家,毀掉了徐三的旗幟,將其鎖於家中。徐三臥在牀上,不喫不動,五天後,母親去看望他,屍體都已經僵硬了,而五天的飯,一粒一粒都在,一口都沒有動過。[1]

這樣一個不識字,身有殘疾,又沒有受過大明王朝丁點恩惠的普通人,面對清軍入寇,都知道挺身而出,給我的震撼非常大。而這樣的人在當時可以說是千千萬萬,數不勝數。

王勵,文登人。諸生。衣寇痛哭,數日不食死。

周啟魯...諸生,有武略...清兵至,知縣招守城。城陷,不屈死。

嘉護,福山人。世襲千戶。一門死。

嘉禎,武定人...清強起永康知縣,不就,叫號投井死。

謙亨,魚臺人...衣冠坐堂上,與二子諸生魯男、曾勇同死。

牛德富,輝縣人,農夫...聞變,投井泉死。

李景隆,安丘人,累功至東萊守備...清兵至,被執,不屈死。

《南明史》忠義傳所載部分義士

這些千千萬萬的義士,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脊樑,照耀著我們這個民族抗擊外敵,不屈暴行的民族精神至今。而在三百多年後,面對同樣是異族侵略的日本侵華,南明史料立經滿清三百年的掩蓋,再度綻放耀眼的光輝,被當時的史學界所挖掘,宣揚,用來積極人們抗日。三百多年前先賢們抵抗入侵的浩然正氣再度照耀人們「後死有為」。

翦伯贊就有總結到:「永曆時期明朝政府和人民對滿清野蠻征服的鬥爭,是戰鬥到最後的一寸土與最後的一滴血,中國的民族正氣之賴以保存之今日...他們當時的英勇鬥爭,已經光輝地表現了中國人民至死不渝的反抗精神。[2]

所以關於題主所說,從《南明史》中讀出滿清比南明對人民更好,南明是明、順、清中對待百姓最殘暴,清入關後迅速建立了新的秩序,清簡直就是「男主劇本」實在感到不可思議。這和我讀到的南明史實南轅北轍。

參考

  1. ^《南明史》第十三冊,忠義一,4729頁,錢海嶽,中華書局
  2. ^《論南明第三個政府的鬥爭》,《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3期


我覺得更難以理解的是看南明史看成了清粉。


這種問題太屑了,因為看南明史跟成不成明粉沒有啥必然聯繫。

這個世上,不管什麼粉什麼迷,入坑條件都是其鍾愛對象某一輝煌時代或美好故事,哪怕沒下限的也是把不好的吹成好的。

你這就好比在問:為什麼有人看蘇區紅白對立史能看成供粉一樣無釐頭…


看《南明史》能對清朝產生好感的才讓人覺得難以理解。

清廷統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壓迫政策

第一節多爾袞的失算

第二節 清兵的濫殺無辜百姓

第三節 強迫漢民剃頭改用滿族衣制

第四節 圈地和「投充」

第五節 嚴酷的緝捕逃人法


這是你的問題,不是感情上傾向南明就是明粉。

如果連戰連勝就是大男主,你看抗戰史也一定覺得日本拿得是大男主劇本吧。


纔看到第三章,別急著來知乎提問下定論,看完再說。最起碼看到第六章你要還是個清粉那就有點對不起良心了,看到後面你可能會更佩服李晉王和張蒼水。

主角不是大順?首先這是歷史著作不是小說,沒什麼主角可言。回到問題,因為大順是上一部農戰史的"主角",滿清入關後大順很快覆亡,殘餘勢力自此退居歷史舞臺邊緣,並非南明史敘述的重點。

帶清是男主劇本?並非全無道理,畢竟入關之初的清朝,軍隊強大,政權高效,決策明智,但到了後面的章節你就會知道,帶清實在是一個相當糊塗和殘暴的政權,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爛,本來也許兩三年就能完成的統一被硬生生拖成了十幾年。

南明比帶清殘暴?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瞭解一下,明末清初的屠城大部分可都是清軍乾的。對老百姓好,很快建立起新秩序?復徵三餉,剃髮易服,圈地投充,遷界禁海,搞的到處都是反清復明的義軍,還曾多次掀起高潮,綿延數十年甚至直到後世會黨,幾百年後的義和團甚至都打過反清復明的旗號。

歸根到底,請讀完南明史再來發言。同時,真沒聽說過有哪幾個明粉是看南明史看出來的,看南明史看出來的一般都是清黑。


明粉,大多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明朝粉,有粉的是明朝那個時代一些探究革新,呼籲人本的志士,有粉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豪氣,有粉的是鄭成功,李定國至死不降的民族氣節。

至於南明那些小朝廷乾的沙幣事,沒人會粉。

明朝最好的結局應該是被農民軍推翻取代。


顧誠的《南明史》中的一些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這裡要涉及到採用的史料。有一些學者也有對人物評價的不同意見。當然提問者可能看的並不是顧誠的《南明史》,也可能是像《洪業》這樣的。(這就屬於帶歪了。)

1644年8月18日,清廷明令廢除「三餉」,禁止官員私收訟費,命令對府縣財政進行審計,並號召檢舉懲治「衙蠹」。

但是南明史無法避免的描述「屠殺」「合作」與「抵抗」。無論是選擇哪一方的視角,「揚州」也永遠不會缺席。

然後

大清更是男主劇本,鬼知道他們的政治手腕怎麼那麼熟練,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政治手腕對順明而言簡直是降維打擊,而且比南明對百姓好的多,同時也籠絡士紳,同時很快建立起新秩序,入關同年就志在一統天下,以崇禎後繼者自居,沖奪取天命而來,這讓我好感倍增,雖說我以前和清粉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個吧,實在有點猛。說句不恰當的,抗倭援朝時的「倭寇」還沒打到朝鮮就已經「志在天下」了。一邊踩著史可法,一邊捧著清的邏輯是變扭的。

既要用他來證明「清朝非侵略」,又要對「聯虜」大加批判,而「民族英雄」之稱也沒有了,卻隱約認可了「民族英雄」 張煌言的抗清事業(抵抗的對象「對百姓好多了」,用清朝的評價標準,進行抵抗的無疑是「漢奸」了。)所以,這裡面「清粉」的邏輯是如何銜接的,我還未想明白。(史可法真的很累,不僅要接受本民族的評價,還要接受其他民族的運用)除少數情況,「民族英雄」的對立面是總是有「侵略者」的,而這就不能夠以內部矛盾的視角分析了。

插個題外話,聯虜剿寇有個人把這事清朝乾的極漂亮,這人叫曾國藩。深受一些人的喜愛。


南明最大的問題不是暴虐而是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