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些人是出於好心拿龍隊激勵後輩,但是能不能實事求是一點,沒必要刻意貶低龍隊搞個欲揚先抑啊!

動不動就是「馬龍以前被王皓虐很慘」「馬龍十年都出不了頭」「馬龍也熬了十年」……

鼓勵小胖這麼說,鼓勵劉詩雯也這樣說。分明這些球員自己都能客觀對待,有些人真是張口就來啊!怎麼,以前不夠苦,現在的榮譽就打折扣了嘛?

雖然馬龍自己那段低谷甚至想退役,但那是他的想法,因為他從來就站在高處啊,就像學霸總拿不到第一的難過也是貨真價實的難過啊!何必為了鼓勵另一個學霸說前一個「以前成績很慘的」多慘呢?就不說,非讓不明真相的人以為前一個學霸是老不及格。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久而久之,大家會以為,馬龍在15年之前成績很差,是被特殊優待給了特別多的鍛煉機會才磨練出來的。看到這種言論真是很氣!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小胖本身也是獨一無二的天才,他需要走自己的路到巔峰。

而馬龍,他是為乒乓球而生的呀!


如前幾位答主所說,縱觀整場比賽,龍隊全程用腦子在打球,小胖雖然在部分時間,尤其是最後一句開始動腦,但無奈為時已晚。

下面分開來說,先說龍隊。之前一直有感覺,龍自傷愈復出之後,一直在有意識的強化自己,挑戰自己的「絕對弱點」,用【預判】與【變化】這兩項「絕對優勢」彌補自己技術環節的「絕對弱點」,在卡達尤其亞洲杯時最為明顯。而本次中公,尤其是和小胖這場球,幾乎可以肯定龍已經在一些環節成功克服了自己原有的「弱點」。比如反手,亞洲杯最後一球,和本次中公最後一球幾乎完全相同,都是龍隊有意識的和小胖硬剛反手,這個他原本並不算優勢,甚至可以說是六邊形中弱點的環節,似乎唯一不同的只是結果。但拋去偶然因素,其實不然,這次中公的硬剛反手龍每次出球都在用旋轉,落點的變化打亂試圖一直加質量的小胖,並成功的通過預判,在最後用一個落點比預料更深的長球頂住了準備繼續發力的小胖,贏得了勝利。而這場比賽除了一些絕對機會球,在相持段幾乎每一球龍隊都是用類似的模式贏下來的,也就是「小胖你覺得這個球會很轉,我就不給你那麼轉,你覺得這球會很短,我就給你稍微長一點,你小胖的下一次擊球永遠在我的計算之內,而我給你的球全都是你預料不到的」。或許說的有些絕對,但應該基本無誤,這也是傷愈復出的龍隊一直在尋找的答案。當然,這樣的打法比需要更加高度集中的專註度和注意力,但無可否認,它也幾乎是無敵的。

再說小胖,其實這次真的沒有很明顯的進步,或許靠自己的絕對質量有時會打出幾個制勝的超級球,但這種球其實以前的他也能打出來,進步的只是質量而已,而且只要你不是每個球都能打出這種質量,對龍隊來說都只是杯水車薪。所以還是希望小胖贏球以後能多靠腦子吧,這樣才能真的與和自己風格越來越接近的大胖拉開差距。

本人龍隊粉絲,但也很喜歡小胖。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業餘愛好者瞎掰扯兩句

這場比賽也可以說是兩個人搶佔東京奧運戰略高地的開始,從成績上講,馬龍肯定遠遠高於小胖,但是奧運會不出意外,決賽很大可能性還是在中國隊員之間進行,而平時贏得多在關鍵時刻無疑也會佔據更大的心理優勢。

馬龍這次求勝慾望很強,這個非常難能可貴,剛拿完世錦賽冠軍,面對一場公開賽還會竭盡全力爭勝,實在了不起!我一直認為,馬龍的精神力量比他的技術更加強大!再說到這場和樊振東的比賽,其實馬龍很「記仇」的,泥瓦七八年前贏了馬龍一次,馬龍一直記到現在,而面對亞洲杯剛贏過自己的小胖,馬龍恨不得在第一局就全面壓制他,所以一上場就打了個9:0。從技術上說,我感覺馬龍在世錦賽之後的這第一次公開賽就開始嘗試新的變化,加強擊球質量,同時在相持反手過程中不再像以前那樣鐵防加點節奏變化,而且敢於發力,在這個環節,直觀上說,樊振東反而顯得更下風了一點。整場比賽馬龍厚的像座堡壘,抗住你進攻的同時還能不斷地攻擊你,如果馬龍一直保持這個狀態,至少我是看不到誰能突破馬龍。

再說小胖,很多人說他打的不夠好,但是個人感覺除第一局有點懵之外,整場比賽小胖打的還是很清晰的,就像他賽後接受採訪說的,誰覺得能贏馬龍誰可以試一試。關鍵時刻敢於變直線得分,過硬的心理素質外加紮實的基礎,讓他能夠在落後時能糾纏住比分,一度也讓馬龍打的非常難受,作為一個剛剛在世錦賽遭受重大打擊的運動員,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調整回來難能可貴。但是要想真正突破馬龍,站在世界乒壇的頂峰,恐怕小胖和皓哥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來自微博,見水印)

今天聽鄧亞萍和楊影兩位的解說,有一段話感觸特別深。

還是那句老話,「反手得勢,正手得分」。

馬龍4-1拿下比賽,在比賽過程中,鄧亞萍一直在強調正手使用率的問題。現在年輕一代的運動員(對於鄧亞萍來說,張繼科、許昕都算是年輕隊員)在比賽中,加大了反手擰拉、反手快撕等技術的比例,並成功運用到大賽當中,好像正手進攻沒有以前那麼重視了。然而,鄧亞萍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正手的搏殺,這是國乒長期稱霸世界的資本,是基礎中的基礎。乒乓球技術在不斷發展,各個國家的運動員也發明了很多新的技戰術,但這並不能說明基本功就可以被忽視,創新與基礎並不矛盾。在當代的乒乓球發展洪流中,我們只有守住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才能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

在樊振東與馬龍的對拉過程中,可以看到,馬龍的基本功是相當紮實的,無論球到了哪個角度,身體重心都很穩,擊球後也能迅速還原,而樊振東總是不自主地在退台,被球的衝擊力打得重心不穩,導致部分動作變形。這對於世界排名靠前的頂尖球員來說,其實是個致命的問題,因為越是到大賽,大家水平其實都比較接近,拼的是心態,是基本功。如果總是退台,在防守過程中找機會反攻,很有可能就來不及。

說到基本功,參見08年張怡寧對馮天薇的經典之戰。面對突發情況,真正成熟的球員是不會把原因歸結於外部,而是在最短時間內想出對策,贏球才是王道。還有王勵勤的「超級正手」,教科書級別的基本功,才能在05年世乒賽決賽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完成驚天大逆轉。

馬龍這個「六邊形戰士」,在比賽中能比對方更主動地使用正手進攻,側身率也比對方高。這一點今天可以明顯看出來。在比賽中主動意識強,不要總想著防守反擊,這一點在面對當前日益強大的日乒隊,尤為重要。因為日本隊(尤其女隊)整體上都是拼前三板,節奏快,有可能你想防守等反擊,對方已經把你打死了。所以只有比對方更先一步上手進攻,才能佔得主動。

Ps:說到這一點,就讓我回想起遙遠的學生時代,老師們總是讓我們「夯實基礎」,同一類題反覆做,把公式要熟練到和一叫自己名字就能反應過來那樣的程度,只有這樣,考試才能不慌,一切都是為了高考而服務。現在想想,老師說得真是對極了,基本功真的很重要。很多人都在抨擊中國應試教育,但「夯實基礎」這一點並沒有錯,相反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勢,應該被繼續發揚。

——是更新答案要有分割線嗎我也不懂——

有朋友提到王勵勤逆轉馬琳是07年( @吳程煒 ),確實是我記錯了。不過05年上海世乒賽決賽也是馬琳對王勵勤,馬琳在2-1領先的時候被連扳三局;驚天大逆轉是在07年薩格勒布世乒賽決賽,是馬琳離冠軍還差4分被逆轉。

不過馬琳因為這兩次,錯失了成為大滿貫的機會。那時候有個段子:這倆人如果是在半決賽碰上都是馬琳贏,如果在決賽碰上都是王勵勤贏。二王一馬時代,令人唏噓。


@alpha 的意思大概是小胖有變化了,開始用腦子打球了,不再面目猙獰、板板發力。這一點確實是有。小胖才22歲,2010年22歲的馬龍不也被王皓蹂躪嗎。馬龍年輕時一邊順風順水當接班人,一邊始終被壓一頭,掙扎著改變,一點點進步,才有今天的神功大成。改變什麼時候都不晚。

但我自己感受最強烈的還不是小胖的改變,而是小胖在側身技術上與馬龍的差距。側身這板球算是傳統上中國隊技術體系中最精妙、領先外協會最多的一項技術之一。現在外協會中反手比中國隊強的人一抓一大把(皮切福德、張本、雨果)、正手強的人也不少(雨果和歐洲大力士們),但側身比中國隊強的,可以說幾乎沒有。在大球時代,兩面高質量的近台快速對抗越來越成為主流方向,側身似乎沒那麼重要了——側身現在更容易被防回頭,把自己打被動。但我覺得側身的重要性一點也沒有弱化。

是,反手更重要了,速度更重要了,把位更重要了,但是當所有人都在朝著一個節奏,一個方向發展時,多一板馬龍那樣的側身的意義可能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無所謂。不管是用來變節奏,打亂對方的站位,還是震懾對手的心理,讓他不敢四平八穩地對反手,側身的作用都是無可替代的。如果說40時代的側身是常規武器,大家都靠這板球得分,那麼40+時代的側身更像是秘密武器,不能多用,但也不能沒有。

說回正題,樊振東和馬龍的側身差在哪?馬龍的側身更快,人站得更高,點更靠前,取好位馬上就揮拍擊球,節奏非常快。一般來說,側身是會往後撤一點的,就算後撤多了也可以再往前撲,總比被頂住好。但馬龍的後撤非常不明顯,他在反手位站多遠,側身的取位就多遠,幾乎是平行地側身過去的。樊振東的側身就明顯地腿往後撤,屁股往下坐,擊球點靠後靠下,而且還有一個明顯的蓄力動作,於是只能更多地製造弧線,所以威脅就小很多。仔細回想一下,馬龍一旦側身,這球基本就結束了。而樊振東側身之後往往還要糾纏多板。

兩人側身時機的選擇也不太一樣。馬龍側身其實比較有戰術考量,連續在同一個套路上丟分時,對手起勢時這些時候,馬龍會有選擇地側身來打亂對手節奏。小胖的側身相對就比較隨性,不太能看出來選擇性和目的性。

馬龍的側身搶攻給對手的心理威懾是非常大的,強迫對手不敢降低質量,進而失誤;或者逼迫對手注意力往正手分散,各種破綻就出來了。馬龍側身沖直線的絕對質量或許不如樊振東,但勝在快速、突然,對手來不及反應。樊振東要豐富自己的戰術組合,側身技術必須要有所改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